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丰富唯物主义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知识,概括起来有三条途径:第一、对从共产主义建设实践和国际阶级斗争实践中获得的新认识和新经验(这些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进行哲学的研究;第二、对各个新的部门科学知识,首先是自然、社会和认识中发展联系方面的新知识,进行哲学研究;第三、对哲学内部出现的问题的研究。只有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王南湜 《哲学研究》2012,(3):3-9,127
<正>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转变。大致上说来,这种转变的核心之点,是从一种笼统的实践哲学转向回归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即从包含实体性哲学范式和主体性哲学范式两种类型的理论哲学回归实践哲学,进而转向回归历史唯物主义。①这一转向所关涉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盛行了几十年的黑格尔主义阐释范式的超越,二是对于原本马克思思想的关注,三是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性关注。而由这些方面的转变,形成了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核心问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哲学致力于如下三个圈的建构与交织。它们是倾听圏、哲学现实圈与知识圈。倾听圈表明,哲学只能面向那些想倾听它的人,只有得到倾听才会成为论说,才会是现实的。哲学现实圈意味着,哲学论说作为自我为自我的努力,作为实践,只有被伴随、得到支持和运用才会成为现实的,因此,主体通过一系列实践来建立自我关系、完成自我设计并为自我而努力。知识圈就是严格哲学意义上的知识,旨在使人认识事物的存在本身之所是,揭示事物的本质。上述三个圈体现了哲学现实的三种条件、三种界定或三种观点。什么是哲学现实?哲学现实就是勇敢面对权力,即哲学实践,由如下三种能力表现出来:学习灵敏(eumathês)、过目不忘(mnêm8n)与推理能力(logizesthai dunatos)。总之,哲学不仅是逻各斯(logos),而且是行动(ergon),而哲学现实处于自我与自我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4.
费多益 《哲学研究》2012,(8):120-126
连续性增长通常被认为是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特点,然而在20世纪的法国哲学中,"知识进步与否"却构成了其主要的论题之一。其中,以柏格森、萨特为代表的意识哲学倡导连续、绵延和进步的历史主义;以康吉莱姆、斯特劳斯、福柯为代表的概念哲学则信奉间断、断裂的非历史主义,在他们看来,知识、概念与合理性的运动并非连续——它会有起伏、变化、停顿、跳跃、曲折和倒转。而对于后一种思潮,巴什拉(G.Bachelard)无疑是其精神导师。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是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四是阐明"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术方法的"活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时代的挑战和哲学精神的回归邴正从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赋予哲学一些它本无力承担的使命,置哲学予一种与其自身不相称的位置。铺天盖地的经济大潮促使我们头脑冷静地反思哲学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功能。如果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吸引群众的是经济大潮的魅力,那么,哲学能做些什么?走出历史错位,哲学应当回归其本性应有的位置。哲学首先是作为一种智慧而不是知识出现的。哲学的希腊文本意就是爱智慧。智慧和知识是有区别的,知识是可确定的,有一定具体内容和功用的认识成果,而智慧则是一种文化素养,是对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创造、接受、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总称。作为文化素养,智慧不如知识那样确定而有用,但它能够使人更好地驾驭知识、发现知识。所以,智慧应以综合各种知识而见长。当代哲学,作为一种智慧,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意识,即一种综合性的和前导性的研究。广义的文化是一种综合现象,是各门具体知识的融汇和联系。文化本身又是一种动态结构,是开放的,不断流变的。面对具体问题,人们需要知识;面对文化现象,仅有各门知识是不够的,人们还需要有智慧。所以,在知识领域,哲学不断失去家园,以至于哲学越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美国哲学协会大会上雅凯特对欣蒂卡的发言"哲学研究:问题与前景"所做的评议,认为就当代理论哲学而言,哲学的当今进程或未来方向都不存在任何焦虑。作者反对哲学目前处于方法论上的危机状况的提议,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是哲学涉及的问题是长期的概念难题,原则上不能通过任何自然科学充分解决;第二是对于人类价值观的恰当理解只能随自然科学对现象经验事实的不断完善的理论化和工程控制而增强并变得更为紧迫,而从不能被后者代替;第三是困扰哲学家的论题并未消失,它们对于每一代人都具有新的含义和特有的紧迫性。作者对欣蒂卡关于哲学现状的担忧补充说,哲学中过于狭窄的专门化趋势的确引人担忧。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段话,科学地概括了哲学和实践、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并且包含着一个如何正确研究哲学的方法论原理。这个方法  相似文献   

