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优劣判别,专家们的意见不太一致。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认为内向者的兴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己的观点、思想、情感和行为;而外向者则把心理能量或者兴趣指向环境中的一切。我们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对环境的变化比内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但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弗洛依德则认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征,而内向性格者具有精神病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杨玲  崔诣晨 《心理科学》2003,26(6):1034-1038
以193名戒毒者为被试,运用问卷法和对数线性模型调查和分析了戒毒者个人背景及其与戒毒行为的关系,通过聚类分析概括出戒毒者的三种人格类型,并探讨了不同人格类型戒毒者在自尊、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上的特点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中低教育程度与中低经济收入显著正相关;男性所估计的戒毒时间远远少于女性;吸毒时间越长,复吸的可能性越大。(2)外向冲动型戒毒者的自尊水平最高,其次是内向顺从者,身心障碍者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外向冲动者。(3)身心障碍者对支持的主观体验和利用程度越高,所采取的面对策略越多;所获得的支持越多,越少采取屈服策略。而内向顺从者和外向冲动者对所获支持的满意程度越高,越少采取面对策略;对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所采取的屈服策略越多。  相似文献   

3.
李燕芳  刘丽君  吕莹  骆方  王耘 《心理学报》2015,47(7):914-927
以北京市40所幼儿园的336个班级的3430名儿童为被试, 构建多层线性模型, 分析亲子关系、班级师幼关系氛围对学龄前城市和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发现亲子冲突和班级师幼冲突氛围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内、外向问题行为; 班级师幼亲密和冲突氛围对城市儿童内向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相比流动儿童更大; 班级师幼冲突氛围对亲子冲突高的流动儿童的外向问题行为的消极作用降低, 高亲子亲密缓解了班级师幼冲突氛围对流动儿童内向问题行为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24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反馈类型:成功、失败)×2(任务重要性:重要任务、不重要任务)×2(外向性:内向、外向)组间设计探讨成败反馈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以及任务重要性和外向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反馈类型、任务重要性和外向性对核心自我评价变化的主效应及三者的交互作用效应均显著。(2)成败反馈与任务重要性对核心自我评价变化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失败反馈条件下,执行重要任务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执行不重要任务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下降幅度。(3)成败反馈与外向性对核心自我评价变化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失败反馈条件下,外向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内向被试。(4)在失败反馈条件下,任务重要性和外向性对核心自我评价的变化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儿童早期是母亲消极情绪和行为的易感期,母亲抑郁和消极的教养行为可能导致儿童早期多方面的发展问题,而父亲的积极教养则可能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以184名学前儿童的父亲和母亲为被试,考察母亲抑郁情绪和惩罚行为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及父亲积极鼓励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显著预测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显著预测内向和外向问题行为;(2)母亲抑郁完全通过其惩罚行为影响儿童的外向问题行为,部分通过惩罚影响儿童的内向问题行为;(3)父亲积极鼓励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外向问题行为的影响,边缘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内向问题行为的影响;父亲积极鼓励对母亲惩罚与内、外向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的调节不显著,表明积极的父亲鼓励可以缓冲母亲抑郁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究幽默的加工进程及内外向者在加工进程中的差异。研究以笑话为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先浏览背景信息和妙句结尾,然后评估先后呈现的文字材料的关系。行为结果:内向者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外向者。ERP结果:(1)幽默加工过程包括不一致探测阶段、不一致消解阶段和情绪加工阶段。(2)不一致无关的N400波幅显著大于一致不可笑;不一致无关的P600波幅显著小于不一致可笑和一致不可笑;800ms之后不一致可笑引发了比一致不可笑和不一致无关更大的正波幅。(3)内外向者在幽默加工进程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幽默加工阶段的早期。与内向者相比,外向者在幽默不一致探测阶段所用的认知资源较少,加工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取120名12岁儿童作被试.(a)调查外向性格、神经过敏症及场独立性之间的关系.(b)调查外向性格和场依存性对两个认知作业(推理和回忆散文)的影响.(c)研究人格特点和言语——表象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已有的排斥者研究范式通常存在诱发效率不高的缺点。本研究结合公共物品博弈框架(PGG),开发了一个能够高效地引发排斥行为的实验范式,并用两个实验对该范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损害团体利益的成员均表现出高度的排斥行为:实验1中实验组被试的排斥诱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2增加匿名/公开情境,发现实验组中,匿名条件下被试的排斥行为显著多于公开条件。结果表明,该范式能够稳定有效地诱发排斥行为,是排斥者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田  傅宏 《心理学探新》2018,(4):363-368
为探讨人格特质对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的影响,基于虚拟的囚徒困境博弈范式,并结合人格问卷的测试,对369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宽恕情境下的被试更倾向于不再伤害对方;(2)得到宽恕的程度与冒犯者善待对方的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3)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而大五人格的其他四个维度调节作用不显著;(4)特质性感恩在得到宽恕与否与冒犯者后续行为之间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据此可得出结论,冒犯者得到宽恕后更倾向于不再伤害被冒犯者,且受到部分人格特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776名11-15岁汉族与白族中小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学生性格发展的年龄模式.结果表明,年龄因素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显著,在被测量的24种性格特质中,有18种特质在性质上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趋势,但是在13岁组发现特质发展的低谷.  相似文献   

