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在其代表作《希望原理》第19章中,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进行了仔细的解读。这种文本研究法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颇为罕见。布洛赫紧紧扣住劳动、异化和实践概念,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决裂”演绎为从“抽象的人本主义”走向“具体的人本主义”的过程。这样一来,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都只不过成了人本主义逻辑的内部演进,而不是一种格式塔式的根本变革。布洛赫所做的工作直接关涉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本质的理解问题。本文将对《希望原理》的这一文本段落进行“…  相似文献   

2.
美国女哲学家古尔德于1978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著《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以马克思的《大纲》(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文本基础,提出了一个对马克思的新的理解,她认为马克思启动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实现了系统哲学和社会理论的结合,她将马克思视为一个系统的哲学家,并将马克思的这一变革重建为社会本体论.作者围绕五个主要范畴即社会、劳动、因果性、自由和正义详尽地阐发了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作为对马克思的解释或理论重建,作者对文本的解读新颖而富有个性,笔者以为本书对于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新约研究中,《马可福音》因其戛然而止的结尾——"因为他们害怕"(可16:1-8)而备受关注。本文也着重研究了这一有趣的结尾,并试图用读者反应批判的方法来解读这一结尾。鉴于其主要人物是女性,因此本文选择对《马可福音》16章1-8节的文本进行性别批判性解读。本文将简要介绍这种在20世纪被广泛应用的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和近年来的研究动态。本文将根据这种方法解读文本中反语的特点,并研究这些女性的反应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原因。她们是否失败了?她们害怕什么?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仅仅从所选择的本文来理解女性的反应是不够的,还需要从《马可福音》整个文本中阅读对女性的叙述。这就是对文本中女性反应的神学思考。最后,本文将以一个女性自身的阅读反应作为结语,探讨其在基督教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埃尔德雷德指出,在海德格尔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想生涯中,有一个现象颇为引人注目,即他从来没有与马克思进行过深入的对话,即使偶有涉猎也仅仅是蜻蜓点水。(cf.Eldred)如果我们不把《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理解为这样一种对话的话,此论大致可以成立。纵观海氏文本,他对诸多哲学家的长篇大论无疑是其存在之思前行的醒目路标,而他对马克思却似乎惜墨如金。这显然不是因为马克思对他来说无关紧要,这一点他早就有明确交待:“因为马克思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性维度中,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比其他历史学优越,但由于无论胡塞尔还…  相似文献   

5.
张西平 《世界哲学》2008,(1):106-111
本文介绍了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编著《中国近事》一书的历史过程,《中国近事》的基本内容,以及通过莱布尼茨编辑《中国近事》,他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莱布尼茨这些思想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6.
R·G·克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wood,1989—1943年),英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其晚年尤为侧重于探讨历史哲学,由于他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被认为是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历史哲学家。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发展和成就,部分地要归于克林伍德”。他的著作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其少年时代的作品,《宗教与哲学》(1916),《知识的图式》(1924)。第二组包括《哲学方法论》(1933),《自然的观念》(1934),及《历史的观念》(1936)的大部分。最后一组包括他的《自传》(1939),《形而上学说》(1940),及《新利维坦》(1942)。《艺术原理》(1936)则部分地与第二组接近,部分地和第三组接近。②其中,他的学生和友人T·M·诺克斯整理的在其死后出版的《历史的观念》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历史哲学的思想。下面我们对克林伍德的历史哲学的主要观点作一简介,并综述一下对其历史哲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传记的著名作家、黑格尔的学生罗森克朗茨在《黑格尔传》中说过:“一个哲学家的历史就是他的思想史、他的体系的形成史。”(《黑格尔传》,1844年柏林版,第21页)这句话当然十分适用于黑格尔。黑格尔正是凭他的庞大的客观唯心论辩证法体系而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随着他的体系的诞生,他也就成为完全成熟的思想家。在产生《精神现象学》  相似文献   

8.
隐显之道——从道家看20世纪后期法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国外哲学家对老庄的兴趣愈来愈浓 ,尤其是我们发现自 2 0世纪后期以来 ,法国哲学家作为“一群整体” ,竟然不自觉地靠近一种“隐学” ,我把它看成来自异域的对老庄的新注。这种比照 ,绝非故意追求奇异。无论对道家还是对法国哲学家的“群体文本” ,我的读解都不去强加于它们任何东西 ,读书的过程只是解出文本中隐而不露的东西。这里关键要有一种自己的解读方法 ,因为读者都有自己的眼光 ,文中躲藏的含义不会自己出来。所谓不强加于作者及其文本 ,指读书时心境要空 ,没有任何偏见和前提。在这方面 ,我甚至不同意“文如其人” ,文不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梳理《新约圣经》古代抄本的流传状况和西方新约经文校勘学的发展实况,联系早期基督宗教之历史发展,指出:历史上的《新约圣经》文本并非抽象和静态的言论合集,更以蒲草和羊皮纸抄本等十分具体和多样的物质形式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中,其创作、传抄、流转,以及从中所形成的不同文本传统,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是早期基督宗教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历史现象;而且这一历史现象受到当时希腊罗马世界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早期基督宗教的其他历史现象相互关联,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因此一种建基于古代文献本身动态发展的批判性视角,对进一步理解《新约圣经》文本内涵和历史影响,以及研读其他早期基督教文献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观的解读不能说是不深刻的 ,他从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结构二重拜物教的角度对第二国际关于马克思哲学的机械解释观提出了尖锐的批判 ,并提出了以“历史” (前期 )和“劳动” (后期 )为核心概念的对马克思哲学的新解释。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即经常大段引用马克思经济学手稿中的话。他自己也经常明确地讲过 (特别是在他后期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 )经济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 ,那种“把作为哲学家的青年马克思和以后作为纯粹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对立起来的做法”是“虚弱”的。① 这些现象对…  相似文献   

