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经》是天主的圣言,是基督徒信仰的源泉。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古希腊文学外,旧约是西方文学另一个重要的母体和源头,为西方文学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很多优秀作品的题材都直接来源于《圣经》,或是从《圣经》中获得取之不尽的文学滋养。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一种审美化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形象  相似文献   

2.
接触过西方经典文学的人,都会从其高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美妙的意境中,体味到一种超越的力量存在着,或隐或现。而这种起支配力量的源泉,就是来自影响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只要有人类聚集的地方就存在的《圣经》。当我们打开西方文学史册时,在欣赏其文学珍藏中我们发现,《圣经》的题材、故事和典故,在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浴女题材是西方绘画常用的题材,西方理论认为"裸体成为艺术便是最圣洁的"。对于浴女这个题材,从文艺复兴到现实主义有一个从宗教题材向生活题材的转变。丁托列托的浴女绘画主要取材于《圣经外典》的宗教故事。在现实主义题材中,伦勃朗,安格尔,库尔贝,德加,雷诺阿等艺术家则表现了现实生活中女性人体之美。  相似文献   

4.
画作《朱迪丝与荷罗孚尼》的题材源自《圣经》中的《朱迪丝记》,这一题材历史上曾多次被男性艺术家作为创作题材。17世纪画家阿特米西亚是佛罗伦萨艺术学院史上第一位女性艺术家。1612年阿特米西亚父亲为挽回女儿名节向法庭起诉塔西对女儿的多次强暴,塔西在法庭上的诬陷使阿特米西亚受到精神的创伤,但也坚定了她的艺术道路。阿特米西亚对《朱迪丝与荷罗孚尼》主题的描绘贯穿了其人生的这段时期,她创作出不同于男性视角下的朱迪丝形象,其作品也在同类题材绘画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晚明天主教传教士著书立说时将众多圣经故事译介入华,传教士所述圣经故事既是对《圣经》的片段式摘引与意译,也是西方教会文学东传的内容之一。《口铎日抄》记录了晚明艾儒略等传教士在福建的布道活动,其圣经故事讲述颇具"现场"意义,出于宗教传播的目的,传教士的讲述也不乏"断章取义"之处。从《口铎日抄》所述圣经故事的内容及其叙述策略可以窥见晚明传教士布道中如何宣讲圣经故事以及圣经故事传播中传教士与中国教徒的互动情况。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世界文学著作.该书不但可帮助我们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演变,也可扩展我们语言学习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艺术是在基督教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常常以基督教的主要经典<圣经>为母题进行创作.所不同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在运用这些母题时,并非继续为神服务,而是,借此反映人文主义主旨.  相似文献   

8.
宗教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西方绘画艺术必然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传说成为西方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题材。在基督教文明近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时期、不同  相似文献   

9.
包兆会 《天风》2017,(9):54-55
米星如(1900-?),安徽人,中国儿童文学的光驱者之一,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他撰写基督教社论和教会讽刺小说,并根据圣经创作过多篇小说。他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先驱者之一;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学和宗教翻译的积极推动者;也是一名基督徒,撰写基督教社论,创作教会讽刺小说,其改编的旧约圣经小说《长征》成为基督教文学的名作。  相似文献   

10.
《圣经》是一部基督教经典,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即使不信仰基督教的中国文化人,也应该认真阅读。西方学界不但把《圣经》和耶稣作为信仰的对象,而且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大体与人文主义发展是平行的,成绩斐然。因此,在学者阅读《圣经》的时候,最好能同时看看西方学界对于《圣经》和耶稣其人的研究成果。由此至少可以看到,《圣经》的形成与神学家的解释不同,历史上的耶稣与《圣经》里的耶稣不同,历史上的基督教也与传教布道中的基督教不同。真、善、美是基督教赞扬的美德,在信仰之前,首先搞清楚信仰对象的真实性,也符合基督精神。《圣经》有多种读法,耶稣也有多种精神。从什么角度,吸取些什么,这是关键。在中外的一些伟人中,不少是基督徒或称扬基督教者;中国的知名文学家中,也有一些是受到基督教熏陶和影响的,耶稣的人格和他的牺牲精神,也往往对革命者起激励作用。但他们对基督和《圣经》的理解,可以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不用说非基督人士了,即使信仰同一部《圣经》和同一个耶稣的基督教内部,理解也往往大相径庭,经过痛苦———包括流血的分裂而现在并存的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就是大相径庭的历史见证;至于当前的新教,究竟有多少教派,恐怕谁也数不清。《读书》杂志所刊《宽容及爱》,就  相似文献   