11.
选取石家庄市两所大学24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良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处于健康水平;大学生大五人格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不显著。3.农村被试的和善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四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城市被试的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与大五人格的除和善性以外的四个维度存在显著相关;总体上来说外向性、和善性和严谨自律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和善性、外向性和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主要而稳定的预测因素,其中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外向性和和善性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项研究考查大学生在社会困境中的行为决策及公平感体验,检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作用,有效被试分别为85名和84名。结果表明:(1)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更倾向做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比不对称条件更促进被试做公平决策;女生比男生更倾向做公平决策。(2)性别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信息对称性对公平决策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男生的公平决策,信息对称性显著影响女生的公平决策。(3)社会价值取向显著影响个体对不公平的容忍度,亲社会者更不容忍不公平行为。(4)对于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接受,亲社会者并不比亲自我者体验到更强的内疚情绪;对于不利己的不公平行为,被试都倾向拒绝,且产生较强的不公平感及气愤情绪。  相似文献   

13.
张恩涛  王硕 《心理科学》2020,(2):459-464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权力和地位对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的影响。实验1首先通过角色分配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高vs.低),然后采用信任和非信任博弈任务来测量被试的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但在不信任行为上,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2同时操纵被试的权力和地位水平,探索二者对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与之相反,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存在更高的信任水平,并且权力和地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在不信任行为上,权力和地位的效应均不显著。该研究结果说明,(1)权力负向影响信任行为,而地位正向影响信任行为;(2)权力和地位对信任的影响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14.
网络成瘾者的行为冲动性——来自爱荷华赌博任务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四华 《心理学报》2012,44(11):1523-1534
以84名大学生为被试(网络成瘾和对照组被试各42名),采用感觉寻求量表和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 Gambling Task)范式比较两组被试在感觉寻求水平和决策行为反应模式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与对照组被试相比,网络成瘾者的感觉寻求总分和去抑制、厌恶单调及寻求激动和惊险三个分量表得分显著增加,在IGT任务中优先选择收益和惩罚频率高的不利扑克牌,其冒险的决策策略并没有随着决策次数的增加而改变.这表明网络成瘾者的决策功能受损并表现出“即时收益优先”的决策模式和对强化物潜在风险的高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场依存性认知方式对问题表征及表征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38名初一学生被试中筛选出场依存组和场独立组各64名,对两组被试在线索提示前后解决表述明确问题、隐含信息问题、含误导信息问题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隐含和误导信息会导致被试问题表征错误增加,线索提示可从总体上改善被试的信息提取与识别,但其对问题表征及表征转换的促进效应均受到被试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的影响.场独立性者不善于接受提示,场依存性者能在线索提示下更有效地识别与纠正问题表征错误.在有误导信息时,场依存性者对表征错误的识别与纠正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了勒温的民主行为问卷、李克特的人—事行为问卷和Y—G 性格测验量表,调研了140名企业和学校领导者的人格特质、性格类型和行为方式.结果表明:(1)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具有D 型性格和一般活动性、支配性、社会外向性的人格特质,大多数学校领导者具有C 型性格和客观性、合作性、非抑郁性的人格特质,没有一个领导者具有B 型和E 型性格;(2)具有放任型领导方式的人数最多,具有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的领导者人数最少.  相似文献   

17.
以64名男性生理脱瘾后处于不同康复阶段的海洛因戒除者和30名男性无毒品依赖行为的社会招募人员为被试,采用Iowa赌博任务探讨了收益-风险并存情境中海洛因戒除者的冲动性行为模式。结果发现,相对于正常人群,海洛因戒除者表现出"即时收益优先"的决策模式和对高风险的耐受性,且该特征不随戒除期的延长而改善。该研究为解释海洛因戒除者不顾其潜在的严重不利后果仍维持其复吸行为的现象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行为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登峰  崔红 《应用心理学》2005,11(3):195-201
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及其与行为风格的关系。采用中国人人格量表对1237名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和419名对照组被试的人格特点所作比较表明,党政领导干部比对照组更外向、更善良、行事更严谨和自我克制、对人更热情,而且更注重成功和成就,但同时也更加爽直、更优柔寡断,对工作的坚定、认真程度也低于对照组,而且党政领导干部中女性化人数的比例远远高于对照组。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风格与人格特点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文中还对这一结果的含义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以236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故事回忆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水平,并测量其共情水平及在公共物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高权力感者比低权力感者表现出更少的合作行为;高共情者比低共情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共情调节权力感与合作行为的关系:高共情缓冲高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负面影响。该发现深化了对权力感和共情在社会互动中作用的理解,凸显了个体特质在行为塑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118名企业员工为被试,以自编实验材料和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权力距离对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当被试面对组织不公平情境时,倾向于实施反生产行为;组织不公平情境下,低权力距离组被试在反生产行为得分上显著高于高权力距离组个体,而在中性情境下,两组被试得分差异不显著,即权力距离在组织不公平与反生产行为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由于反生产行为的产生常与组织不公平相关,因此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反生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心理学角度帮助组织管理者制定减少反生产行为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