11.
“思想”是《逻辑哲学论》中一个很重要但又很不清晰的概念;维特根斯坦本人,以及常见的哲学文献,都没有为此概念提供清晰可把握的解说。如何准确理解这一概念,仍然是诠释《逻辑哲学论》需要克服的困难。首先,论文从《逻辑哲学论》提供的直接文本依据出发,立足于“思想的本质是逻辑”这个较通行的解读,对青年维特根斯坦关于“思想”的主要论题作学理上的梳理;其次,以维特根斯坦致罗素的信件为线索,论文尝试收集一些间接证据,讨论将“思想”解读为心理对象的可能性,并阐明这一解读会产生的一些困难;再次,基于一些认识论上的理由,论文建议:对“思想”概念作逻辑主义解读更契合《逻辑哲学论》的文本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2.
列宁《伯尔尼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观点,是他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进程中认识飞跃的特定结果,这并不是贯穿整个20年"哲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像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Versachlichung(事物化)概念,它是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摈弃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在科学的经济学语境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颠倒的一种现象学批判,它与早先的劳动异化史的价值悬设和批判有着重大的异质性。夸大经典文本中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概念和范畴内涵的做法,容易产生同质性僭越的误认。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我们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57-58手稿》)的研究中,这部论著主要是作为经济学文本被解读的。自1939年它第一次发表以来,这一论著就基本上被视为马克思经济学变革初创时期的重要经济学手稿(《资本论》草稿)。在研读的精深层面上,我们主要看到经济学家的身影,固然也有一些哲学家不断地从这一文本中找到“三大社会形态”和“异化”等概念,但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没有想到,这一手稿实际在总体上就直接具有哲学和经济学二重性质(准确地说,这一手稿应称《1857—1858年经济学一…  相似文献   

14.
我的哲学观     
I.我的已故友人 F.魏斯曼写过一篇题为《我的哲学观》的生动的著名文章。这篇文章中有不少东西我很赞赏;对其中许多论点我可以表示同意,尽管我与他的立场完全不同。魏斯曼和他的许多同事认为哲学家是一类特殊的人,可以把哲学看作是这些人的专有活动。他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举例表示哲学家有哪些特点以及哲学与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相比所显示的独特之  相似文献   

15.
作为20世纪英美著名的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M.Oakeshott,1901-1990)以政治哲学享有盛名,但对历史的哲学思考同样构成了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历史及其他论文》(包括《经验及其模式》)一著中,欧克肖特对历史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历史概念存在着暧昧  相似文献   

16.
日本马克思学者望月清司在其代表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以"纯粹培养"(Reinkultur)马克思的方式,通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穆勒评注》到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解读,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解释。我们认为,望月对上述诸文本的解读都是偏颇的,有必要逐一加以辨正。由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望月立论的核心依据,本文首先就其对这一文本的解读进行澄清,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所谓"依赖关系"史论,二是所谓"劳动和所有的同一性"逻辑,三是望月对所谓"异化统治论"的拒斥。我们认为,只有清除望月对这三个问题的曲解,才能真正弄清马克思在该书中提出的"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  相似文献   

17.
王路 《世界哲学》2006,3(6):36-43
基督教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巨大,其中上帝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圣经》中,上帝关于自己的称谓是“我是我所是”。中译文则是“我是自有永有的”。探讨这句话的中译文,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圣经》文本本身,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基督教思想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18.
利奥·施特劳斯认为,《神学政治论》运用了显见表述与隐秘表述交织的写作方法,而这个方法源自斯宾诺莎对《圣经》的解读。该观点曾被一些学者视为研究《神学政治论》的指南。而本文认为,施特劳斯对《神学政治论》的写作对象和解经规则的理解与文本本身并不一致,他对斯宾诺莎的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的论述也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他关于《神学政治论》中存在显见表述与隐秘表述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曲解生义。  相似文献   

19.
近代哲学家对《论语》倍加关注,康有为、谭嗣同也不例外。近代哲学家对《论语》的审视和解读既围绕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展开,因而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又受制于各自的哲学观、国学观和文化观,因而呈现出差异性。一方面,作为《论语》的近代视界,康有为、谭嗣同的《论语》观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两人对《论语》与孔子、曾子关系的认识呈现出明显分歧,对《论语》在孔学中地位的认定和对《论语》的评价相去甚远。康有为、谭嗣同秉持不同的范式解读《论语》,建构了不同形态的《论语》观。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哲学家及哲学史家。他用“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总结自己一生的学术努力,中外学术界也普遍认同他的这种努力并誉之为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理程碑性质的贡献。三史者,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者,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研读“三史”可以想见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史家的贡献,研读“六书”则可体会到冯友兰作为哲学家的思想扭力。冯友兰先生逝世后,哲学界几乎每年都有一个规模不等的研讨会或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