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与本色教会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基督教会是由基督教15个教派的华人教会共同组成的全国性的合一教会组织,广东协会是其中成立最早、最有影响的一个教会。它成立于1926年,其前身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成立于1919年。广东协会在数十年的时间中经历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也遇到过不少挫折,尤以抗战时期所受的损失为重。协会目的在于使教会摆脱外国传教差会的控制,从而建立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本色化的合一教会。它的成立和发展,不仅是基督教在华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趋势的体现,也是基督教会适应日益蓬勃发展的民族主义思想和运动的结果。把它作为20世纪前期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具体实践的代表,考察其演变历程,可以为我们理解20世纪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过程,提供一个具体视角。  相似文献   

2.
纵观历史,基督教在中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中国化探索过程,至今仍没有完全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当时中国教会发生的本色化运动,虽然该运动当时没有实现中国教会真正本色化的任务,但产生了使基督教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各种主张和实践,为我们今天探讨基督教中国化问题提供了经验教训,以更好地透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更全面地、深入地、有效地、具体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真正建立一个有自己特色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荣神益人的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8,(6):57-57
基督教中国化是中国基督教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自立运动"到"本色化探索",再到"三自爱国运动",尽管以往这些努力往往被称作"本色化""处境化",但其根本目的无不为了基督教的中国化。1998年,在丁光训主教的推动下,基督教全国两会开展了"神学思想建设",目的是从神学思想上建立中国教会的自我。这些事实说明,基督教进行中国化的努力一直在路上。  相似文献   

4.
<正>五四时期,面对"非基运动"的巨大挑战,中国基督教界给出了符合时代需要的答案。一方面基督教界重新理解中国文化、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也做出了本色化运动的积极探索,这些珍贵的思想和做法为当前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借鉴,有着难得的现实意义。其一,本色化运动充分尊重基督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规律。历史上,以佛教为代表的许多宗教传入我国时,都经历了一个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制度相适应的过程。基督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基督教历史看教会的本色化段琦基督教传入中国如果从唐代的聂斯托里派算起,前后有四次。如何本色化始终是中国基督教会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迄今为止,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有据可查的是被定为异端的聂斯托里派,称为景教。它在唐朝共存在了21...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会领袖在50年代发起"三自"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摆脱洋教形象,使中国基督教能够与中国文化相适应、适合中国人需要,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当年利玛窦的努力以及19世纪末开始的"本色化运动"都是这种文化努力。现存的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基本都是20世纪初的建筑,这既是"本色化运动"的成果,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传教士对于基督教在中国需要结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对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进行神学反思,并扼要地谈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以更好地探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全面地、深入地、有效地、具体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正100年前,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那是一个思想激烈碰撞交锋的时代,民主、科学和反帝反封建救国思潮风起云涌。五四时期,对基督教的社会作用存在着各种观点,反映出的问题是基督教如何在中国生存发展。当时的中国基督教界给予了积极回应,其主流观点是提倡基督教本色化运动道路,这对于当前中央反复强调的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要求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1935年出版的《乡村礼拜》这本书,对当时的乡村教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表明,基督教的本色化,不仅要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还要与中国社会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在华传教运动的流行口号之一,就是"神学院校是整个宣教事业的冠冕"。如此说来,1949年前以燕京大学宗教学院为代表的一众具有大学及大学以上程度的神学高等学府,就是这顶"冠冕上的明珠"。如基督教传入中国一样,基督教神学教育中国化(此前也称本色化、本土化、处境化、在地化等)是一个漫长且曲折的过程,其间有缓行期、加速期;也有停滞期、倒退期。神学教育中国化进程集中折射并且有力塑造了基督教中国化进程。神学教育中国化的研究,是基督教中国化研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还对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中国化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