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催眠现象的效应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催眠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技术 ,它的确能使一些心理病症手到病除 ,使焦虑、忧郁的情绪转瞬即逝。遗憾的是 ,由于一些江湖术士的滥用 ,催眠术曾屡遭非议。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近年来 ,我国许多心理咨询部门都在运用催眠术帮助人们解除痛苦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催眠术的神奇功效了。1 催眠的效应1 1 生理效应由于催眠造成了一个特殊的、意识阈非常狭窄的状态 ,为暗示的作用创造了最佳的条件 ,因此催眠能产生十分奇特的生理效应。在催眠状态下 ,给被催眠者一杯白开水 ,并暗示他说 ,这是一杯…  相似文献   

2.
催眠是用一定的诱导方法把人引导到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的自主能力降低,完全听命于诱导者的指导,从而产生感觉、知觉和行为的一系列变化。不少人把催眠与睡眠混为一谈,这是一种误解。睡眠是大脑处于弥漫性的抑制状态。人在睡眠时,意识控制完全丧失,与外环境的联系中断,失去行为反应能力。催眠实际是被催眠者  相似文献   

3.
催眠心理疗法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疗法,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所青睐;现在倾向用生理心理整体结构理论来解释其实质;其生理和心理机制是一种“感应”中的暗示作用;使用催眠心理法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其技术构成非常严格,必须专业人员结合其它疗法来使用。  相似文献   

4.
催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很多心理过程的结合。从催眠的过程和外在表现来定义催眠易造成混乱,从与催眠最相关的暗示、恍惚状态和催眠引导三个方面来阐述催眠的本质及其定义。最后对催眠的定义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催眠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心理治疗中, 但是, 关于催眠方面的研究却相当匮乏, 而且相当模糊。近年来, 随着fMRI, ERP和PET等技术的引入, 我们对催眠引导和催眠暗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于疼痛和幻觉的研究表明, 至少对于高暗示性被试而言, 催眠暗示可以引起与真实刺激同样的大脑皮层的激活; 而催眠后暗示对于注意策略的调控, 可以使原有的认知过程发生改变, 其中之一是使用催眠后暗示来抑制“Stroop效应”语义加工过程; 催眠后遗忘更是实现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遗忘的分离。未来研究者将继续从探讨催眠本身的神经属性和催眠暗示所引起的认知过程的改变两个角度去认识催眠, 揭开催眠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催眠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是很多心理过程的结合.从催眠的过程和外在表现来定叉催眠易造成混乱.从与催眠最相关的暗示、恍惚状态和催眠引导三个方面来阐述催眠的本质及其定义.最后对催眠的定义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注意策略指导语对催眠和清醒状态下的Stroop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研究在提供恰当的集中注意的反应策略暗示指导语情况下,高催眠感受性被试和低催眠感受性被试在清醒和催眠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下的Stroop干扰效应.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主试提供恰当的注意反应策略时,催眠可否减小Stroop干扰?在此情况下不同催眠感受性被试的Stroop效应有何差别?结果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催眠将明显降低高催眠感受性被试的Stroop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8.
催眠治疗的辩证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催眠治疗成功的病例中 ,都有一个从健康———心理障碍 (或疾病 )———健康的发展过程 ,其中 ,心理障碍 (或疾病 )是对健康的否定 ,后一个健康又是对心理障碍 (或疾病 )的否定。整个过程反映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 ,反映了患者在“自己发展自己 ,自己完善自己。”1 催眠治疗使患者“自己发展自己”催眠治疗是在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上 ,催眠师将患者引入催眠状态 ,并对其进行心理分析与治疗 ,了解其被遗忘的压抑很深的创伤性体验与致病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鼓励其发泄隐痛 ,讲清楚苦恼的内心感受 ,通过暗示方法 ,教育患者正确对待自己…  相似文献   

9.
催眠疗法应遵循的五大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催眠疗法应遵循的五大哲学观皖南医学院催眠门诊(芜湖241001)蒋平所谓催眠疗法就是指运用科学的生理放松、气功导引、心理诱导与暗示等方法使人进入意识活动相对抑制的催眠状态(潜意识状态)后,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状况加以科学调控的医疗技术。它不是什么“神功”...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直深信催眠能够促进人的回忆。在国外,催眠技术已经在司法调查中被用于促进目击证人对目击情境的回忆。然而,实验研究却发现,催眠在促进证人回忆的同时,回忆信息的准确性降低,而且证人对错误信息的自信程度增加了。这一方面是催眠过程中催眠者对证人进行暗示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事后信息的误导,这些问题限制了“催眠面谈”在实际中的应用。事实上,与一般的警察面谈形式相比,催眠面谈中许多与催眠相关的因素,看似与催眠引导无关,但对回忆却产生了促进作用。比如,由于面谈中引入了心理的、临床的以及人际的技巧。催眠面谈往往比警察面谈更有效。“认知面谈”正是综合了这些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面谈技术。可靠证据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将近35%的回忆率,而且不会象催眠面谈那样产生记忆歪曲现象。  相似文献   

