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平心理学把提升人的幸福与尊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世界和平作为终极研究目标。但在研究领域内部,不同流派存在的观点并不一致,也难以统一到同一个理论框架中。关于和平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模型:积极和平心理理论模型、和平文化心理理论模型、和平进化心理理论模型。以上三种研究模式都认同回归心理学的和平价值,挖掘个体和平潜能,建立星球公民责任感。未来的和平心理学需要克服现有人性观的片面性,树立全面的人性观; 克服过分强调积极和平的倾向,建立全面的和平心理学研究观; 超越零和思维,深入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内涵,推动我国和平心理学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学家对和平心理的看法,以“和平”为主线,追溯和平心理学思潮兴起的历史逻辑。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柏拉图、奥古斯丁、夸美纽斯、康德等从本体论视角,确立了实现永久和平的理想追求。冯特的民族心理学重视研究原始人、战争英雄等的和平心理品质,早期的意动心理学重视人类和平意识研究,机能心理学强调通过建设学校“微型共同体”,提高儿童的和平意识。精神分析心理学则为战争与和平心理提供了新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和平潜能、致力于世界和平冲突化解,推动了和平心理学的兴起。20世纪末的和平心理学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发生了“政治道歉”、和平冲突化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3.
张礼刚  田焕云 《学海》2012,(3):200-206
"现在实现和平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以色列的民间非政治性和平运动,该运动推进埃以和平,反对黎巴嫩战争,抵制定居点建设,倡导与代表巴勒斯坦人民利益的实体进行谈判。虽然该运动的发展存在着游离于主流政党政治之外、组织松散、目标分散等问题,但仍然对以色列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不仅推动了以色列国内和平运动的发展,抵制了极端势力对民主政治的破坏,也为缓和巴以关系提供了一种民间路径。  相似文献   

4.
人格心理学的未来:等待“大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当前人格心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从中发现其发展趋势是需要“大一”———一个大理论来指导人格研究,然后以“大五”模型和“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为例深入分析了“大一”的可取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后对人格心理学的未来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5.
6.
和同之辩表现了中国古代和与同的区别与联系,和而不同体现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国和文化表现在物质形态、精神理念、生活习俗和社会规范等诸多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和文化引领下的新中国和平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和特色,热爱和平、倡导和平、维护和平、捍卫和平是中国和平外交中的核心诉求与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人的个性问题虽然日益引起学界的兴趣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需进行前提性反思。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需要思考的前提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何种意义与价值?人的个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是研究人的个性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真正理解和把握人的个性问题需要超越抽象人性论的思想局限。只有以马克思的具体人性论思想为指导,才能形成关于人的个性的合理观念。  相似文献   

8.
晓望 《天风》2005,(5):2-3
2005年4月17日上午9时,和平的钟声在南京莫愁路堂响起,莫愁路堂众弟兄姊妹在洪亮的钟声中开始了以"前事不忘、祈祷和平"为主题的主日崇拜。唱诗班的弟兄姊妹们手持点燃的蜡烛,端庄、肃穆缓缓步入圣殿,与会众一道向神献上嘹亮的赞美歌声:圣哉、圣哉、圣哉!全权的神明!清晨我众歌声、穿云上达至尊……  相似文献   

9.
美国心理学,包括人本心理学,更趋向于关注西方文化和欧美理论,而忽略东方或者其他国家的文化。文章研究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前称为Taoism),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以下人本主义观点:1)为无为或者自发性及自然之道的原理;2)心胸豁达和宽容;3)水善人格;4)对女性和母亲的尊重;5)中庸及避免极端;6)幸福他人和世界;7)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文章还讨论了早期的人本咨询理论和中国道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夹谷之会”研究——兼议孔子的仁学和平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夹谷之会”是孔子仁学和平思想的一次实践,重新解读“夹谷之会”,研究孔子的仁学和平思想,旨在指明孔子在“夹谷之会”上尊重和坚持当时仍起作用的礼的国际法准则,及其提出“文武兼备”的和平外交方针两个方面的价值,对中国传统和平思想起着正面的作用,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家思想的中心价值是“自然”,“无为”是其这一价值追求的方法论的必然选择。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在价值取向和方法运用上都与中国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该文对两者间的关联试作了列举分析,并考察了这两者的相关研究对于未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萨顿提出的新人文主义观,分析批判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指出科学人性化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方法,其人性化的科学现有利于我们今天深度解读、审视医学的人性化,张扬价值理性,在实践中克服目前医学异化的倾向,开掘医学和人文融合的路径,实现医学人性化的真正回归。  相似文献   

13.
    
