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精神层面上,建筑美与诗意美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同构性。建筑美的根本所在,来自与一定的诗意相契的"建筑意",它是建筑的环境、材料、技术、结构与艺术以及实用、认知、审美与崇拜等一切因素的一个文化综合。将建筑美等同于诗意美,是对建筑美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存世比较少的元代佛教造像艺术之一,五台县广济寺在建筑结构和彩塑艺术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沿着广济寺建筑中的独角兽与龙头装饰构件、殿内彩塑中生动写实的十八罗汉像、佛坛正背面反差强烈的"华严三圣"与"三大士"的线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其从建筑到彩塑、从外到内所体现的佛教世俗化趋向,以及元代那种技艺精湛、活泼的民间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存世比较少的元代佛教造像艺术之一,五台县广济寺在建筑结构和彩塑艺术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沿着广济寺建筑中的独角兽与龙头装饰构件、殿内彩塑中生动写实的十八罗汉像、佛坛正背面反差强烈的"华严三圣"与"三大士"的线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其从建筑到彩塑、从外到内所体现的佛教世俗化趋向,以及元代那种技艺精湛、活泼的民间性。  相似文献   

4.
正自天主教传入中国以来,各地建造了很多中式风格的天主教堂。这些教堂的建筑彩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与天主教文化符号融合在一起,两者交相辉映,取得很好的美学效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天主教堂建筑装饰艺术。一中国传统建筑彩绘(俗称"丹青")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用油漆、矿物颜料等色彩,对梁枋、斗拱、柱等构件进行髹饰。建筑彩绘一方面是对建筑物的装饰,使色彩更加丰富、建筑更加美观;另一方面也具有实用目的,可以对木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减弱风雨、蛀虫等对木材的侵蚀。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具魅力的东方传统文化艺术,与建筑形态虽然看似是两种不相关的艺术形式,但书法与建筑形态却有着诸多的同构联系。文章试图从书法"用笔之理""结体书势""章法之变"三个方向探析书法艺术与建筑形态之间存在的通感研究,以期通过研究分析两者之间的通感内容,将书法艺术中的精粹运用到现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上,从而颠覆传统的建筑形态规则,给予现代建筑设计崭新的思考及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6.
以清代沈鸿宾故居为中心,通过对故居中人文历史、建筑艺术形态进行分析,探讨沈鸿宾故居中"物性"与"人性"的文化价值,对建筑中楚文化艺术形式和装饰纹样展开研究,探讨楚文化装饰艺术在故居建筑设计中所传递的时代艺术思想与精神文明,从而总结名人故居建筑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引导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同时对当今荆楚地域性建筑设计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京故宫建筑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是世界现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象"与"意"的概念源自于《周易》,也是中国古代美学史艺术精神的总括。在建筑中,建筑的"象"是指其形式,"意"则可以理解为建筑所表达的精神。从北京故宫建筑的整体布局、色彩特征、装饰特征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解读北京故宫建筑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最初是以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为实用目的的,其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建筑领域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越来越明显的具有美观的因素。本文就从艺术的角度,简单的阐述建筑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明清时期的清真寺建筑彩绘将伊斯兰装饰艺术元素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融会在一起,形成一种中国化的装饰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清真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彩绘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雕梁画栋"这句通常用来形容古建筑华丽装饰的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彩绘的发达。中国古建筑的彩绘以防腐、防晒、防潮的油彩  相似文献   

10.
吴国良 《管子学刊》2014,(3):117-120
齐瓦当是指以齐国故都临淄为中心,范围涵盖齐境内广大地区所出土的、年代为周至两汉的瓦当,与秦雍城瓦当、燕下都瓦当组合称三大主流瓦当艺术体系。齐瓦当是实用建筑构件与美术创作结合的艺术产品,具有很高的学术、艺术、考古价值,为当今书法、绘画、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艺术创作提供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文化的长足发展,建筑在实用性、牢固性、遮蔽性等传统价值取向外更多地被赋予了精神人文价值,其中尤以纪念性建筑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民族气质的精华,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角度探寻我国纪念性建筑的深层意蕴,可以丰富诠释建筑底蕴的学术之径,加深对纪念性建筑当代转型的理解。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言说对象,从娓娓"道"来的意境、点线串珠的"舞"术及"中和为美"的追求三方面初步探析隐藏在其设计语汇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藉此揭示纪念性建筑影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筑的艺术性体现了建筑的精神意义与内涵,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从矶崎新的设计理论、空间构成、"隐喻"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矶崎新的建筑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对矶崎新建筑构成方式的解析,思考艺术性建筑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张帆 《美与时代》2007,(12):110-112
"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戏剧艺术.它的构成要素几乎囊括了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艺术品种--从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到幽默艺术、滑稽表演和声光艺术,甚至也包括了电影、杂技、魔术等等.[1]  相似文献   