9.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7,(4):107-112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转向现代形态。“知识形而上学”是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逻辑主线。近代知识论企图为“知识”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现代分析哲学、诠释学虽然否定了知识论的这种妄想,但他们仍企图通过语言和诠释为知识找寻一种深层的根据;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则在知识异化形态下引发了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追问,其实质是追问知识的价值问题。这一逻辑转换召示了哲学对科学知识更全面、更合理地把握和理解,召示了哲学向时代敞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哲学知识的构成问题:哲学知识是依据什么思维步骤发生的?认识如何从非哲学的生活中产生并成为真正的哲学知识? 在历史上,哲学被认为是跟自然生活的一种决裂,非哲学家与哲学家都认为是这样。对于非哲学家来说,这种决裂是某种“反常的或偏颇的现象”(即跟自然生活所确定的健康行为的常规的决裂),是一种“首足倒置”,而哲学家则认为这种决裂是离开简陋的、虚假的洞穴阴影和进入完全真实的现实,是朴素的思维方法中的革命。然而,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才离开阴暗的洞穴的?这个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研究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彪 《哲学动态》2002,(3):35-38
从总体上看 ,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有着三种或者三个层次的理解 :1.经验意识的“实践”———把“实践”等同于“活动” ;2 .认识论哲学的“实践”———把“实践”看作是一种思维范式 ;3 .生存论哲学的“实践”———把“实践”理解为人的生存方式。1经验意识的“  相似文献   

12.
真理与科学     
作者在本文中从存在主义的观点论述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以及西方大学的现状和任务,全文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作者首先叙述科学产生的历史、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内在动力。他认为科学认识是有界限的,这表现在:一、关于事实的科学知识不是对于存在的知识;二、科学知识不能给人生提出目的;三、科学不能回答关于它本身意义的问题;四、科学知识需要一些预先的假设,它就必然失去它的绝对性。再次作者论述了哲学的任务:一、应当在哲理探讨过程中表现出处于这个世界但不服从于这种可认知性的人们的自由;二、哲学要指出与可认知的世界不同的东西:存在和超越性;三、哲学要把放弃了的历史传统重新建立为密码的境界,建立为人类精神创造物的境界。作者最后说:“在科学本身中就存在着哲学。的确,要与哲学有区别是容许科学的纯粹性的。但是,科学与哲学的联系乃是首先给科学以内容的东西。科学与哲学两者由于无批判的混合和实际的分离都受到了损害。”在第二部分里,作者评述了西方大学的现状。他慨叹说:大学只教授科学,而信仰、即在超越科学意义上的真理,在这里没有地位;大学有分裂为学院和诊所的危险,大学的统一性成了幻想,然而这种统一性却是我们理智生活的理想。在第三部分里,作者评述了西方的精神危机,他说:今天,得意洋洋的气氛被压下去了,伟大的个体的研究者更为罕见了,真理的最终目的是嗳昧不明的,有组织,有目的的研究占了主导地位,事实和发现积累得难以理解,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原子弹的威胁。他认为大学的任务是“在其互通声气的斗争的纯洁性中通过知识为理性取得最大的光辉”,是“容许科学的思维方式能够实现,探出述说包罗万象的真理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三) 哲学的目的康德指出,关于哲学有两种不同观点:学院派观点(schulbegriff)和世界的观点(conceptus cosmicus,Weltbegriff)。学院派观点虽然主要是在狭窄的学院圈子里的思想,但当时仍占统治地位。这种观点着眼于知识体系,把哲学只当成一门科学,目的不外是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只是要求逻辑上的圆满。从世界的观点看,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它之为一门科学,每个人都必然对之关切的。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主题是人,即现实的进行着实践活动的人类。围绕这个主题,哲学具有三种基本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价值功能。哲学这三种功能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的主导性、社会性和完善性的统一。哲学的三种功能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某种有规则的周期性。科学进步也呈现出周期性。哲学发展的周期性是由科学发展的周期所决定的。科学是哲学发展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5.
《儒家哲学》是梁启超晚年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部力作。研读斯著 ,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许多深刻新颖的见解 ,而且能够寻绎出梁氏独特的哲学史观。其哲学史观之内容 ,约有三端 :其一 ,哲学之内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是有地域之分和民族之别的 ;其二 ,不同哲学间的冲突和调和是哲学发展的内在根据 ,社会状况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哲学发展的外在根据 ;其三 ,诠释、分化、补充和修正是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梁氏在哲学史观上的系列观点 ,对于今天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弼政治哲学的逻辑、价值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像维特根斯坦那样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而不是知识和命题的集合,[1]则意味着所谓哲学知识的生产、评价和应用很大程度上与人或社会的价值或利益诉求相联系.这如果对以知识论为旨归的西方哲学来说乃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洞见,那么对于以政治、人生为主题的中国哲学来说则可以说不过是一种平实的概括和总结.但这应该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我们不仅应该关注思想与思想间的逻辑关系,更应该关注思想与现实的意义关系,并把前者置于后者的基础之上;毕竟逻辑关系具有无限可能,其最终落实乃决定于意义关系.  相似文献   

