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类型的语句在产生信念之谜的可能性上存在差异,这可以支持分析语句或分析命题存在这一论点。为达到这个理论目的所采用的论证策略是这样的:第一步,根据所定义的主观翻译原则与客观翻译原则,考虑各种不同的实义词,从日常对象到人工物语词,到像单身汉这样的语词,含有所有这些语词的语句都有产生信念之谜的可能性。然后,考虑按通常的标准被认为是综合的或分析的语句,发现仅仅从分析语句还不能构造克里普克的信念之谜。第二步,论证在分析与综合区分不存在与不同语句产生信念之谜之可能性上的本质差异不存在之间有一种类似蕴涵的关系。因为已经证明分析语句与综合语句在产生信念之谜的可能性上有实质差异,故可以推出分析性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2.
分析与综合陈述的区分问题在卡纳普和奎因之间引发了一个长时间的论战。奎因区分了两种分析陈述,一种是逻辑真,它的特点是在所有描述语词的不同解释中其真值保持不变;而另一种则是这样一种分析陈述,它借助定义或者同义词替换能够还原为逻辑真。奎因在《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中主要对这第二种分析真提出质疑。他论证说,这种观点的提法既然最终仅仅依靠词项的分析性来解释同义概念,那么它就陷于一种循环论证。他的结论是,仅仅就那种我们明确地依据约定而引入的同义性形式当然不会具有这一缺陷,然而,按他的看法这种处理方法并不能达到…  相似文献   

3.
洛克财产权理论为后世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辩护奠定了劳动原则与个人所有原则。从表面上看,洛克财产权理论的两大原则与马克思劳动理论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事实上,马克思通过以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和以占有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区分,证明了洛克的劳动原则无法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正当性依据;并根据商品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转化,揭示自由主义在为资本主义所有制辩护时陷入劳动幻象的根源与机制。同时,马克思在劳动力商品化的分析中通过描述劳动者与劳动力分离的历史过程,对洛克自我所有原则进行前提性批判,即人与人格的区分是自我所有原则的前提,而人与人格的区分是历史的产物,而非自然法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区分不可或缺性论证的两种形式,即不依赖于整体论的实用不可或缺性论证和以整体论为前提的整体论不可或缺性论证,说明并比较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力量,从而确定整体论在不可或缺性论证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此区分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精细分析整体论的内容,维护和深化了麦蒂对整体论的一个重要批评,从而拒斥了以整体论为前提的不可或缺性论证。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伍德沃德提出系统的介入主义因果理论以来,许多非还原物理主义者企图运用该理论解决金在权的排斥问题,为心灵因果性辩护。然而,鲍姆加特纳质疑道,心物随附性和介入主义因果理论的前提相冲突,此冲突恰恰否定心灵因果性。伍德沃德作出回应,指出麦克没有区分因果依赖和非因果依赖关系(包含随附关系),并针对后者提出了新的因果定义,从而维护心灵因果性。作者针对该回应,阐明伍德沃德的新方案不适用于随附性,解决排斥问题还需另寻他法。  相似文献   

6.
自康德以来,分析性(analyticity)作为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就已被哲学家们广泛地使用。然而,由蒯因引发的对分析性的批判使得原本似乎很自然的分析性概念变得千疮百孔。为了辩护分析性概念,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语言哲学理论。就目前看来,基莲·罗素(Gillian Russell,2008)的多重意义理论似乎是最有希望为分析性概念作出实质性辨护的理论。但是,基莲·罗素却认为在包含指称确定项、特质、内容和外延这四种意义的多重意义理论中,分析性的对象应该是指称确定项,这导致了一系列难以辩护的问题。在她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将首先给多重意义理论一个更清晰的刻画,进而论证在多重意义理论下只有作为特质的意义才最有希望为分析性概念作出辩护。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9,(6):64-72
张途和惠春寿对《辩护的政治》的评论和批判主要集中在公共辩护的"辩护性"与"公共性"的含义、体现方式上。张途认为相较于其他强调公共辩护的认知面向的理论家,罗尔斯的公共辩护优势在于其公共性。而惠春寿恰恰认为《辩护的政治》中所阐发的公共辩护没有体现公共性。惠春寿同时认为必须对重叠共识的角色做更为现实的理解,才能说明辩护性问题。《辩护的政治》对"公共性"问题的说明确实过于简略,需要修订补充,而在全面准确地理解罗尔斯的公共辩护的理论抱负及"双重视角"辩护策略的前提下,公共辩护的"辩护性"是可以获得合理说明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康德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指出所有语句要么是分析语句要么是综合语句,同时给出了划分分析性语句与综合语句的依据,并明确认为分析性语句是不扩展知识的。康德给出的区分分析与综合语句的依据会带来明显的问题。弗雷格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对于分析性观念的基本想法,在《算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尝试论证算术真理是发展了的逻辑真理、是分析性命题相。相较于康德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弗雷格的刻画有明显的优点,克服了康德的定义带来的几个明显问题。同时,弗雷格也明确反对康德的分析命题并不扩展知识的这一想法,尝试着指出在一种意义上分析命题是扩展知识的。  相似文献   

9.
几乎所有逻辑学导论教科书对"演绎"的定义都鼓励我们相信,归纳-演绎的区分存在于各种论证中,而且"演绎"的外延是明确的论证类。这篇论文中我们论证这种思路是错误的。特别地,我们辩护以下观点:为得到归纳-演绎区分而使用的典型的"演绎"之定义,要么太狭隘,要么不够充分。基于一个对归纳-演绎区分的收缩式理解,我们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分的内容没有超出批判性思维的两类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牺牲者中心"进路被认为是理解和捍卫道义论理论的最富有前景的论证策略,因为它通过"人的不可违背性"思想和"人的道德地位"概念,为理解"道德约束"提供了概念资源和理论依据。但是,由于一方面在形式上承诺了一种会导致道义论在实际应用上出现"僵局"的有关辩护的规范个人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立足于一种对个人自主性思想的误读之上,"牺牲者中心"进路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