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6岁儿童对“偶得物品”与“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被试内设计法,在三种实验条件下考察180名4~6岁儿童的分享判断及其对“偶得物品”与“拥有物品”的分享行为的发展。结果发现:(1)儿童在对分享故事情境进行不充当角色的判断时,90%的4岁儿童和100%的5岁、6岁儿童能做出正确判断。当他们进行充当故事中人物角色的判断时,4岁儿童判断的正确率降低到81%,5岁和6岁儿童的判断无变化。(2)4岁儿童中大约四分之一的人能够把在实验室情境中偶然得到的、自己喜欢的物品让给未得到该物品的同伴分享,能够这样做的5岁儿童大约有一半,而6岁儿童能够这样做的人达到七成以上,从4岁到6岁,发展趋势非常明显。(3)在对“自己拥有的”物品的分享上,大多数4~6岁儿童都不能将其让给在竞赛中失败、未获得该物品的同伴一同分享。(4)儿童在对分享情境的判断与他们的真实分享行为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现象。  相似文献   

2.
当他人对个体进行资源上的自私、公平或慷慨分配后,个体倾向于以同样的分配方式对待第三个无关个体,这一现象为资源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研究考察自我绝对利益受到影响时这一效应在学龄前儿童中的表现以及其中可能的社会认知机制。118名4~6岁儿童被随机分到实验条件或对照条件中。实验条件下被试与匿名同伴合作完成拼图游戏后得到同伴分配的1个(自私)、3个(公平)或5个(慷慨)代币(共6个),之后再作为分配者与另一匿名接受者完成同样的游戏;而对照条件下被试只扮演分配者完成拼图和分配游戏。结果发现,公平条件下公平分配比例与对照条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自私条件下自私分配模式比例和慷慨条件下慷慨分配模式比例分别高于对照条件下相应比例;在慷慨条件下传递者比非传递者拥有更强的二级心理理论与(认知)共情能力。这提示学龄前儿童会传递自私和慷慨分配模式,心理理论和共情更强的学龄前儿童更有可能传递慷慨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设计了无意义问题来考察5、6、81、0岁共128名儿童在回答问题时的反应倾向。研究结果发现:(1)5~10岁儿童在回答无意义问题时,存在猜测答案的倾向,且受问题形式的影响。较开放问题,儿童在面对封闭问题时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2)在无意义的非比较问题上,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猜测答案的倾向更强烈。(3)5~10岁儿童回答封闭的非比较问题时存在否定反应倾向,但在封闭的比较问题上则不存在这种倾向。  相似文献   

4.
周欣 《心理科学》2003,26(1):82-86
本研究中运用了两个实验探讨数数干预和测查条件对儿童在集合比较中运用数数的影响。干预对3岁儿童(M=3:9)没有影响。在平均年龄为4岁4个月时.干预组儿童比控制组儿童更倾向于用数数比较集合.自然组儿童也比传统组更倾向于用数数。许多4岁儿童在无干预时不用数数可能是因为,1)不知数数比视觉性比较更有效,或2)他们在集合比较中的数数极易受测查情景因素的影响。儿童在集合比较中的数数运用与他们的数数水平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5.
实验呈现了最后通牒博弈的3种分配情境:匿名者分配情境中, 匿名者提出方案, 且与被试分享资源, 故成熟的回应者需考虑意图、相对收益和绝对收益; 随机数生成器(RNG)分配情境中, 无关的匿名他人与被试分享资源, 故需考虑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 计算机分配情境中, 因计算机不能带走资源, 故只需考虑绝对收益。实验通过分析3种分配情境下回应者对同一分配方案的拒绝情况, 探讨意图、相对收益、绝对收益对公平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年幼儿童(4~5岁)倾向于接受绝大多数分配方案; (2)年长儿童(9~11岁)在3种分配情境和多数分配方案上的拒绝率均高于其他组; (3)青少年(16~18岁)在方案2/8上的拒绝次数存在显著差异, 且匿名者分配情境显著多于RNG分配情境, 计算机分配情境显著多于零; 在3/7方案上的拒绝次数存在显著差异, 且计算机分配情境显著多于零; (4)成年人(21~24岁)在1/9和2/8方案上的拒绝次数存在显著差异, 且RNG分配情境显著多于计算机分配情境, 计算机分配情境显著多于零; 在 3/7方案上的拒绝次数具有显著差异, 且匿名者分配情境显著多于RNG分配情境, 计算机分配情境显著多于零。结果表明, (1)年幼儿童很难抵制绝对收益的吸引, 表现最为自利; (2)年长儿童更多考虑了相对收益, 能够抵制绝对收益的吸引, 并开始关注提议者的意图; (3)青少年处于关注提议者意图的重要时期, 主要基于意图与绝对收益进行决策; (4)成人的决策是意图、相对收益、绝对收益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考察了7、9、11岁小学儿童对陌生人信任判断的发展特点,以及信任方的信任倾向和被信任方的面孔可信度在儿童信任判断中的作用特点及其发展特征。结果发现:(1)7、9、11岁小学儿童基于面孔对陌生他人进行的信任判断中,9、11岁儿童的信任水平要高于7岁儿童;(2)在信任判断中,陌生交往者的面孔可信度对7、9和11岁儿童的信任判断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即相对于具有不可信面孔的陌生人,儿童更愿意相信具有可信面孔的陌生人;此外,信任倾向对于信任判断的影响作用则存在一定的年龄间差异,7岁儿童的信任倾向对信任判断无影响,9和11岁儿童的信任倾向正向预测儿童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即相对于信任倾向低的儿童,信任倾向高的儿童对陌生人的信任水平也越高;(3)被信任方的面孔可信度在小学儿童信任判断中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儿童自身的信任倾向的影响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儿童对他人的信任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于陌生人,小学儿童主要依据被信任方相关的可信特征线索做出相应的信任判断。  相似文献   