17.
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金岳霖前期哲学体系的总体认识上,有三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一是认为金岳霖哲学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论体系;二是虽看到金岳霖哲学有本体论和知识论两部分,但把它们作为相互独立的内容处理;三是认为金岳霖的哲学体系属于道家。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金岳霖的三部主要著作中,《逻辑》是属于知识论的,《论道》涉及到了对因果、归纳的必然性的说明,《知识论》直接就是知识论了。但是,金岳霖哲学也论述了“能”的问题。照金岳霖所说,“能”的出入、“无极而太极”,都不是知识论。第一种观点未能触及金岳霖哲学的深层,第二种观点未能…  相似文献   

18.
强以华 《世界哲学》2015,(2):153-159
若从系统性和典型性两个指标来看,旧形而上学、康德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世界理论所阐释的世界形态,可以被看成是西方哲学史上三种最有代表性的世界形态。基于哲学是第一哲学之哲学观的传统分析把这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过程看成是世界形态不断主观化、非理性化并且越来越远离真实的原始世界的过程,它意味着哲学(形而上学)的不断衰败。我们赞同康德、海德格尔本人的观点。他们把自己所阐释的世界理论看成是面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挑战且通过方法革命对于更真实的原始世界形态进行的探索,也是对新的哲学定位的探索。其实,三种世界形态的发展历程乃是世界逐步"去远"亦即逐步走向人生存中的生活世界的历程,从"发生"而非"存在"的标准看,它也越来越走向了真实而原始的世界本身,并为哲学如何定位以及哲学如何超越自然科学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哲学是一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于从事哲学研究的人,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似乎是个一般性的常识。然而,最近几年来的中国哲学界,有一些人,其中也包括某些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却试图对这个所谓的常识性观点发起挑战,倡导哲学应回归到它的本来含义,将爱智慧视作是哲学的本性,“哲学即是智慧之学”,哲学教学的目的应是“转识成智”,即将人们所掌握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尽管在时下的中国哲学界,这还只是部分人的声音,但它具有渐趋增强的趋势。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关涉的只…  相似文献   

20.
陈荣捷不仅是一位哲学史家,也是一位哲学家。作为哲学史家,他对于中国哲学史尤其是朱熹哲学的研究享誉中外。作为哲学家,他对于儒家哲学有诸多理论创新。具体来讲,其儒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本主义非西方所独有,儒学亦为人本主义;其二,与西方哲学之二元论不同,儒学形上学具有"综合"特征;其三,儒学虽不是典型宗教,但具有宗教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