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笔画复杂性和重复性对笔画和汉字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采用笔画识别和词汇决定的方法 ,对汉字笔画认知和笔画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作了考察。实验一探讨了汉字笔画自身的复杂性对笔画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 ,笔画自身的复杂性对笔画认知无显著影响 ,识别简单笔画和识别复杂笔画的反应时与错误率无显著差异。实验二考察了笔画的重复性对汉字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 ,汉字认知中存在笔画重复性效应。笔画重复较多的汉字比笔画较少重复的汉字识别时间短 ,错误率亦低。整个实验结果支持笔画是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的假设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笔画构成汉字的实验范式,利用整字、部件、笔画作为启动材料考查了笔画构成汉字过程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实验中要求被试用给出的笔画组(四划或五划)构成汉字,并且判断笔画组是否能够构成一个真实的汉字。结果发现整字在笔画构成汉字的实验过程中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其次是笔画存在着明显的启动效应,部件的启动效应最弱。结论:在笔画构成汉字的过程中,主要以整字加工为主,笔画加工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闫国利  迟慧崔  磊等 《心理科学》2014,37(3):521-527
在前人笔画省略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像素省略”这一更精确的变量操纵来探讨笔画省略对汉字识别的影响。实验采用2(像素省略方式:省前、略后)×3(像素省略水平:15%、30%、50%)被试内设计,分析整句阅读的眼动轨迹。结果显示,像素省略水平越高对阅读的干扰越大,省前条件下对阅读的干扰显著大于略后条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汉字书写顺序对汉字识别的影响,先书写的笔画比后书写的笔画对汉字的识别起到更大的作用,即笔画顺序效应。  相似文献   

4.
汉字识别中的部位部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捷英  周新林 《心理科学》2001,24(3):356-356
汉字整体呈现时对某部位上部件的识别成绩可能优于或劣于另一部位上部件,这种现象称为汉字部位部件效应,简称部位部件效应。目前有四种作业方式可以观察到这一效应:整字呈现时识别指定部位部件;整字呈现时搜索指定部位部件;速示方式下抽取汉字构件(笔画的部分、笔画和笔画组合等);微观发生方式下抽取汉字构件。部位部件搜索时,右部件比左部件容易…;在速示方式下,往往抽取左右结构字的右下角的笔画,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笔画省略方式和声旁对形声字识别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命名任务考察了声旁和三种笔画省略方式(省前、略后、不省)对左右结构形声字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笔画顺序效应和声旁位置效应,并发现略后的笔画中有声旁,笔画顺序效应会消失。这说明声旁的作用抵消了笔画顺序效应,体现了声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重要作用;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采用上下结构的形声字,实验结果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字频影响常用汉字认知速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熟知汉字的大学生为被试,对影响常用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1)读音反应中存在字频效应,对高频字的认读明显快于低频字,表明字频是影响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之一.(2)未见有笔画数效应,认读汉字不是以笔画为单位而可能是以意义化的组块为加工单位的.作者认为影响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是多重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数字再认与词汇再认双作业范式,从笔画、部件、整字层次,考察汉字错觉结合的层次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在汉字词识别中,两个相邻字(词)之间存在笔画、部件或字的互换错误,说明在笔画、部件和字的层次上存在错觉结合。(2)字的错觉结合率最高,其次是部件,笔画最低。(3)汉字词的错觉结合受刺激对的呈现方式、汉字结构和词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笔画类型对直立和倾斜汉字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用笔画类型概念描述一种汉字整体视觉结构特征。实验采用命名范式。结果发现,汉字无论处于垂直正位下,还是处于以45°间隔递增的七种倾斜角度下,都存在笔画类型效应。该研究还分析了线条倾斜效应和笔画类型因素在笔画类型效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经高斯模糊技术处理的汉字,以命名为任务,实验一考察了事先学习以及笔画数、实验二考察了笔画数和线索注视时间对干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无论是否学习,汉字识别均存在于扰效应;2.无论汉字笔画多少均存在干扰效应;3.模糊线索的注视时间足够长久之后不再影响干扰效应.这些结果似乎表明当激活超过一定水平时,和汉字激活水平有关的因素对知觉干扰效应不再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传锋  黄希庭  余华 《心理科学》2002,25(2):187-190
从部件加工的角度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运用部件启动作业和部件启动再认范式,考察了结构对称汉字识别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在部件加工层面也存在着显著的结构对称效应。即同一个部件,作为结构对称字的构成部件的启动效应明显大于它作为非对称字的构成部件的启动效应;作为结构对称字的构成部件被识别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均显著地小于它构成非对称字时被识别的反应时和错误率。这意味着结构对称汉字中的部件(或笔画)比非对称汉字中的同样部件(或笔画)具有加工优势。显示出多层次的结构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11.
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来自笔画数效应和部件数效应的证据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用命名作业和真假字判断作业考察了笔画数和部件数对汉字加工的影响,发现,当部件数保持恒定时,笔画数少的汉字较笔画数多的汉字加工快,这种笔画数效应和字频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当笔画数被控制时,部件数效应也存在,但和字频有交互作用,表现在低频少部件汉字的加工要快于低频多部件汉字的加工,而高频汉字中的部件数效应不显著。实验还发现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的加工和合体字(部件数大于等于二)的加工有差异。作者认为,汉字的加工要经过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层次,其中单位部件的笔画数和部件数影响着汉字加工时间  相似文献   

