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五行学说的三个来源 五行学说从其肇端至发展成为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追溯历史,五行学说是由三个方面的理论发展而成:一是四时说,二是五方说,三是五材说。 所谓四时说,其基本的内涵就是将一个年周期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对于今天的人们说来,四季的划分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事。然而推溯远古,最早提出四时概念并对四时进行准确划定,则是一件伟大的发明,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的先民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处于地球的北温带。这里四季分明,一年之中风寒暑湿燥变化很大,直接影响着牧业和农业的生产。这就使得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历法的研究和创立。  相似文献   

2.
《管子》吸取了以往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基本思想,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完善了阴阳五行说体系,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在四时观念系统中完成的,而《管子》就有非常大的贡献;《管子》中论述四时之象透露出二气消息不同状态与格局之信息,为汉代易“卦气说”奠定了基础;并且《管子》“精气说”为王充以后的“禀气说”产生重大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管子》对易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3.
商代和西周早期将一年粗疏地划分为春、秋二季,西周后期在二时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一年划分为四季。但由于季节逐渐与月份挂钩,月份逐渐成为划分四季的唯一标准,而周历的岁首所在月份并未固定下来,这导致季节随岁首的变化而发生推移。尤其是到了春秋后期,周历以建子之月为岁首,四季已不再能够反映天时,它所起的作用仅限于将一年十二个月平均划分为四段。在季节不合于天时的弊端日益显露之时,孔子从杞国求得"夏时",并认识到了它的优越性。此后,孔子不竭余力地呼吁"行夏之时",成为早期四时制向后世成熟四时制过渡的契机。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普遍改用夏时,早期四时制逐渐为成熟四时制所替代,季节的物候意义失而复得。  相似文献   

4.
性善论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早期儒家学说体系化过程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儒学的体系化、德行的内向化和德目的简约化,具体表现为五行说的形成,从五行说到四端说,再从四端说到性善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秦简《日书》中众多规则和方法的研究,指出在战国时期,不仅已经有了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完整表述,有了五行与四时、五行与四方(五方)、五行与天干地支以及五行与河图十数等的配属,而且五行寄生十二宫和三合理论亦已完成并普遍应用;此外,还出现了阴阳穷绝、阴阳击冲、五行无气等观念;关于五行旺相休囚死的重要观念也已产生。据此,本文认为,五行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完备,基本成熟了;战国是我国五行观念发展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即成熟时期。在此之后,五行观念主要是在应用方面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6.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对特殊概念,后来应用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考察其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认为它们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历代先民对自然现象中的规律的抽象与总结,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光辉,指引着后人认识自然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对特殊概念,后来应用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考察其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认为它们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历代先民对自然现象中的规律的抽象与总结,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光辉,指引着后人认识自然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帛书《二三子问》篇有"理顺五行""必顺五行"之语,其中具有时令含义,核心内容是"顺天",顺应天时之意,具体指顺应五行、四时以及寒暑之代序。此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农事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即《管子·四时》所云"圣王务时而寄政"之意。可以说,《管子》"知四时"与《二三子问》篇"顺五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皆源于对四时的关注,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播五行于四时"。对此,帛书《易传》没有给出具体方案,而《管子·五行》篇对此有详细的阐述,这涉及君主行政的具体措施,其中透露出天地人一体的宇宙整体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9.
四时与五行相配在战国中后期成为一个思潮。我们对于这一命题的把握既需要审视阴阳、四时、五行的传统渊源,也需要从西汉时期阴阳五行融合的完成态反向回溯。在《管子》诸篇中,四时五行相配时也呈现不同的思想形态。我们从阴阳二气与"五政苟时"两个角度来理解四时五行相配何以可能的问题。《四时》与《五行》篇中呈现的两种思想形态差异与《管子》同《礼记·月令》系统在四时五行相配问题上所产生的差异很不相同。阴阳(四时)五行合流之所以成为一个潮流并存在形态差异则与战国中后期普遍存在的政治改革思潮、理性祛魅思潮、区域性月令系统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五行说考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知识和思想的各个方面,几乎都笼罩在五行说的框架之中,要理解中国传统知识和思想,首先就要理解五行说的来龙去脉和精神实质。古往今来,对五行说起源的解说可谓不厌其烦。前人或求之于上古生产工艺,把五行说的起源归之于先民对金、木、水、火、土五材属性的认知;或求之于古占星术,称金、木、水、火、土原为五大行星之号;或求之于甲骨卜辞,以卜辞中的五方说为五行说之滥觞。诸说纷纭,各执一端,其中,尤以五材说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文王卦位是以中国原有的时空观念为基础,适应占筮需要形成的.最迟在西周之时,先后形成了四时与四方相配的时空统一观念,以及五行顺次相生观念.文王卦位的安排,首先是将四时与四方相配延展为八个时段与八方一一相配,然后据八卦的卦象、卦德排定其时位与方位,理解时位是理解卦位的关键.在卦位的安排中,很可能已考虑到五行的循环相生.这种卦位说形成于古经<周易>成书前,<易经>在观象系辞中利用了这种卦位说.  相似文献   