Anthony O'Hear 《Ratio》2020,33(2):106-116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ity and reasoning in a general sense. Following a broadly Aristotelian framework, it is shown that reasoning well about morality requires good character and a grounding in virtue and experience. Topic neutral ‘critical thinking’ on its own is not enough and may even be detrimental to morality. This has important consequences both for philosophy and for education. While morality is objective and universal, it should not be seen purely in terms of the intellectual grasp of true propositions. As Simone Weil shows, it emerges from very basic aspects of our nature. As well as reasoning in an abstract sense we need what Pascal calls esprit de finesse based in our humanity as a whole, in sens, raison et coeur.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our propensity to fail morally an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e and happiness.  相似文献   

14.
Democracies, while not more peaceful than other kinds of states in most respects, nevertheless almost never fight each other. The apparent reason is a recognition by the people of such states that other democratically‐governed states share a commitment to individual rights and peaceful conflict resolution within their systems, and the consequent assumption that similar norms can make possible the peaceful settlement of conflicts of interests between such states. Movement toward greater democracy has been occurring in most of the third world and many communist countries; this movemen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spect of peace between at least somewhat democratized states, and especially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S.‐Soviet relations. Democratization can be assisted by a combination of diplomacy,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normative concern for human rights.  相似文献   

15.
16.

对于科技的发展,不能非此即彼,采取极端的态度,而是应该采用审视和适应的态度来面对,应理性地分析科技所带来的危险与拯救的共存现象。因而对于人类增强技术的争议不是“会不会”的事实判断,而是“应不应该”的伦理价值表述。现代技术危机的实质并不是技术本身的危机,而是价值危机和伦理危机。因而需要建立具有建设性的讨论机制,其决策必须由有责任感的、谨慎对待利益和风险的、尊重自主权和个人权利的、关注所有人利益和尊严的道德眼光来引导,必须关注子孙后代的利益,且需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逆性与顺性的内在紧张 )来讨论荀子的人性论。逆性的思想主要表现于《性恶》一篇。但是 ,荀子的人性论思想不仅表现于此篇中 ,而且还表现于其他篇 (如《礼论》、《王霸》等 )。本文认为 ,在《性恶》以外的诸篇中 ,荀子有明显的顺性思想 ,从而意味着性不恶。针对一般论者只局限于《性恶》一篇来考察荀子的人性论 ,本文强调他篇的意义。本文还试图从几种路子来解释荀子人性论逆性与顺性的紧张 ,并把他的性恶论与韩非以及西方的性恶论略作比较。  相似文献   

18.
王美玲 《管子学刊》2012,1(1):108-112
人性论的研究有两条进路,一是从自然的层面上研究人性,另一是从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上研究人性.孟子的研究显然属于后者,而告子属于前者.从自然的层面研究人性并不意味着肤浅.例如,虽然告子的人性论思想往往被理解为材质之性,但实际上告子的人性论思想远不仅此,告子的人性论思想是复杂且深刻的.通过阅读卢梭对于人性的理解,我们发现卢梭与告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卢梭的人性论思想为参照来理解告子的人性论思想,不仅可以加深对告子思想的理解,同时,卢梭的一些观点也是对告子思想的一种解释或者补充.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西方新兴学科深层生态学的学科内涵、发展概况 ,论述了深层生态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关系。认为深层生态学更侧重对自然、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生态系统等进行深层的哲学追问 ,因而可以说深层生态学就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则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制订自然道德原则 ,为评判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目标与实践活动提供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道德修养论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荀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性恶论者。他一方面从人的自然性出发,提出人性本恶论;另一方面又从人的社会性出发,提出了“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和道德修养论。荀子肯定了性本恶之人在礼义法度等外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不断弃恶从善、积善成德的可能性。他提出的以追求圣人和君子为人生境界的道德修养理论,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