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世思潮在晚清兴起的积极意义自不待言 ,但不能爱屋及乌 ,忽视其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张之洞从“经世致用”到“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发展变化后认为 ,经世思想具有双重性 ,既蕴含着走向近代化的可能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又承纳着卫护封建道统的本然 ,严守“中学为体” ,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98年3月,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抛出《劝学篇》奏折,揭开厂中国政教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庙产兴学”的序幕。在落后就要挨打的严峻现实下,满清王朝被西方列强逼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于是办洋务,开工矿,派留学生……值此百事更新之际,以张之洞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中一部分较有头脑者,却开出了一剂急功近利的“庙产兴学”药方,欲取宗教教团之产业,以充国民教育之经费。不管是出于善意的动机,还是出于混水摸鱼的险恶用心,庙产,似乎成了垂死孤老的一笔无主遗产,成为各种社会集团势力觊觎的目标。满清覆灭以后,袁世凯政府、北洋政府和国…  相似文献   

3.
就近代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而言,都是建立以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近代化国家。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以逐渐融入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中滥觞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并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以往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颇低,因此本文从近代化的角度对于洋务运动做出新的诠释,希望使洋务运动得到应有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正>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面对着近代化的问题;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又面对着现代化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的延续。不论是近代化或者是现代化,都和儒家思想息息相关。儒家思想与近代化和现代化,存在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儒家思想在近代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以至现代史上,探索了长达一百五十年的一个旧课题。由于六十年代以后,在短短的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5.
哲学要用理论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必须通过概念来实现。中国传统哲学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概念。而中国哲学的近代化是和学习西方近代哲学相联系的,因此,在中国哲学近代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如何改造传统哲学概念的问题。严复、胡适和金岳霖在这方面作了比较多的理论探讨,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6.
乐明 《思维与智慧》2005,(10):38-38
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曾到广州拜见两广总督张之洞。其时张之洞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一方封疆大吏,又正兴办新式书院,开展洋务活动。梁启超锐意改良,想力挽清国颓势,对张寄托极大希望。张之洞见拜帖落款为“愚弟梁启超顿首”,大为不悦.便出联斥难:  相似文献   

7.
人生有四大憾事:少无良师,长无益友,壮无善事,老无令名。研究了解张之洞的人都知道,张之洞有着成功的人生: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抚,晚年宰辅;张之洞有着耀眼的业绩:打败法人入侵,策划并督建京汉大铁路,创办亚洲最大的钢铁厂。就连毛泽东在谈到民族工业时也曾说:“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相似文献   

8.
深刻的反思改革的龟鉴──读《传统佛教与中国近代化》陈兵佛教入华近二千年间,前一千九百年,虽然路途漫长,但都是跋涉于超稳定的封建社会,步履较为平稳,节奏相当缓慢。近百年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促使衰老的佛教紧追时代步伐快步向前,短短时间内,所历崎岖坎坷,所...  相似文献   

9.
现在我们对张之洞的书法艺术认识还不够,对其书学思想的价值也没有充分地挖掘为我们当代人所用。文章将从张之洞的书法艺术成就、书学思想及研究意义、张之洞存世作品梳理及分析、张之洞书法艺术对当代书学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探寻学习书法的路径和方法,后续研究应该加强其作品的收集整理,不断实践,拓宽书法学习的路径,丰富我们的书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近代伪哲学变革,近代的几位主要思想家都曾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但相比之下,严复的贡献更大、更全面。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成就和不足、优点与缺点,都同严复有一定关系。他对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影响是巨大而复杂的。中国近代的哲学变革,是在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融汇,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哲学走向近代化,开始创造性转化,明显受了西方哲学的直接影响。而近代“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这是严复在中国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11.
在走向近现代的艰难跋涉中,儒家的价值体系多次重演着挫折与复兴的悲喜剧。这种历史命运深刻地展示了儒家价值体系的复杂内涵,同时也为进一步思考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前提。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自始便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包括儒家价值体系)曾一再受到传统批判者的抨击,五四时期,这种抨击甚至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然而,也正是在近代,出现了以维护儒家道统为己任的新儒家。这种近乎悻论的历史现象既表现了对儒学意义的不同理解,也蕴含着对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一、传统与近代化的紧张中国的…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中国乡村公共道德生活基本延续着传统格局.晚清中国乡村传统公共道德生活格局存在着许多历史的局限性,但沉淀着中国千百年古老的道德文明精华,是近代化公共道德生活在中国乡村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3.
《四库提要》是研究中国传统学问的门径之书,张之洞誉之为“良师”。但其中也偶有疏误,本文 根据目验的旧刻旧抄本,纠正了易类提要的15条错误。  相似文献   

14.
如果可以将追求现代化界定为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那么,孙中山先生可以说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探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并终生为之奋斗不息的伟大先驱。其一生之理想可一言蔽之曰:实现中国之现代化,“使人民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并“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9页。kXT凡引该书,只注页码)所谓“现代化”或“近代化”乃是晚近才在中国被提出来进行专门讨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①,因而在孙中山先生的著述中尚不多见②。但孙中山先生不仅毕其一生孜孜以求中国之现代化,而且为此提出了宏大…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历史演变及其近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将西方近代报刊的概念与形式介绍到中国,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序幕.19世纪下半叶,近代报刊逐渐走向成熟.伴随着报刊的近代化进程,这些传教士报刊还经历了从传播宗教到传播西学的转变,它们又是促使中国人自办近代化报刊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以后,腐朽的清政府不能御敌治国,中国人民陷入苦难深渊。许多爱国志士纷纷起来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要求实行共和,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孙中山是力求实现共和,实行中国政治近代化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一、联合反清小团体组成大的政党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列强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几十个不平等条约,这对孙中山刺激很大,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媚外卖国政策十分不满。从此,孙中山立下了“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1894年孙中山得到其胞兄孙眉和邓荫南等人的支持,于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孙中山在起草的…  相似文献   

17.
目下,历史科学的深化、发展方向,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地方专史的研究,这已逐渐成为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识。近读余明侠先生的新著《徐州煤矿史》,可谓大开眼界,受益良多。其特点: 一、小中见大,小矿史反映大问题。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结果还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煤矿史以确凿的事实,生动回答了这一问题。徐州近代化煤矿产生的动因是“洋务派在创建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深感资金不足,而对燃料、原料和运输等方面的需要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18.
儒学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精神支柱,也是韩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近代化过程中,面对主导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儒学在近代东亚遇到了衰退的局面。创造儒家文明的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经过几次革命的洗礼,儒学几乎让出了主导地位。儒学影响相对薄弱的日本,则早早地把儒学淹没在近代化浪潮中。但是把儒学(性理学)作为治国理念的韩国,为了对抗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而提出了守护传统文化(儒学)的主张,儒林中出现了"卫正斥邪派""开化派"等各种学派,而且各学派之间的矛盾也相当激烈。面对这样的局面,以李炳宪为首的儒教改革派,积极主张对儒教进行宗教化改革,且要在韩国进行"孔教"运动。  相似文献   

19.
近代早期,日本思想家针对上千年来封建等级制对人民的危害以及人民中普遍存在的等级观念,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近代化政治观念,大力鼓吹人与人之间政治关系近代化的理念,广泛宣传人际之间的平等关系,否定在日本流行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等级特权观念,从而为一种新的近代社会制度在日本的建立提供了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0.
太虚本佛教近代化改革的立场,对回传中国汉地的日本东密作出理性化的抉择。他从教、理、行、果诸方面批判王弘愿所传东密的“非法密风”,尤重捍卫中国僧制的禁欲主义伦理及佛法理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