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愈来愈增强,并对认识论发生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目前有许多同志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汪信砚同志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哲学研究》1987半第1期)一文中,对此问题及其哲学意义,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概括。这对于深入了解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论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但他的文章中,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有的同志已著文发表了不同见解。我想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是没能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主体因素的增强是不是否定了认识中的客观内容等问题,同汪信砚同志商榷,并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相似文献   

2.
读了李福金同志《“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命题驳议》(《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一文(以下简称《驳议》),颇受启发。《驳议》的第一部分从共性和个性的规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看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和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来说明不能单讲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而否认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我赞成这一观点。但是,《驳议》在第二部分笔锋一转却又不承认共性存在个性之中了,并且提出了两点理由。  相似文献   

3.
读了李志红同志的《试论“结构矛盾”与“非结构矛盾”》(《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以下简称李文),颇受启发。但有几点不解之处,提出来与李志红同志商榷。一、从李文的标题和文中均可看出,这两类矛盾是两个“矛盾概念”(形式逻辑),那么,任何一个矛盾在这两类矛盾的归属上,只能是非此及彼,而不能是亦此亦彼或非此非彼。而李文又认为,非结构矛盾是“事物自身肯定与否定方面”的矛盾,结构矛盾的诸方面  相似文献   

4.
元哲学与哲学——与李光程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光程同志在《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的观点看来》(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一文中指出,元哲学“就是以哲学自身作为对象的次一级的研究,或者称为‘哲学的哲学’”,“元哲学的观点就是一种超越。它是站在各派哲学之外,从一个客观的、公正的和总体的观点、立场来重新审视哲学”;“从元哲学的观点看,哲学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没有一个适  相似文献   

5.
指称问题是当代语言哲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它规定了语言哲学家对真理问题、意义问题、必然性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所作出的回答。张盾同志在《无须存在公理的指称理论》一文中对此作了有益的探讨。然而,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结论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张盾同志。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刊载了田心铭、桑新民同志《再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对我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6期上发表的《经济制度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吗?》的质疑文章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辩驳,对他们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刊登的《论经济制度的双重属性》(以下尚称“属性”)一文的思想作了进一步解释发挥。从双方的论点看,我们的讨论关系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原理的理解与运用,关系到当前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论,因此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逻辑研究推理并且主要是研究推理形式。具体地说,它研究推理中从前提到结论的必然联系。过去,人们从自然语言出发研究这种必然联系,建立相应的推理形式或规则。今天,人们从构造形式语言出发,通过建立逻辑演算来研究从前提到结论的必然联系。逻辑演算是形式系统,是把逻辑理论形式化的结果。今天人们熟悉并且经常使用的一阶逻辑就包括把命题逻辑形式化而建立的命题演算系统和把谓词逻辑形式化而建立的谓词演算系统。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今年第五期发表的高鼎忠同志《也谈‘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一文,主张对同一性作两种区分。他说:“对‘同一性’这一概念,除了应当区别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之外,还应当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者在不同场合运用的相对于斗争性的同一性和相对于差别性的同一性。”高鼎忠同志说的第一个“应当区别”,当然没有问题,这种区别就是形而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一些哲学教科书和其它哲学书籍中,对什么是实践的问题,回答是多种多样的。譬如,有的说,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内容。这有点象回答什么是人,人就是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等等一样,没有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含义。  相似文献   

