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西方文化下的真实自我研究:一种关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自我反映了个体行为与其价值观、信仰、需求等内在状态的一致性程度, 分为特质真实与状态真实。在辨析了真实自我与自我认知、自我概念清晰性、自我一致性、正直、真诚等相关概念的异同, 并梳理该领域已有理论后, 提出真实自我表现或实现的文化差异, 即西方文化中的真实自我是自主动机驱动的, 而东方文化中的真实自我是关系要求驱动的。未来可以将“关系化”作为现象场, 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理智资源, 从理论建构、社会现象(新兴网络社交平台、社会变迁), 以及结合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比较、突显情境变化的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
霍妮以真实自我的理论预设为起点,通过对真实自我健康成长过程的自我实现模式的分析,完成了真实自我实在性的论证。真实自我有机地连贯了霍妮对自我异化的分析和对自我实现的探讨,构成了霍妮自我理论的核心基础。霍妮的真实自我思想,由于抛弃了传统精神分析的人性观,历史性地获得了当代心理学家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3.
霍妮神经症理论是对真实自我异化成长模式的探索,真实自我是霍妮神经症理论的逻辑起点。霍妮通过对真实自我是潜能状态的规定及自我实现的理论探索,自发地展现了其浓厚的人本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从组织承诺到组织忠诚:华人组织忠诚的概念内涵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西方组织忠诚研究——从组织承诺到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发展过程,显示西方组织忠诚概念深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尽管西方从组织承诺又发展出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但研究长期切割了组织忠诚的态度和行为两个层面.忠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近期研究发现华人组织忠诚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成分,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华人组织忠诚研究不仅必要,对于构建适应华人文化的组织行为理论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社交网站已成为人们活动的新领域和人际交往的新媒介。为探讨社交网站中不同的自我呈现方式、积极反馈与友谊质量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来自武汉市两所普通中学的817名10~19岁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423人,女生366人。研究采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使用Hayes(2012)编制的SPSS宏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真实自我呈现和积极自我呈现与积极反馈、友谊质量显著正相关;(2)社交网站中的真实自我呈现既能直接预测青少年的友谊质量,也能通过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影响,而积极自我呈现对青少年的友谊质量没有直接预测作用,只能通过积极反馈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友谊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香港被清政府割让给英国,香港的庙神信仰突然被抛入岁月的激流中,披在现实表面的神圣面纱颓然落下,没有诸神祝福的世界蓦然出现.在蹒珊走入现代的过程中,香港民间的庙神信仰,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特别是1928年《华人庙宇条例》的颁布实施,更使庙神信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受限,华人传统信仰不得不开展各种世俗化的尝试,力图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本文力求较清晰地整理出香港地区华人传统信仰和宗教的世俗化线索,分析庙神信仰在居民生活中曾具有的重要地位,以及开埠后所受到的、来自香港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法律语境下,华人传统信仰和宗教与西方一神宗教所遭遇的不同命运,并对在此特殊历史境遇上建立的、别具特色的香港地区传统宗教管理体制,进行全新的检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线上积极反馈、一般自我概念和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一般自我概念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5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线上积极反馈、一般自我概念和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2)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对生活满意度没有直接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三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通过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通过一般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和一般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能为社交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发展自我概念与提升生活满意度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汉学丛书》中,收有6位华人教徒所撰写的18部西文著作。华人教徒的著作广涉中国的制度、历史和文化等方面,虽有传教方面的动机,客观上却促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这些著作在获得汉学界认可和赞誉的同时,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中西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华人教徒的著作不仅是"交错的文化史"的较佳注脚,还展现了汉学史的多样性,也为解读"侨居地汉学"提供了难得的案例。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对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以及网络社交效能和希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问卷、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网络社交效能问卷和希望量表对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山西、天津、云南等省份八所中学的80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427名,女生378名;被试平均年龄为13.38岁,SD=0.63)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显示:(1)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2)网络社交效能在积极自我呈现与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也在真实自我呈现与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希望在真实自我呈现与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概述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的形成背景,归纳其主要特点,分析其发展趋势。文章认为,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曾是西方对华传教工作的副产品,也是华侨华人在海外落地生根,社会现代化、价值多元化的结果。东南亚地区种族复杂,宗教多元。在多元异质文化的冲击交荡中,东南亚华人基督教呈现出与其它地区华人基督教相异的特点。当前,基督教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影响日增,但难以成为华人社会的主流文化,华文文化、华人佛教和伊斯兰教复兴力量则是影响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Authenticity has been viewed as a dimension related to life satisfaction, but we propose that authenticity is related to career outcomes.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authenticity and career indecision. Authenticity was assessed by the Authenticity Scale and it was found to be moderately related to different indices of career indecision in a sample of 537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students.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clinical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nd encourage a broader perspective in conceptualizing vocational concerns.  相似文献   

