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疲劳驾驶是诱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研究驾驶疲劳的有效干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让驾驶员在驾驶模拟器中完成1小时的单调驾驶任务来诱发驾驶疲劳,同时记录驾驶员主观疲劳、驾驶绩效和脑电θ波功率,来探究趣味听觉材料是否可以缓解驾驶疲劳。结果发现,在单调驾驶条件下收听趣味听觉材料的驾驶员脑电θ波功率高于控制组,表明收听趣味听觉材料不利于缓解驾驶疲劳。  相似文献   

2.
事故多发驾驶员与安全驾驶员反应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8名事故多发卡车驾驶员和18名安全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以及决策时间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事故多发组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简单反应时比安全组卡车驾驶员长,但差异不显著;事故多发组卡车驾驶员的视觉、听觉选择反应时与决策时间都比安全组卡车驾驶员长,且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为我国深入开展驾驶员的选拔、培训与驾驶适应性检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杨泽垠  孙龙 《心理科学》2023,46(1):189-195
结合反应时方法和多维度驾驶风格量表,以140名公交驾驶员为研究对象,采用2(危险类型:隐藏危险、明显危险)×2(驾驶员分组:有无交通违规/事故记录)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危险类型对危险知觉的影响。结果发现:驾驶员对明显危险的反应时比隐藏危险短,无交通违规/事故记录驾驶员对明显和隐藏危险的反应时均比有交通违规/事故记录驾驶员短。控制驾驶风格后,危险类型主效应不再显著。结果表明,公交驾驶员危险知觉的特点随着危险类型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孙龙  常若松 《心理科学》2016,39(6):1346-1352
结合反应时和眼动研究方法,采用驾驶经验2(新手,有经验)×自我评估的能力2(高,低)×危险类型2(明显,隐藏)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索驾驶员驾驶能力的自我评估和驾驶经验对危险知觉及视觉注意的影响。采用驾驶能力量表和基于动态交通视频的危险知觉任务对86名驾驶员测试,并使用Tobbi T120记录眼动数据。结果发现,新手和有经验驾驶员自我评估的能力与危险知觉反应时间之间相关不显著,这说明两组驾驶员对自己驾驶能力的认识和评估不准确。有经验驾驶员对两类危险的反应比新手快。新手自我评估的能力过高,他们对两类危险的反应比同龄驾驶员和有经验驾驶员慢。然而,有经验驾驶员自我评估的能力与危险知觉反应时间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与新手相比,有经验驾驶员对两类危险的首次注视较快,总注视时间更长。与同龄驾驶员相比,新手自我评估的能力过高,他们对危险的首次注视较慢,对危险的总注视时间更少。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新手自我评估的能力过高,可能会提高他们的风险接受阈限,由此降低了他们对危险的反应速度。未来驾驶训练应当采取措施减少新手对驾驶能力的自我评估偏见,改善他们的视觉搜索模式以降低事故风险。  相似文献   

5.
梁超  陈晓晨  常若松 《心理科学》2014,37(4):862-866
驾驶决策是驾驶员对不同交通场景进行判断、选择,并产生驾驶行为的过程。驾驶决策的研究起源于人因工程学,并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而逐渐受到关注。驾驶决策的研究范式主要采用心理测量与实验法;并与年龄、性别、风险感知、情绪以及决策风格相关;为了有效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驾驶决策的改善逐步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今后的研究可以从认知与情绪角度综合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驾驶决策的结构与特征,以提高驾驶员的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6.
驾驶员情绪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国锋  何存道 《心理科学》2003,26(3):438-440
采用驾驶员情绪状态量表(DPOMS),对265名客车驾驶员的情绪状态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年龄对驾驶员的疲劳状态有显著影响,对其余各种情绪状态没有显著影响;(2)女驾驶员的紧张精绪显著高于男驾驶员,积极情绪(精力)显著于低于男驾驶员;(3)出租汽车驾驶员的愤怒、疲劳、紧张等消极精绪显著高于公交大客车驾驶员,积极情绪(精力)显著低于公交大客车驾驶员;(4)事故组驾驶员的愤怒、疲劳、紧张、慌乱等消极情绪显著高于安全组驾驶员,积极情绪(精力)显著低于安全组驾驶员。  相似文献   

