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渗透于现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流行的时装画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人物形象、服装款式、视觉等方面的创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颖的视觉形象直接反映了现代服饰流行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三都水族服饰视觉符号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主要聚居地。水族服饰,尤其是女性盛装最具民族特色。调查发现,水族服饰中的艺术、审美因子发生于服饰的功能需要和结构,刺绣(绣片)、绲边、纹样既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属性,又是文化的视觉表现。而马尾绣这一特殊工艺,只流行于部分地区。任何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研究、传承与发展都是系统的,也是工程性的。以艺术代替文化或以审美统摄艺术不仅错误,而且危险。  相似文献   

3.
通过周王朝对齐国丝绸服饰色彩的影响、崇尚“阴阳五行”的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紫色在齐国丝绸服饰中的开创性使用三个方面,阐述了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与自身的独特性,以此寻找齐国丝绸服饰色彩文化产生、流变的动因与源点,进而探求丝绸服饰色彩语言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里,玄学兴起,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明教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批判.受伦理思潮的流变影响,服饰礼仪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出现不合名教礼制的反叛和个性化发展.研究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可以使我们从服饰和伦理两个层面把握传统文化,为当前服饰时尚审美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绍俭 《美与时代》2014,(10):43-43
高句丽特有的地理环境比较适合纺线织布。中原创造了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其纺织、服饰及刺绣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了高句丽服饰制度、服饰习俗形成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服饰,在现代社会已不只是遮体御寒的手段,而是人塑造形象、显示个性、表现气质的工具。时代瞬息万变,服饰设计就万花筒般变换,让设计师大显身手。服饰设计栏目,将是研究者、设计师们纵论古今服饰的园地。  相似文献   

7.
杨方桂 《美与时代》2014,(5):122-122
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唐代疆域宽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纺织、染织工艺前所未有的发达。大唐服饰,雍容华贵,美不胜收。主要代表为女子服饰。  相似文献   

8.
服饰色彩对形象设计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饰形象设计是现代新兴的一门学科,它服务于现代文明,体现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审美能力,展示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艺术欣赏水平,呈现人们的文化价值观。色彩作为服饰中最抢眼的亮点,在服饰和形象设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贵州苗族服饰艺术以其绵延不断的艺术魅力、特有的地域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蕴涵大量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信息。其服饰艺术中的刺绣图形、服饰形制、色彩搭配等视觉符号,折射出千百年来苗族族群的生存方式、风俗人情、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及其文化变迁的历史,体现出贵州苗族独特的审美特征,反映了贵州苗  相似文献   

10.
民族服饰最能表现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众多,其服饰多种多样,体现出各自的民族审美特质。文章从多方面审美特征加以引导论述,以便保持民族传统服饰设计文化的原真性和多样性,对于传承和维护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柳 《美与时代》2016,(4):105-106
服饰是人类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演化变迁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个鲜明写照。我国女性服饰经历了"男尊女卑""无性化"到"回归女性"这几个变化阶段,这直接反映了女性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为了追求自我解放和个性自由,服饰已逐渐作为可以当做炫耀身份以及确定社会地位的社会文化产品和商品,成为展现时代风貌的镜子。在服饰的演变过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性别权利关系得到了改变,男女平等的实现已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相似文献   

12.
郭守涛 《美与时代》2013,(12):43-43
图腾在蒙古文化中体现了蒙古族豪放、粗犷的性格,图腾也是神秘草原文化的体现,图腾被应用在蒙古服饰上,也造就了独特的蒙古服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历史悠远,图腾崇拜的痕迹主要在服饰中应用和体现,对探讨图腾与民族服饰的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族风格的服装一直是现代服装设计主要潮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服饰文化历史,一些民族的元素或多或少地也出现一些现代设计中,但总的来说,不是很系统。服装设计的继承不能只停留在形制的模仿上,而是要从文化的层面上融会传统服饰的精髓,用神似的手法进行设计。本文分析了中华服饰的色彩文化的形成和色彩文化的哲学基础。从先民对色彩的认识、色彩的运用和染色技术等方面论证,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服饰文明,同时也给我们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考察云冈石窟佛像的服饰,发现主要有印度风格、希腊风格、中国风格三种基本类型,具体表现为印度风格斜披络腋式、袒右肩式、偏袒右肩式;希腊风格通肩式;中国风格褒衣博带式。追溯了云冈石窟雕凿前印度佛像服饰的类别和形成原因,并分析了云冈石窟雕凿的时代背景,认为褒衣博带的佛像服饰不仅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也是拓跋鲜卑文化自信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服饰作为一种“深深根植于特定文化模式中的社会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发展与变化是与社会背景相对应的。作为拥有几千年文化的服饰大国,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国际服饰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对我国服饰文化发展变化脉络及与世界服饰文化的关系的梳理,研究我国当代服饰文化发展的背景,对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及服饰文化品牌创建提供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云南楚雄州双柏彝族女性服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雄州双柏县彝族女性服饰的多样性不仅与其传统文化和习俗有关,更与当地的特定气候、环境有关。如今,居住此地的黑彝族和傈僳族虽都是彝族的支系,但是其服饰不论在样式、颜色、构成上差异都很大,同一个村寨里的彝族女性也因其年龄与角色的不同而穿着不同的服饰。  相似文献   

17.
程轶 《中国宗教》2022,(11):80-81
对道教服饰的制度规定开始于南朝宋,此后不同朝代道服的规格略有不同。总体而言,道教服饰延续了中国古代汉族服饰的传统,汲取了儒家礼制文化,反映了道教自然、朴素的美学思想,是道教伦理思想最直观的体现,是对道教哲学“服饰化的表达”。一、道教服饰的发展过程道教服饰是指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又称“法服”“道服”“道装”等,属于汉族传统服饰系统。道教服饰保留、延续了中国古代传统服饰的传统,同时又结合道教思想元素,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的服饰及其装饰图案、色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特色,在世界服装史上可谓不可或缺。服饰的款式、图案和色彩的搭配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很强的民族文化特征。哈萨克族服饰图案艺术与其它各个民族精美的服饰图案艺术一样,都是把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反映出不同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唐末高道杜光庭撰写的专门宣扬道教女仙信仰的神仙传记——《墉城集仙录》中,众女仙的完美形象常借助服饰设色的展现来完成.因此,墉城女仙服饰的“青”、“紫”符号语言传达着道教的视觉语义,并在女仙服饰设计中成为一种贯注着宗教经验与审美意识的文化表意符号.  相似文献   

20.
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民族强大的自信心,使得隋唐的服饰文化受到不同文明的滋养,在此基础上唐代服饰逐渐形成一种旷世恢宏、大度包容的风格。唐代兼容并蓄的政治文化与其灿烂辉煌的服饰文明为世界服装史掀开了又一个崭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