12.
李抗  汪凤炎 《心理科学》2019,(1):245-250
为了全面理解中国人的互依自我内涵,整理相关文献后,发现主要有华人本土与跨文化两种研究取向及相关的多种典型理论,如差序格局理论、华人四元自我理论、道德自我理论、三重自我理论和文化会聚自我理论。这些理论适合解释不同类型的互依自我,并面临各自的挑战。在意义维持模型下对这些理论及互依自我类型进行了整理,发现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是多层次的、动态的。  相似文献   

13.
真实性指个体“做真实的自己”的程度。真实性是一个与自我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真实性的概念、结构、测量方法及研究焦点,指出今后应对真实性的心理结构、后果变量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In the present paper,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on the traditional-modern bicultural self in contemporary Taiwan was proposed and our presentation was organized in four parts. First, 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was attempted to describe the emergenc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traditional-modern bicultural self of the contemporary Taiwanese people.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roots of such a bicultural self were explored, and its constituting elements delineated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 analyzed. Second, relevant empirical evidence pertaining to this particular model of the Chinese bicultural self was reviewed. Third, our present model was related and compared against various existing bicultural self models. Finally, directions and issue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bicultural self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因而是“无我”的。自我研究方法的差异,表现为寻找自我实体的西方实证方法与可以深入自我背后本源的东方式禅定。  相似文献   

16.
目标倾向与自我调节活动及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回顾了目标倾向与自我调节活动、绩效之间关系的有关研究。目标倾向效应的研究已成为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心理学各分支的重要领域。现有的研究虽取得了某些结果 ,但由于这些研究在目标倾向的测量、绩效指标的选择等方面存在着不一致 ,以及任务性质和被试条件的不一致 ,因而在目标倾向与自我调节活动、绩效等的相互关系上所得到的结果仍然存在着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地方。所以 ,对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research explored the selfishness of power and status as well as the mechanism in Chinese work situations. By using experimental and survey methods, two studies were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ower, status, and self‐interested behaviour (SIB) as well a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spective‐taking (PT). Results of the two studies consistently indicated that power increases whereas status reduces SIB. These opposing behavioural effects are partially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power reduces whereas status increases PT. In addition, our results showed an interaction between power and status on SIB in Study 1 (interaction as a mental function), an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power and status in Study 2 (correlation as a mental perceptio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lf/other‐orientation trait, as well as the stable effects of power and status on SIB in the two studies, we conclude that power is selfish and status is unselfish in Chinese work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ethnographic data in a Christian Evangelical church in the UK, the article shows how Evangelical Christians construct their individual and group identity through appeals to authenticity. Authenticity, as it emerges from the local narratives, shares much with philosophical and sociological understandings of it, yet it is articula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radition. By grounding authenticity in Christian tradition, Evangelicals construct an identity which they understand as distinctive rather than morally superior to other moral traditions. Christian authenticity is a moral pursuit that requires obedience—the acceptance of God’s will. This is contrasted with the celebration of individual self-authority that is at the core of Western society. The tension between individuality and obedience to God is the motif that makes Christianity distinctive in the eyes of the informants in this study. It is also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hristian self.  相似文献   

19.
基于符号互动论而提出的自我呈现概念及其理论,以往常被用于解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人际互动行为。近些年。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际互动行为发生的重要场域。由于社交网络自身的独特之处,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现实面对面、传统计算机媒介交流中的自我呈现有诸多不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更受到目标观众、动机、人格特征、性别和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影响。西方的“富者更富理论”和“社会补偿理论”,在解释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现象本质时各执一词,而国内的“补充我/补偿我理论”或许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理论问题。未来的SNS自我呈现研究应在扩展被试群体范围、SNS网站种类和影响因素变量几方面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20.
杨中芳 《心理学报》2023,55(3):355-373
本文撰写的目的是,藉助分析COVID-19疫情控制的应急心理机制,提出一个思考中国人“自我”的新架构,希望未来它能成为研究这一热门研究领域的新进路。沿用中国传统流传下来、但却一直被沿用至今的中庸思维,以及其内涵的“阴阳思维”及“全息思维”作为立论基础,提出“中庸行动我”的构念。它是指个体在选择及执行解决问题之具体行动方案时,依现实“情境需求”,灵活地“协调”出一个最恰当的“行动我”,以配合集体战疫的需要及功效。“中庸行动我”这一构念的提出,不仅只是为了解释战疫的成效,更重要的是它欲反映出中国人思维“灵活性”的根源,从而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人自我”的另类进路,不再只是以跨文化研究进路所关注的“本质自我”为主要立论基础,从而丰富了该领域现有的知识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