12.
阴阳五行学说 ,其形成之源远流长 ,其内涵博大精深。就现存的史籍显示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可上溯到上古三代。笔者认为 ,先民“阴阳”的观念产生似较“五行”的出现更为久远。摒去其后来衍生的玄奥表层 ,其核心应是上古先民出于对大自然的天地百象、日月轮转、昼夜交接、寒暑更替、水火相抵、阴晴变换、男女雌雄等等对立而和谐现象的最朴素、最直观的认知和体悟。这个认知的形成 ,无疑需要一个漫长的生活、实践、升华的过程。譬如通过对男女、雌雄双性之结合 ,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向阳丰产 ,背阴减产等现象的体悟 ,逐渐但极其准确地捕捉到“…  相似文献   

13.
阴阳五行观念深刻地形塑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气质取向。在先秦,阴阳和五行原本彼此独立,各自经历了长期的意义演变进程,从自然话语一步步转为人事政治的法则,政治意涵不断丰富、增强并固定化,最终在稷下学中实现了融合。五行观念的一支与阴阳观念合流,形成了《管子》四时教令的体系,在哲学上实现了对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恰当安顿;另一支则催生出邹衍的五德终始理论。阴阳五行影响下的稷下政治学说,构成了先秦政治哲学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14.
哲学视野下的京房八宫易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京房是汉代具有高度哲学原创性的杰出易学家,也是一位非凡术士。他准依董仲舒所重建起的儒家天人合一学说,创造性地诠释、转化了《易》,建构起表征其易学学术之自我的八宫易学,令阴阳五行学说,成为通贯易学整体天人宇宙学说的核心;五行学说,在其中得以首次全面彰显,并取得显赫中心地位;而三才之道,又衍展为天地人鬼之道;《易》之为书,也被明确定位为王者之书。后世之习京氏八宫易学者,下焉之士,仅知其筮占之用皮相之所是,而未得其易学本身神髓之所以是,其陋自不待言矣。  相似文献   

15.
所谓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这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朴素观点,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关于世界物质学说的基本框架。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五行的生克变化,是五行内部矛盾的实际内容,也是万物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 五行学说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甚广,五行在中国命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八字推命术,五行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演算内容。所谓看八字,其实主要是看八字的五行生克制化情况。五行  相似文献   

16.
“五行学说”是一套对宇宙构成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予以探讨的学说体系 ,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对宇宙共时层面的剖析 ,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的核心 ,自然界的万物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二是对宇宙历时层面的剖析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朝代的嬗替等都可用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正是这两个层面的思维模式启迪了《洪范》的诠释著作———《洪范五行传》 ,使之把帝王五事、灾异现象与木、火、土、金、水一一相配 ,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解读灾异之变发生的原因 ,从而开创了经学史上用“五行灾异”之说解释儒家经典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较为复杂的一支.在中国上古时代,阴阳五行原是两个并列的哲学概念,几乎可用以概括天地自然和社会人事的一切.阴阳观念作为中国古人哲学思辩的结晶,最先主要体现在&;lt;周易&;gt;和&;lt;老子&;gt;中,用以解释自然、社会人事的变化发展规律.五行观念也是中国古人最早对自然万物的一种哲理思辩的抽象概括,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原来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们各有其性,彼此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其运动变化就构成了瞬息万变而又协调平衡的物质世界.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来源,并非一开始就是融通合参地加以运用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脏器概念应该反映出脏器间的联系吗山东省针灸科学研究所(济南250014)陈少宗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曾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医五行学说的哲学、改造与未来”的文章,[1]文章对中医五行学说演变的文化、中医五行学说的地位和合理内核及中医五行学说的改造与...  相似文献   

19.
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第一,对思孟学派的"法先王"思想进行批判。荀子不仅提出"法后王",也主张"法先王",并认为"先王之道"与"后王之道"是相同的,而其主要内容是礼乐制度。思孟学派主张"法先王",主要内容是效法先王的"禅让"与"仁政",因此受到荀子的激烈批判。第二,对"思孟五行"进行批判。"思孟五行"具体所指,历来众说不一,新出土的简帛材料揭示了思孟五行的内容。战国初期的子思比类原始五行思想创建了关于人的德行的"五行"说,这在荀子看来是"无类";又因早期《五行》没有解、说,因此被荀子批判为"无解"、"无说"。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是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依时代不同不断调整的结果,同时也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0.
序阴阳五行说在《吕氏春秋》十二纪和《春秋繁露》就有明确记载,如名所示,是由阴阳概念与五行概念结合而成。如在十二纪里,随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而配合以五行。在《春秋繁露》里,用阴阳解释灾异,并以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加以补充说明。但是以往的研究证明,如溯本寻源,两者分别来自不同传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笔者先前曾把两者结合起来,以考察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契机及与时令的历史关系。这里暂且不谈阴阳概念,先由五行说的起源说起。对阴阳五行思想起源加以学术反思,始自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