11.
正广州天河堂主堂的"八福"彩色玻璃,是以圣经《马太福音》五章3-10节中所记载的登山宝训之"八福"为主题,并以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为手法创作,这种独特的透过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表达圣经题材的彩色玻璃,完美诠释了"教堂艺术中国化"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6,(3)
正西方电影艺术家利用电影艺术语言表现圣经重大事件和思想,总和了文学和历史研究成果及电影制作技术。然而,在当代人看来,圣经叙事虽然自成一体,但是仍然存在某些叙事空白。这些空白为电影艺术家发挥想象、展示艺术表现提供了空间。因此,或为了保持圣经叙事的完整,或为了贴近时代精神和观众审美的需求,或为了展示艺术家对圣经叙事的个性化解读,编剧和导演有时会对圣经文本的叙事加以改写、添加和演绎。  相似文献   

13.
你怕吗?我的姑娘, 你高兴吗?未嫁的新娘。圣女也会羞涩,罗塞蒂告诉我们。《圣母领报》,19世纪英国画家罗塞蒂的代表作,72.1X40,现藏英国伦敦泰德画廊。《圣母领报》是西方基督教艺术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讲述的是《圣经新约》的故事,在“路加福音”第一章中记录说: 第六个月,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荐     
《天风》2017,(3)
<正>《从中国故事到圣经故事》(一、二)作者:陈洁心《从中国故事到圣经故事》把圣经故事与中国历史故事并列,在教会青少年的读物中并不多见。圣经人物和中国历史人物虽身处不同时空,文化也迥然不同,但当中有些普世价值是亘古不变的——我们会发现人对于美德的渴求和推崇始终如一。本书作者陈洁心姊妹通过列举书中东西方的先贤名人,引导读者发掘人心中值得效法的人性美质。这位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学科"文学与专业写作"专业的洁心姊妹,在书中巧妙地结合了中文拼音、古诗词、圣经经句、历史、地理、哲学等知识  相似文献   

15.
《古兰经》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诸多学科的理论渊源。作为语言的《古兰经》,它是阿拉伯语第一部见诸文字的典籍,规范了阿拉伯语言,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南北方言,对于散居半岛各地的阿拉伯部落人维护其语言和心理上的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作为文学的《古兰经》,它不但因自成一体的"古兰体"成为阿拉伯有史以来第一部韵体散文形式的经典,而且因语言精炼、文体优美、风格独特、修辞超绝等文学品质而被奉为阿拉伯文学的最高典范,对推动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经中的寓言比喻和故事典故等具有文学性质的题材,始终是伊斯兰文学家创作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6.
女性意识和后来的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不仅给西方美术史及西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东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文章从女性艺术家被艺术史"忽视"的原因为突破口,以中国女性画家潘玉良的女人体画为例,分析了潘玉良女性意识的觉醒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旨在了解女性意识对于女性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书刊推介     
《天风》2013,(8):69-69
<正>圣经故事连环画(彩图版)作者:范若槱定价:25元本书以圣经为题材,制作成1 500余幅生动活泼的连环画,使读者在图文并茂的形式中,了解圣经经典。本书即将印行,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8.
刘一明是清朝乾嘉时期的著名高道,留存著述逾百万字,部分著述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刘一明评点刊刻的《西游原旨》是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流行于世的重要版本,也是《西游记》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评点文字对全面准确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刘一明创作的《会心集》中有大量以表达"道理"和"道情"为特色的诗词曲,《栖云笔记》中有大量以"方外人"身份创作的"记""传""序""诗""联",这些作品均以文学体裁为载体,不但思想内容独具特色,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就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而言,道士刘一明理应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米勒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他的整个艺术发展轨迹也奠定了他突出的艺术成就。关于米勒的绘画,本文以艺术家早期的绘画题材为观赏视角,试图从一个探索的轨迹中发觉艺术家潜在的艺术本质和艺术积淀,通过对肖像画和故事画题材的解读、形势与内容的分析,更深入的呈现出艺术家艺术成就多面性色彩。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佛经的翻译自东汉至宋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这样历久不衰的翻译工作在世界上是空前的。作为外来文化,大量佛教经典通过翻译传人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西方语言文化的源泉,其教义和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圣经》不仅确立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促成了西方国家生活习俗的形成,而且对于其得以传播的载体——语言,尤其是英语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运用对比、举例和叙述的方法分析比较佛经翻译对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与《圣经》翻译对欧洲语言文化的影响的异同,从而增加读者对圣经翻译与佛经翻译的知识,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