7.
研究试图考察5~9岁儿童对梦的可控性的理解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以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测查了5岁、7岁、9岁各36名共108名儿童.访谈内容包括四个故事情景,故事的主人公想梦到或不想梦到某事物.其中两个故事情景带有正性或负性情绪色彩,其余两个故事情景带有中性情绪色彩.要求被试判断主人公是否会梦到该事物,并给出自己的理由.研究结果发现:(1)9岁儿童比5岁、7岁儿童更好地理解梦是不受个体意愿控制的心理过程;(2)5岁儿童倾向于认为负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较中性情绪且不想梦见的梦更容易被控制,而7岁、9岁儿童则不这么认为.这些结果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梦是不可控的心理过程,而且5岁儿童认为负性梦更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8.
卿素兰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6,29(6):1460-1463
该研究根据人的三种基本生物需要(吃、喝、睡)设计动画故事脚本,通过计算机呈现的方式,探查4~7岁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的归因。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能够对人的生物需要目的指向行为进行非意图的生物学解释,4岁至5岁是一个快速发展期;(2)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理解表现出不一致性,其“睡”和“吃”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喝水”表现为一种纯粹的生物需要(3)学前儿童对人的生物需要行为的满足与否能够采取灵活的多因果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察儿童反语理解的发展趋势及错误类型发现:(1)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2)6~10岁儿童主要的错误类型是把反语解释为"真诚话语",理解水平越低,该倾向越明显;理解水平越高,则越倾向于把反语解释为"谎话(或欺骗)"。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4岁和6岁儿童在亲社会情境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其归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亲社会道德情境中,年幼儿童倾向于判断行为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年长儿童则作出积极的情绪判断;(2)在归因定向中,4岁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6岁儿童出现了由结果定向到道德定向的过渡;(3)亲社会情境的类型不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4)在观点采择任务中,甚至4岁儿童也能对自己的情绪体验作出合乎道德准则的判断和归因。  相似文献   