7.
随着汽车的普及,驾驶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驾驶中人的因素则成为影响驾驶安全的主要因素。唤醒理论认为,这些因素能使驾驶员处于最佳唤醒水平,有利于保持驾驶警觉;而分心假说则认为,这些因素会增加驾驶员的认知负荷,分散其注意,威胁驾驶安全;自我调节理论则强调驾驶员自身的能动作用,通过心理努力的补偿加工,在诸多因素间找到动态的平衡,使驾驶行为维持在满意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年轻新手驾驶员驾驶风格的特点,采用多维度驾驶风格量表对182名驾驶员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感觉寻求,愤怒和冒险的性别差异显著。新手驾驶员受教育程度越高,感觉寻求,愤怒和冒险得分越低。新手驾驶员感觉寻求、焦虑、冒险和愤怒驾驶风格对交通违规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贾真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97-298
通过文献综述法简要地总结了疲劳的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介绍了疲劳的机理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疲劳的关系及疲劳的判断、消除等。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有关体育锻炼的生理疲劳的研究相当系统、全面;但体育锻炼的心理疲劳的研究相当薄弱、少见。(2)体育锻炼的心理疲劳并非生理疲劳的必然结果,而受个人心理因素以及个体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3)随着心理健康的日渐重要,未来有关心理疲劳的研究将倍受重视。  相似文献   

10.
注意,是驾驶员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优势兴奋区的形成和稳定。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注意着外界的各种信息。各种信息通过人体感觉器官进入大脑,经过分析、判断,采取相应动作措施。所以注意是确保安全运行的前提。注意,与人的心理和习惯特性有关。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有不同的注意力,从事课题研究,要求集中注意于某个课题,摒弃与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述了两种驾驶条件对于驾驶员情景意识的影响。手动驾驶是目前最为常用的驾驶方式,驾驶员需要手脚配合来完成驾驶任务,并且要时刻关注于道路情况。高度自动化驾驶系统(HAD)是基可以同时控制机动车的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根据之前的研究,手动驾驶带有HAD辅助系统的驾驶的情况下,可以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在与驾驶无关的其他任务上。驾驶员驾驶带有HAD辅助系统的车辆与手动驾驶相比,驾驶员识别环境中客体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在驾驶员驾驶过程当中同时执行与驾驶无关的任务,驾驶带有HAD系统与手动驾驶相比,情景意识较差。  相似文献   

12.
管连荣   《心理科学进展》1983,1(4):12-15
1.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在日本生理疲劳又叫肌肉疲劳或体力疲劳,心理疲劳又叫精神疲劳。生理学主要对前者加以研究,心理学主要对后者加以研究。但这仅是一般的分工而已,他们之间常常互有交叉、重复,界限很难划分。现已发现,所谓肌肉疲劳实际上不是肌肉本身的现象,而是一种中枢神精系统现象,这就更使心理学要对体力疲劳、肌肉疲劳现象加以研究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驾驶疲劳对于听觉注意的影响.方法:采用组间对照,对照组为12名充分休息的出租车司机,实验组为15名连续驾驶10h的司机.采用听觉Oddball范式,标准刺激:800Hz,概率80%;靶刺激:1000Hz,概率10%;新异刺激:计算机产生的噪声或其他声音,概牢10%.声音强度均为85dBL,刺激间隔(SOA)1000ms,刺激呈现时间100ms.要求被试对靶刺激按鼠标反应.结果:P3a分布以额中央区为主,驾驶疲劳后新异刺激引起的P3a潜伏期没有显著变化,幅值显著降低;P3b以中央顶区为主,驾驶疲劳后靶刺激引起的P3b潜伏期没有显著变化,幅值显著降低.结论:驾驶疲劳后听觉非随意注意能力、注意加工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更新、信息的冲击、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心理应激,造成“心理疲劳”。所谓应激,就生物学而言就是刺激和反应。心理疲劳不像生理疲劳那样显露,它是潜在的、隐性的。它表现为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  相似文献   

