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华 《法音》1994,(11)
赵朴初会长强调要“抓紧培养佛教人才,提高整个佛教界的素质,这是关系续佛慧命,关系中国佛教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必须唤起各民族佛教界的大德长老和各级佛协组织的高度重视。”这是具有前瞻性的主张。中国佛协已把“培养人才,提高僧伽素质”做为中国佛协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也是一个明智的决策。我们佛教界应积极响应这一决策,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当前僧教育应继续强调加强学僧的道德教育.这是关系到佛教教育的成败问题,这方面,已有人提出“学修一体化”的主张,是明智的.是合乎佛教人才的成长。以前…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在舟山市民宗局的具体指导下,普陀山佛教协会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普陀山佛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一套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佛教大计,人才为本。佛教人才是续佛慧命、荷担如来家业的中坚力量,佛教人才培养是关系到佛教未来发展面貌和命运的大事。一直以来,普陀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观音道场,都把人才培养看作全山佛教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舟山市民宗局的具体指导下,普陀山佛协不断创新佛教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3.
温金玉 《法音》2019,(10):41-44
正七十的岁月里,"法运都随国运转",佛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佛教一直致力于自身建设,为培养戒行清净的僧人与道风纯正的丛林而不懈努力着。一、1949至1966年传戒的问题1953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上,赵朴初居士作《关于中国佛教协会发起经过和筹备工作的报告》,专门谈到如何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他说:这要联系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僧伽制度的健全问题,一是教理的研学问题。僧伽制度的健全,是弘法利生事业的基础,怎样针对过去的弊病和现  相似文献   

4.
《法音》1992,(3)
一月七日至十二日,于上海龙华迎宾馆举行的“全国汉语系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亲自主持下,通过与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圆满成就。它将成为佛教教育事业新转折的标志,对佛教教育事业将会开拓出新的局面,对整个佛教事业的建设将会产生积极的和深远的影响。一月七日,朴老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极其重要的讲话,分析了我们当前的僧才连“管好寺院”“这一起码要求都不能适应”;今天培养的僧才“合不合格,将决定将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和“走向、命运、前途”。“称职、合格的佛教人才奇缺同佛教事业的建设与开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  相似文献   

5.
如瑞 《法音》2006,(5):56-57
非常荣幸能参加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并作为中国比丘尼的代表发言。在如此盛会上,世界佛教精英、南北传佛教四众弟子以及热心佛教事业的海内外人士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令与会大众切身感受到佛教界的和谐与安宁。本次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是非常适时又应机的。众所周知,当今世界上,恐怖主义、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严重传染性疾病等问题,都未能得到圆满解决。这些不和谐的问题皆是由众生内心的无明、贪欲和瞋嫉所引起的。因此,爱好和平的人们以及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宗教团体都急切呼吁“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并且在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方…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40-41
十年来,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把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信仰虔诚、学修并重的高级僧伽人才为目标,以建设智慧学院为依托,持续加大学院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效,加大学术交流力度,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僧才,为推进佛教中国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的住世与弘扬,需要清净的僧伽。在佛陀时代,佛陀以崇高的人格与清净的智慧,制订律仪,摄受僧众于清净的僧团中。弟子在僧团中依止阿黎而学习修行,这是佛陀为未来弟子的教育方式所作的典范。佛法传到中国,随着丛林与清规的建立,僧教育逐渐演变成家风式的师徒制教育。到了本世纪初,为了因应清末排佛思想所遗留下来“庙产兴学运动”的破坏,同时为了复兴佛教,培育优秀的僧材,因此产生了中西合并式的佛学院,以有计划、有体制的方式,来长期培育僧材。一个世纪以来,佛学院以其学院式的教育确实为中国佛教培养了大批人材,为…  相似文献   