11.
演奏技术的充分发挥,不仅是演奏家们关心的一项内容,也是使普通演奏者困惑的一道难题.除了自身的技巧差异之外,由于心理素质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暗示就成为了一种影响演奏技术的关键因素.心理暗示的影响大致有三种: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及无内容的混乱的心理暗示.因此,只有认识到心理暗示的重要性,调整好心理暗示这三方面,才能最终使演奏者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2.
催眠术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充满“神秘”的技术。说它古老是因为在古希腊和古埃及就有催眠术,而在15世纪以前催眠术是被神职人员作为一种“法术”来呼神祛魔的,那时不可能用科学来解释催眠现象。说它年轻是在19世纪之后才开始对催眠术进行科学研究,并在精神治疗中应用。如19世纪初英国医生雷德提出“视神经疲劳”学说,引用希腊语“HYPNUS”(睡眠)改为“HYPNOTISM”(催眠术);19世纪后期法国建立了两个催眠研究中心。研究的结果,认为催眠术是由于暗示的心理过程造成的,其本质是暗示性增高状态。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了催眠术,并在大量的  相似文献   

13.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过程。广告,作为现代企业拓展产品销售市场的开路先锋,是企业沟通商品流通和顾客需求的桥梁和纽带。广告策划中暗示机制的应用,是广告主有意地用一种含蓄的方式示意消费者,导引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的心理潜力,使消费者思想上不受压抑地领悟到示意者的意图,非强制地按照示意者的意图去行事。 暗示现象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暗示心理就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  相似文献   

14.
催眠暗示能否促进视敏度的提高是国外学者十分关注、但研究结果不一的重要课题,对这一课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催眠现象的本质。实验一催眠、“任务促动指示”以及放松等方法对视敏度提高影响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零点调查的研究人员在近日的一项调查中指出,根据受访者对于当前生活的感受发现:生活感受不同的群体在对心理医生类型细分及心理治疗的参与意向上存在差异,而以源自工作压力的心理紧张对于心理诊疗需求的促进最为明显。 忙碌奔波型(占受访者的35%)。以在民营、三资单位从事管理与专业研究工作的男性居多,他们的生活感受较多表现为“急躁”、“苦恼”、“忧郁”,较少表现为“无聊”、“幸福”、“快乐”。他们中80.2%的人认为心理医生是阅历丰富者,只有少数人认为心理医生是故弄玄虚者(15.1%)和不学无术者(4.8%)。对心理医生的高认同度,使得35.7%的人  相似文献   

16.
催眠态与气功态都是特殊功能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躯体充分放松,暗示性明显增高,认知的监控过程变窄,出现非监控性意象。恰当的非监控性意象在催眠治疗和气功治疗中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为、环境等,对他人心理发生影响,揭示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只要求受暗示者接受现成的信息,无需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是一种含蓄的诱导方法。国外有一种戒烟电话,当某人烟瘾上来无法控制时,拿起电话听筒,拨一个特定的号码,就可以听到电话中传来的叫人难以忍受的咳嗽声、气喘声,从而打消吸烟的念头。人们的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种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应。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一名重点大学大三学生因身体原因引起抑郁症状,并出现明显自杀倾向。在配合医院药物的治疗下,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强大来访者的自我,并采用意向对话和催眠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姚懿  李小平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5):54-56,82
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次证实权威与群体是影响受暗示心理的主要因素,选取了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作为被试,从而证明该结论在不同的群体样本中都成立。同时也比较了两者影响作用的大小和在不同群体中的表现是否有差异。通过设计由两个群体暗示实验组、两个权威暗示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组成的实验来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中学生群体中权威与群体都对受暗示心理有影响,但是群体的暗示作用更大,权威的暗示作用显得比较小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这说明中学生和大学生相比,心理发展还处于不稳定时期,在受权威暗示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20.
朱莉  李克 《心理科学》2007,30(4):1013-1014,989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本文从意识状态、疼痛及精神病理现象三个方面对脑功能成像在催眠状态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对脑功能成像技术进行了比较。提出国内可以借鉴相应的方法来研究中国气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