15.
机动车驾驶员中包含着一部分群体,即摩托车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采用这样的交通工具来方便他们的生活。我们探究的重点一直侧重于其他机动车驾驶员,却忽视了这类没有车身可以保护驾驶员的摩托车驾驶群体。数据表明,在机动车事故中,摩托车撞击事故占有一定的比例,虽然一部分关于摩托车的事故可能是由于其他道路使用者所引起的,但是许多灾祸和伤亡是由于骑车者导致的。由于提升摩托车驾驶员的驾驶经验可以提升他们的驾驶技术,而高级训练可能能够唤起更多的安全驾驶行为。因此本文采用摩托车驾驶模拟器来评估驾驶经验和高级训练的重要性。摩托车驾驶模拟器监测新手摩托车驾驶员,有经验的摩托车驾驶员以及之前在真实世界道路上体验过各种速度和曲度的道路的受训摩托车驾驶员的速度和车道位置。本文采用改变不同摩托车驾驶员的速度和道路类型来说明驾驶经验和高级训练的效果。研究表明,受训驾驶员和有经验的驾驶员相较于新手驾驶员来说有行为上的变化,这样对于驾驶安全有了一个潜在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整体—局部任务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同时结合问卷测量,考察心理疲劳对射击运动员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产生的影响。12名射击运动员参加实验。首先通过目标追踪任务诱发心理疲劳,然后使用心理疲劳问卷评估心理疲劳程度,再让被试进行整体—局部加工任务。结果发现:(1)目标追踪任务能够有效地诱发心理疲劳;(2)射击运动员完成整体知觉任务的反应时更快,准确率更高;(3)在心理疲劳状态下,射击运动员对整体知觉任务中一致条件的反应更快,准确率更高,在额区和中央区引发的N2、P3波幅更高;但是,对局部知觉任务中一致和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和准确率以及N2、P3波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心理疲劳对整体和局部加工有着不同的影响。整体加工相对自动化,受心理疲劳的影响较小,而局部加工依赖于有意搜索,受心理疲劳的影响较大。研究揭示了心理疲劳对于注意的局部加工的影响及其神经关联,对未来射击运动员特定干预措施设计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危险知觉是指驾驶员预测前方道路危险情况的能力,即对某个具体的危险做出反应的快慢。驾驶员的危险知觉能力是影响驾驶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危险知觉进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基于驾驶模拟器和基于电脑两方面的危险知觉训练方式。详细介绍了训练方式的定义、机制以及具体实施过程,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影响驾驶安全的驾驶员注意模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驶员的视觉注意模式对于汽车安全驾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驾驶员的路面视觉扫描模式和整体视觉场景的注意模式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了概览。主要包括: (1)视觉扫描模式对驾驶安全的影响研究; (2)驾驶员视觉注意分配模型研究; (3)以及针对驾驶员视觉扫描模式的培训研究。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有待于深入探讨影响驾驶员视觉注意模式的影响因素以及开展适合我国汽车驾驶特点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探索驾驶行为对驾驶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驾驶行为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20名驾驶员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驾驶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过失型和故意型驾驶行为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对主观幸福感有正向预测作用,过失型驾驶行为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过失型驾驶行为对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摩托车驾驶员驾驶行为问卷、中国人人格量表、感觉寻求量表和交通安全态度问卷,对800名摩托车驾驶员的驾驶行为、人格、交通安全态度与摩托车交通事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摩托车驾驶员的人格、交通安全态度对驾驶行为有直接影响;驾驶行为、交通安全态度对事故有直接的影响;摩托车驾驶员的人格和交通安全态度也可通过驾驶行为间接影响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