11.
秘密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人们通常会与亲密的人分享和披露秘密。因此,追踪人们知道彼此的秘密可以作为社会关系的线索。本研究开展两个实验探究秘密分享对学前儿童推断友谊关系的影响。105名和60名幼儿分别参与实验1、实验2。实验1发现5岁以下的儿童大多数认为主角分享物质资源(玩具)的对象是主角的朋友,5~6岁的儿童大多数认为主角分享秘密的对象是主角的朋友,选择被分享秘密的人是分享者更可能的朋友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实验2发现与分享积极的秘密信息和物质资源相比,大部分5~6岁的儿童更倾向于认为分享消极的秘密信息的双方存在友谊关系。研究结果说明至少5~6岁的儿童理解分享秘密的社会意义,并且5~6岁儿童把分享消极的秘密作为友谊关系更有力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意图明确条件下小学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 7、9和 1 1岁儿童进行了说谎概念的理解与道德评价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想揭示小学儿童在说话者意图明显的条件下对说谎的理解和道德评价中的认知特点。结果发现 ,“事实”因素是影响儿童理解“说谎”的决定因素 ;对说谎 /说真话的道德评价则不同于理解 ,至少到 9岁时 ,儿童的评价依据已由“事实”因素开始转向考虑说话者内在心理过程的“交往目的”因素 ,“情景”因素对道德评价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道德与清洗的联系,我们假设,人们可能在经历非道德范畴的负效价事件后也会引发出“清洗”的倾向,而在经历正效价事件后则会引发“保留”的倾向。三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结果表明,被试在回忆道德或非道德范畴的负效价事件时,都会更多地选择具有清洗功能的物品,表现出“清除”负效价事件的倾向;相反,被试回忆正效价事件时,则会倾向选择具有保留功能的物品,表现出将正效价事件“保留”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假想的道德两难情境下小学儿童对说谎或说真话的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根跃  王玲凤 《心理科学》2006,29(5):1049-1052
研究探讨了294名7、9、11岁的小学儿童在道德两难情境下对说谎或说真话的道德行为抉择。结果表明,在个人谎故事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倾向于选择说真话;在集体谎故事条件下,11岁儿童比7岁、9岁儿童更倾向于选择说谎。7岁儿童已具有初步的集体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集体观念日趋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更多地从诚实、为集体或为个人等多个方面来陈述说谎或说真话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法,考察小学一、三、五年级共128名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结果发现:(1)由教师评价的小学儿童的分享行为在小学一、三年级无显著差异,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得分显著下降;学生自我评价的分享行为在一、三年级呈上升趋势,在三、五年级问呈下降趋势;(2)根据教师评价,一年级小学生在游戏分享和物品分享上的得分最高,学习分享次之,心理分享最少;对三、五年级小学生来说,游戏分享与物品分享行为逐渐退居次要位置,而让位给心理分享和学习分享行为;(3)教师对小学生分享行为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之问有0.26的相关;教师评价与同伴提名之间有0.37的相关:而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提名之间无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6.
3~5岁儿童对假装的辨认和对假装者心理的推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桂琴  方格 《心理学报》2003,35(5):662-668
研究设置了三种条件:玩具条件、替代物条件和虚构物条件;测查了3~5岁的儿童对假装的辨认和对假装者心理的推断。结果表明:(1) 大部分3岁儿童就能辨认假装,但是对假装心理的推断到5岁才逐步形成;(2) 3~5岁儿童对假装的辨认和对假装者心理的推断还受支持物的影响;(3) 3~5岁的学前儿童主要倾向于从外部特点理解假装  相似文献   

17.
口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存在语法促进和语义促进效应,而语法又包含了句法和词法。本研究采用优先指向范式考察了语法和语义线索对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实验1发现, 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实验2发现,4岁儿童可以在增加句法线索词或语义线索词条件下习得动词;实验2a发现,4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单音节词判定为动词,实验2b发现,在增加语义线索词条件下, 3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双音节词判定为名词。结果表明,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4岁儿童可以通过多重线索习得动词。本研究拓展了以往关于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结果,提示语言习得研究应考虑语法线索的独特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杨丽珠  王江洋 《心理学报》2007,39(4):668-678
采用追踪研究,用实验室实验和情境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54名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5年后结合教师访谈与评定、同伴提名、儿童自评等方法综合评定这些儿童9岁时的学校社会交往能力,探讨儿童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其9岁时学校社会交往能力的预期作用。结果表明:儿童4岁时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水平可以预期其9岁时的学校社会交往能力水平。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高的儿童在9岁时的学校社会交往能力总体发展也好,其遵守规则与执行任务能力、与教师交往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社交情绪发展水平都显著高于那些在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低的儿童;反之则差  相似文献   

19.
7~15岁儿童对"集体可交流责任"的心理反应特点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丽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4,27(6):1310-1313
编撰不同内容、背景和投射情境的故事为刺激材料.以173名7-15岁儿童为被试,探究他们在集体可交流责任问题上的认知、情感、承担倾向的反应。结果表明:我国7-15岁儿童也具有Piaget发现的集体可交流责任观;对它的理解接受在7-9岁之间有明显的变化;对它的情感反应均为消极的体验;对它的承担倾向上7、9岁比11、13、15岁儿童更为明显;一般和角色的两种投射情境、不知道犯过者和不揭发犯过者两种故事背景对认知反应、承担倾向反应有明显影响;声誉损害、财物损坏、人身伤害三种内容对认知反应、情感反应会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以独裁者博弈任务为载体,考查了小学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不同来源的正向反馈信息对于儿童分享行为的促进效应。研究随机选取了小学二、四、六年级的学生共386名,每个年级的三个实验组在自然分享条件后分别接受来自权威、同伴和自我的正向反馈信息,继而完成后续任务。结果表明:(1)在自然分享情况下,六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显著多于二、四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随着年级升高,儿童从倾向于利己分享逐渐转为以平分为主;(2)来自同伴和权威的正向反馈可以提高二、四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自我评价的正向反馈明显提高四、六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结论:小学儿童的分享数量和进行平分的人数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增加,来自同伴、权威和自我的正向反馈分别适用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分享行为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