14.
《周易》曰:"日新之谓盛德"。王世德教授,数十年来专注于美学研究,并乐此不疲,学以致用,让美学在田野生根、开花、结果。从理论基础到戏剧、小说、诗歌、电影、旅游、休闲、美食、楹联、奇石根雕,及至体育、养生等诸多艺术门类均做了详实的探讨和考究,其涉猎艺术门类之广泛,令人叹为观止。他认为美学就是审美学,强调研究美学要用心考察人类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形、特征与规律,而不是在思辨王国里从抽象到抽象地概括美的本质。他为美学正名,"面向现实,注重实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起了实用美学体系,使美学走出了思辨美学和"为理论而理论"的死胡同,大大拓宽了美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这是王世德教授在美学领域作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建筑一直是设计史中承载历史、文化与艺术含义最多的门类。作为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居住类建筑出现最早,分布广且数量多。由于中国地缘广袤,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明清时期距今较近,有大量民居遗留,且形式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建筑从材料、工法与艺术表现可以说是民俗理想"眼见为实"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皖南徽派建筑与设计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祥强 《美与时代》2004,(10):33-35
历史悠久的皖南徽派建筑,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形式与丰富多彩的设计思想,为我们后人建造了一个丰富而充实的物质世界,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最具东方人文环境特色的精神世界,它在世界建筑艺术文化圈中独具一格.建筑艺术是人类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产物,它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它完全融合于人们的全部生活中.因而,皖南徽派建筑群与其它传统文化艺术一样,更能实现它独特的审美,同时,徽派建筑形式的艺术美,在审美体验中既具有"艺术感的因素"也具有"自然感的因素",这就更加丰富了它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7.
传统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直接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和艺术文化。文章主要研究鄂东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促进乡村的发展。文章以鄂东南建筑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深刻地概述了鄂东南建筑的特点,从大量的资料中了解其特征及文化内涵,从多方面了解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建筑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如何把乡村振兴与鄂东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改造结合起来,并深度了解了国内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建筑传承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窑洞是豫西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窑脸又是窑洞装饰的主要部位,是豫西地区建筑装饰、点缀生活和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重要艺术形式和集中体现。但是,近代钢筋混凝土建筑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窑洞建筑,窑脸的装饰之美逐渐被忽视。调研考证发现,窑脸的装饰题材众多、构图追求形式美法则、配色素雅构成了具有豫西特色的装饰艺术特征。在豫西窑洞中,窑脸的装饰艺术特征潜藏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文章对坚固实用的民俗符号、具有吉祥寓意的民俗符号、具有豫西特色的民俗符号进行分析,形成民俗符号的完整构架。  相似文献   

19.
吉安地区宗祠建筑是江西宗祠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宗祠数量众多,极具浓郁的地方风格,建筑与艺术完美融合,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美学价值。针对吉安地区宗祠建筑的石雕艺术部分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其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为传统宗祠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当地建筑艺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道路做思考。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与"设计"在学界通常被人们区分对待。"艺术"更加倾向于提供给大众视觉上的感受,而"设计"更加注重的是"功能性"与"用户体验"。随着时代与社会的飞速发展,"艺术"与"设计"的边间也开始变得模糊。刚果艺术家波迪斯·埃塞克·金格勒兹的"建筑纸板雕塑"正是具备"艺术的设计"与"设计的艺术"双重语义的艺术设计作品,本文探究了金格勒兹如何在其艺术设计作品中将"观念意识"进行延续性表现与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