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亚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9):27-29
从时代语境出发,对制约医患关系的"经济人"假设加以反思.指出"经济人"假设对人"自利"性的强调以悬置伦理道德属性为代价,决定了该假设不适宜作为具有"利他"性质的医患关系的指导价值观.当前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经济人"假设不恰当地泛化应用.最后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2.
亚当·斯密理性"经济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经济理论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而这种利己主义与社会利益又是一致的,满足人类利已本性的最好途径就是实现经济自由.这完全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我们在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同时,必须抛弃这种利已主义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和道义责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明在"经济人"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工业革命,进而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经济人"思想的自利性,忽视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使西方社会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产生了种种危机.而这些危机的解决有赖于一种新的伦理思想,以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和人类存在的关系.佛教缘起观是一种从社会、个人和环境相互共生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发展的伦理思想,它对克服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片面性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矛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对“经济人”假设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任亚辉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5):27-29
从时代语境出发,对制约医患关系的“经济人”假设加以反思。指出“经济人”假设对人“自利”性的强调以悬置伦理道德属性为代价,决定了该假设不适宜作为具有“利他”性质的医患关系的指导价值观。当前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经济人”假设不恰当地泛化应用。最后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5.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价值不同之别,更有其方法论之异。对于共同体建构的价值,我国提出的"公平正义"与新自由主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虽然字面相同,但其价值方法论迥异。新自由主义的方法论实质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质是方法论的集体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同根同源,利己主义之于共同体表现为"民族主义"、单边主义与"成功者逃离"等逆全球化思潮。方法论集体主义是破解个人利己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疑难、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方法。 相似文献
6.
7.
8.
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纪念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60周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异化思想和对共产主义的论述两个问题入手,从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奠基、异化概念的真实意义、共产主义的哲学形上境界、价值评价和历史评价的统一等四个方面,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辩白和论证。目的在于拭去蒙其之上的灰垢,恢复并光大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里程碑式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的心理活动是由感知、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活动组成的一种高级、复杂的对外界和体内的客观信息进行识辨、储存、评价、加工改造、选择结构并创造出新的主观信息的过程。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一个内部的精神信息活动的世界。人性所致的人的本能意识既确立了全部世界的对象化定 相似文献
10.
12.
The technical relevance of the concept of a therapeutic ego split is rigorously examined. In the author's view,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neurotic transference and a non-neurotic working alliance serves the therapist as a defense against anxiety rather than as a clarification of his intricate involvement with the patient. 相似文献
13.
14.
马克思给予物质生产以历史基础地位,却对生产主义予以严厉的批判。这一理论取向为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新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显性话语,因而成为我们判断一个学派与马克思主义有无学脉关系的根本论题之一。生产主义批判,包括“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和“生产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两个方面。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又经过了狭义生产主义批判和广义生产主义批判两个阶段。一狭义生产主义批判“生产主义社会”批判首先是对“生产—消费社会”型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批判。在这种体制中,生产是社会的支配原则,在生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体角度出发,在"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各自"立法权限"的关系中重点探讨了"德性"与"幸福"作为"原因"与"结果"的"先天综合"的可能性,以此阐明"希望"的"先天必然"的"根据",阐明"希望"之"权利"的"必然"基础。在面对"圆满之善"之为"希望"的"目的-对象"的问题时,本文还讨论了康德关于"神之存在"和"灵魂不朽"作为"实践理性""设定-悬设"所产生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自己的看法,强调一个在"实践理性""自律"下的"希望"的"理性"自身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曼德勒提出"知觉分析"理论来解释儿童概念起源.她假设概念获得是与知觉相分离的.该理论面临一些理论困难:1)知觉与概念的分离是否可能,2)一些基本概念界定模糊.尽管如此,"知觉分析"理论仍然对儿童概念获得问题做出了有效的解释.我们提倡将"知觉分析"理论和"心理理论"、"推理"和"心理模块性"等领域结合,可以克服"知觉分析"理论自身的困难,也可以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将进入全球化的时代。现代科技并非“科学人”纯粹“理性”自恋的产物 ,也并非是为了达到实用目的的工具 ,经验科学抹杀了人与非人事物的区别 ,现代科技导致了人性的客观化 ,出现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人性”的对立。因此 ,“科学人”应从“为科学而科学”、“为实力而科学”的价值观中走出来 ,确立“为人类而科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也就是建立一个能够保证社会经济公平正义的社会。社会正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理所当然应当关心的问题,但人们在讨论社会正义问题时多直接借用西方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有关思想,特别是罗尔斯的《正义论》。那么,我们能否直接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找到今 相似文献
19.
"林杨之争"与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杨之争",是一场在战略级别上有关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的重要论辩.杨小凯有关后发劣势的提醒着实是一片良苦用心,但其激进式改革思路却又值得商榷.林毅夫基于内生制度变迁理论的辩驳让人称道,而其主张通过外生比较优势来利用后发优势的观点却也有待完善.本文认为,后发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靠的是基于自身而言的持续不断的累积创新,这种累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对无数些微问题的发现、解决意识和解决方式,即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各个层次的主体特别是微观经济主体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累积性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就是要激发国民参与发展的热情与潜力,国民经济的发展,说到底就是全体国民的发展.此外,本文认为,并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的、能够持续不断地推进后发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制度或战略.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