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走出"市场崇拜"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的三种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14日~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韩国、美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近七十篇。会议围绕“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及道德建构”这一研究主题,采取主题报告、小组自由讨论等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与探讨。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诚信友爱和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道德力量的支撑和引导。会议的主题属于全党、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的重大…  相似文献   

7.
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学术理论界尤其是伦理学界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刊特开辟“社会主义荣辱观”专栏,对此问题展开研究。本期约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内涵、作用机制、现实意义及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与宗教的理论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本刊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宗教”这一课题,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讨论,宗教界和宗教工作者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本期,我们主要请有关学者就这一课题发表自己的研究与见解。从各位学者的发言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当代宗教学者的理论热情与社会关切。正如学者们所提出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宗教工作者、宗教界人士和学者三方,应当明确各自的职责,各扬其长,相互合作,谐调互动。诚如是,则社会和谐可期,民族复兴可待。  相似文献   

9.
对于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内涵的一些理解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学术理论界尤其是伦理学界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刊特开辟“社会主义荣辱观”专栏,对此问题展开研究。本期约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内涵、作用机制、现实意义及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0.
荣辱观建设是道德力量的基本保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学术理论界尤其是伦理学界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刊特开辟“社会主义荣辱观”专栏,对此问题展开研究。本期约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内涵、作用机制、现实意义及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1.
荣辱观的道德实质与作用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学术理论界尤其是伦理学界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刊特开辟“社会主义荣辱观”专栏,对此问题展开研究。本期约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内涵、作用机制、现实意义及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2.
韩丽雯 《管子学刊》2013,(4):120-122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后,“构建和谐社会”尤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切讨论,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之间的关联也引发学者们的思考和争论。但关于“和谐社会”和“和谐”理念的问题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歧见和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是一脉相承的,有的学者认为它与儒家的“和谐”观或传统的“和谐文化”是具有本质区别的;甚至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讲“和”,贵“和”或崇尚“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有的学者认为“贵求与人同,不贵与人异”[1]209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2]4,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从而使“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争议而有待深入辨析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时代呼唤的状况下,林存光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一书于2013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出版为我们重构了中国古典和谐理念和治国方略的完整图景,填补了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学术价值,而且为更好地实现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助益,其出版的社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13.
由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环境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人文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0月 17日至 2 1日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围绕“美学视野中的人与环境”这一主题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何认识生长在生态学与美学结合点的生态美学的性质 ,这是与会学者关注的一个中心话题。曾繁仁认为 ,生态美学可以被界定为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地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存在观 ,其中包含着新的时代内容和人文精神 ,而“动态平衡”应是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的基本理论。聂振斌…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这一节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宗教界必须大力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宗教自身、各宗教之间及宗教与社会各方面的和睦,努力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中丰富的和谐思想,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陈凡  盛国荣 《哲学动态》2006,(11):75-76
由东北大学主办、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承办的“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的哲学反思”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10日至13日在东北大学隆重召开。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从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一、对“和谐社会”概念的辩证理解中央党校许全兴教授在“和谐社会与矛盾辩证法”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应是矛盾辩证法。和谐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有序、稳定的状态。和谐与矛盾、系统、联系、平衡、协调、有序、稳定等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美学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美学教学如何面对新世纪以来的新情况?如何把自然美的发现、利用与保护纳入整个和谐社会建设中去?这些问题,将是美学在新世纪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华美学学会、中华美学学会美育学术委员会于8月9~11日与新疆大学联合举办了“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着美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美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这一问题,代表们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了探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碧辉在题为“‘和谐社会’的美…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当前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一个争论激烈的界域。为了推进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厦门大学学报》 (哲社版 )编辑部、厦门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于 2 0 0 0年 11月 13日至 15日在厦门联合举办了全国“现代性与社会、文化转型”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 3 0多人参加了会议 ,对现代性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一、“现代性”的界定现代性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 ,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对它作出不同的界定。与会学者就如何界定“现代性”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厦门大学陈嘉明教…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理论探究中的四重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祖社 《学海》2003,1(1):54-60
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问题的理论探究 ,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由发萌而日趋炽盛 ,以致形成了时下学术界影响深远的“市民社会运动”。此一基于现实层面的研讨与反思 ,因其关涉跨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战略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难题 ,因此 ,它所表现出的深度、广度 ,在某种意义上为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一种全新视野。引起了包括哲学界在内的中国政治学界、法学界、社会学界、文化学界等人文学科的广泛兴趣与深切关注。它们分别从各自学科的不同角度 ,分析、探求市场经济中国发育、创构市民社会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和为贵"的政治伦理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为贵”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重视“人和”的社会管理思想.强调“民为邦本”的和谐社会基础,提倡“修己安人”的“和”政治伦理要求,构成了先秦儒家“和为贵”的政治伦理内涵。吸取其合理养分,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周国文 《哲学动态》2006,3(3):58-66
关于civil society,在当代学术语境中一般意义上被译为“公民社会”,在近现代西方历史条件下其长期也被译为“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译名的不同表达,代表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这个词的不同理解,从政治权利的层面偏好“公民社会”用法,从经济生活的层面偏好“市民社会”用法。俞可平认为,“公民社会,常常又被称为民间社会和市民社会,其实它们是同一个英文术语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但这三个不同的中文称谓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同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别。……‘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引入的对civil society的新译名,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