10.
在《谈选言判断主项的确定性》一文中(《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1期),蔡晚娥同志(以下简称蔡文)认为,“每个选言判断的主项都是作为一个确定的完整的概念来接受断定的,它的内涵与外延都应该是确定的人不容任意更改的。”接着他举出了三个例子。我认为,蔡文的论点是正确的,但是他对所举的三个例子的分析却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11.
《周易·屯》卦的卦辞是:“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何谓“利建侯”?《易传·象》辞训释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于是历代先儒皆“牵经附传”,二千多年来,无不以“利建侯”为“宜建立诸侯”。正如李镜池先生说:“在《易传》里,《小象》最不像样,有时顺着《彖》辞敷衍,甚至胡说乱说”(《易传思想的历史发展》),因此每读《周易》,常与李衡眉同志有同感,觉得与卦义不尽相副,但又百思而不得其解,去年见到李衡眉同志的“利建侯新解”(《周易研究》89年2期),对他不囿于古训,独辟蹊径,勇于提出新解,深受启迪和鼓舞,但反复思考,又觉得他把“建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发表了李光程同志的文章《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角度看》(以下简称“李文”)。在文章中,作者把对“哲学”的讨论放在元哲学的视野中,这是颇能令人深省的。但是,作者对“元哲学”(metaphilosophy)的规定有失清晰、缜密,而这个缺陷立刻使作者对元哲学的看法在许多方面成为可疑了。本文愿先澄清一些问题,然后对元哲学发表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3.
深入研究马克思对美的问题的看法,对发展我们的美学科学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最近,蔡仪同志的《马克思究竟怎样论美》(载《美学论丛》第1期)一文,是一篇认真研究马克思怎样论美的文章,在我国美学界这样的文章还是不多的。但是,我在学习研究了这篇文章之后,感到蔡仪同志对马克思的观点的解释是不正确的或不完全正确的。为了探求真理,我想坦率地把自己的看法写出来,就教于蔡仪同志以及关心这一问题的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4.
张尚水同志在《关于专名》一文(简称张文)中,认为专名不表达概念。其主要理由概括起来有两条:第一,一个专名只是代表那个对象的名字.对那个对象的性质来说是外在的。名字和它所表示的对象的关系,是命名关系,是那个对象的符号;第二,专名没有反映那个对象的特有属性和本质属性,它没有概念所具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周抗同志在《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一文中批判了《哲学小辞典》宣扬“四人帮”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这当然是必要的、正确的。但他同时却否认了任何真理的阶级性,否认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他把真理的客观性和阶级性完全对立起来,以致  相似文献   

16.
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吗?——和世诚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诚同志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吗?”一文,我最初在“光明日报”上读到时,就感到不能同意他的意见。现在“哲学研究”把这篇文章加以转载,希望大家讨论,我很赞同这种做法。这是一个重要问题,牵涉到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还牵涉到对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认诚,大家来讨论一下,把它弄清楚,是有必要的。当然,在世诚同志看来,“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著作是一个早巳彻底解决了的问题,而且为哲学史的事实所证明了的”,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哲学史的事实又证明了什么呢?世诚同志却和我们有很不相同的了解。那  相似文献   

17.
也谈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价值观——兼与王锐生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正面临严峻考验和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从哲学高度研究社会主义,从而为亿万群众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斗争指明可靠的方向,是摆在我们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不可推诿的任务。王锐生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价值观》一文(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以下简称“王文”),在  相似文献   

18.
李德顺同志在《关于“主体性”研究的一点看法》(见《哲学动态》1990年第1期)中指出了“主体性”研究中的两种片面性——盲目夸大和简单否定“主体性”,并进而指出,“这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理论根源,就是都未认真弄清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尤其是未弄清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有的科学涵义和理论意义。”在我看来,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实质性的。理论意义姑且不论,弄清主体性的科学涵义,即弄清到底何谓主体性的问题确实是反  相似文献   

19.
卢祖明同志在八七年《心理学探新》第三期上,撰写了《思维错觉浅谈》一文。文中提(?)“思维错觉”这一新概念。读后,深为作者的新颖的看法所吸引,颇感受益非浅,而静心体味,又觉作者的一些观点难以成理,委实不敢苟同。下面仅就我们粗浅的理解、略陈管见,以求教于作者、专家和同行。一、究竟何为错觉关于错觉这一概念,现在国内外心理学界都有大致相同的解释: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也就是错误的歪曲事实的知觉。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错觉是由物理的和生理的以及认知等多种原  相似文献   

20.
略论道德的本质——兼与肖雪慧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哲学的研究对象从客体向主体的转换。因而,对主体性问题的反思,既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的难题。或许是受一般哲学研究对象重点转移的影响,道德哲学界即伦理学界,也有不少同志对道德领域中的主体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光明日报》今年2月3日刊载的肖雪慧同志关于《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