8.
房奕 《宗教学研究》2007,4(4):143-147
《现代僧伽》杂志(下简称《僧伽》)是中国近代别具特色的一份佛教期刊,是研究中国近代佛教与社会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遗产。学术界在一般研究中对《僧伽》多有涉及,但真正对其进行全面评述的则尚未有过,笔者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尝试,以候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9.
太虚大师的建僧思想如吉太虚大师“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因此,建立健全的僧伽制度,举办完整的僧教育,培养能住持现代佛教的僧伽人才,是大师改革佛教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对大师有关这方面的设想和实践活动作简单介绍。一、关于僧教育的构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唐代道宣律师所记载的僧伽参加佛教活动的史料入手,考证了僧伽的生平,将其明确划分为四个时期。考察了僧伽生前与各阶层人士的关系,分析了僧伽信仰产生的根源,阐明了皇室的推崇、士大夫的宣扬、高僧的引导、庶民的崇信,虽然对僧伽信仰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但这些都是外因,只是形成的条件。僧伽信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僧伽生前立足中土,把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深入底层,广施教化,济世救民,因而受到全社会的崇拜。可以说,僧伽信仰是僧伽致力推行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僧伽生前普济众生、造福于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23,(7):40-41
<正>十年来,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把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信仰虔诚、学修并重的高级僧伽人才为目标,以建设智慧学院为依托,持续加大学院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效,加大学术交流力度,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僧才,为推进佛教中国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吕建福 《法音》2008,(12):13-20
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才的事业.为推动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仁山因之被尊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先行者和振兴者。关于杨仁山居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佛教僧团管理在凝聚僧众信仰、促进佛教健康传承发展、协调与世俗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佛教早期,僧伽是比较松散的组织,僧团管理主要依靠佛陀说法、戒律以及师徒的联系来维系;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最初完全依古印度佛教的戒律,至道安提出《僧尼轨范》,由此开启了中国佛教僧团管理的新篇章。而作为佛教中国化典型体现的禅宗,其僧团管理无疑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当前佛教界几个思想理论问题的反思(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星桥 《法音》2006,(2):4-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大陆的佛教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与社会各界的交往日益增多,社会影响也日益扩大。正因如此,佛教界搞好自身建设的任务也更为迫切,其中包括佛教思想理论建设和文化建设。近现代以来,由于西学东渐,基督教文化的迅速传播,由于科学的昌明和唯物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汉传佛教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嬗变,其表现可以说比比皆是。其中在思想理论上,最重要的是提出了“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的思想,其它还出现了“佛教是文化”、“佛教是科学”、“佛教是哲学”、“佛教是教育”等等提法。此外,唐代以…  相似文献   

15.
贤空 《法音》2000,(1):71-74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安大师首立较完整的僧团生活规范,至唐代马祖道一确立丛林制度,其弟子百丈怀海制定清规,中国的丛林制度,始形成完备的规制。此一丛林教育制度,代代相传,成为培养僧伽人才的轨范。民国以来佛教界竞相兴办的佛教教育机构,如佛学院、学社、研究所等,则有突破传统丛林教育方式、吸收现代教育制度的特色,使传统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融成一体,形成现代佛教教育的最大特征。一、兴办学院高僧辈出福建是中国佛教重点省份之一。佛教在福建普及社会、深入民间,与时代相结合,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则端赖历代高…  相似文献   

16.
佛教教育是决定中国佛教前途的大问题。十几年前赵朴老就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佛教工作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一向慈祥温和、言简意赅的朴老,在这个问题上却反复强调,“作狮子吼”,可见此事非同小可。“从深层次来说,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合不合格,将决定将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决定中国佛教的走向、命运、前途。”哲人其萎,但此金石之声,仍然振聋发聩,催人猛醒。这些年来,全国已有三大语系的三十几所大、小佛学院,培养了一批佛教人才。但数量还远…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是一个中西冲突、新旧交替的时代,面对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佛教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特别是更多地面向新时代、新社会、新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可将其称之为入世转型。这里的“入世”并非意味着近现代之前的佛教只有“出世”而没有“入世”的面向,恰恰相反,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是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入世化、人生化倾向的继承。但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入世转型又有着与历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的时代境遇、丰富内涵、新的特点及历史效应,它是对大变革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回应,也是中国佛教自我反思、自我革新的结果,是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佛教中国化的承续与创新,是佛教为了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更好地展示其独特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努力与开拓。佛教通过与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互动,实现了自身在政教关系、组织管理、思想观念、佛法义理、僧伽教育、宗教实践等方面的转型和变革。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入世转型,呈现出曲折的历程和多向度的路径,表现出区别于传统佛教入世的新面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8.
唐思鹏 《法音》2005,(10):18-29
向学法师(中国佛学院教务长):佛教教育的涉及面很广,而这次大家所关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是针对佛教僧伽教育。本人就此提出四点意见。一、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在这次会议上,圣辉法师针对当前佛教教育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为未来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提纲挈领地为我们指出了佛教教育的发展方向,即“爱国爱教,继承传统,适应当代,面向未来”十六个字。二、中国佛教协会应加强对各级佛教院校的调控和管理。当前的中国佛教教育状况有特征,就是“一盘散沙”。其主要原因表现在缺乏一个全盘调控和管理的职能部门,…  相似文献   

19.
圆瑛是近现代著名的佛门领袖,一生创办了多所僧伽教育学校,其教育实践和思想值得总结继承。圆瑛的僧伽教育事业源于对佛教的信心,认为佛教是文化中心、救世根本,佛教教育的根本是僧才教育。新版《圆瑛大师年谱》有关其僧伽教育史料存在诸多错讹和缺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以台湾法鼓山的佛教社会福利实践为例,分析“法布施”在其创建前十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意义.法鼓山自1989年以来在社会福利事业建设上卓有成效,而以佛教教育为核心的“法布施”是其佛教社会福利的主要平台.法鼓山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基础,以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和实体化教育、僧团教育和信众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法布施”体系,体现了都市佛教早期社会福利建设的若干特点:社会教育的介入性强,组织形式富有时代感、延续性和叠加性;实体化教育学术倾向明显,紧扣国际前沿,易于树立话语权威;僧团与信众教育之间相互补充,形成自下而上的独特组织结构.这些对大陆沿海地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