12.
采用EyeLink 2000眼动仪,选取四种不同类型的双字词(首字和尾字均为多笔画汉字;首字为多笔画汉字,尾字为少笔画汉字;首字为少笔画汉字,尾字为多笔画汉字;首字和尾字均为少笔画汉字),要求被试阅读包含有目标词的句子,以探讨汉字笔画数对注视位置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单次注视条件下,读者往往将首次注视定位于词的中心位置,多次注视时首次注视往往落在词的开头部分;但是当首字为多笔画汉字时,相较于首字为少笔画汉字,读者对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更多地落在词的首字上。首字和尾字笔画数共同影响读者对目标词的再注视概率。研究结果支持“战略-战术”模型。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字识别加工单位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张武田  冯玲 《心理学报》1992,25(4):45-51
以眼动为指标的研究发现,汉字识别是以笔画为单位进行加工的。而词识别单位化模型则认为对熟悉词的识别与组成词的字母加工无关。本研究利用汉字具有笔画多少不同及组成部件不等的差别,以独体字或少笔画字为对照,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高频和低频汉字识别的加工单位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高频字笔画数和部件数分别对字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频字似乎只有当笔画数和部件数两种成分都具有一定差异时才表现出识别速度的显著差别。此结果不支持前述的两种模型。提出汉字识别是由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似更合理。  相似文献   

14.
We present evidence that the visual analysis of Chinese characters by skilled readers is based upon well-defined orthographic constituents. These functional units are the recurrent, integral stroke-patterns, not the individual strokes as previously thought. The speed of simultaneous 'same-different' comparis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affected by the number of these orthographic units and, for 'different' judgements, by the proportion of mismatching units, but not by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 strokes. We further define a category of orthographic unit, referred to here as the 'lexical radical', which requires strict positional regularity within each composite character. Violation of positional regularity results in illegal non-characters. In contrast, recombination of orthographic units (stroke patterns) with the lexical radical in its regular position forms a regular pseudocharacter. We show that real characters are matched faster than pseudocharacters and non-characters-a word superiority effect in Chinese. Pseudocharacters are matched faster than non-characters, a pseudoword advantage in Chinese. We also present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individual stroke patterns may be better recognized in real characters than in pseudocharacters and non-characters-a word superiority effect in terms of unit recognition.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functional orthographic unit in th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comparable to the letter in alphabetic word recognition, is the recurring integral stroke pattern.  相似文献   

15.
汉字识别中的笔画数效应新探——兼论字频效应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研究采用命名作业测查二至十五画常用字和不常用字的反应时(RT),结果发现(1)命名RT是笔画数的函数,但在几个小笔画范围内,RT基本无变化;(2)命名作业中有字频效应。本文使用整字加工与字形结构加工的并行假说,对笔画数效应和字频效应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采用2(笔画数:多笔画、少笔画)×2(结构特征:构型对称、构型非对称)×4(频级:4级)三因素的被试内设计,通过分析29名有效被试的平均反应时和平均正确率来探讨纵横码认知加工的规律,从而揭示汉字输入中形码的认知加工模型,结果发现:(1)形码的认知加工没有显现出笔画效应、频率效应,说明其基本加工单元与汉字知觉的基本加工单元不同。(2)在反应时上存在形码码数的差异,码数少的反应时显著快于码数多的,系列加工的方式非常明显。(3)结构效应显著,且错误码识别的平均反应时显著更慢,而平均正确率更低,符合多层次格式塔双向加工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