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说<家>问世至今,曾被多次改编为戏曲.小说和戏曲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具有各自独特的创作规律和艺术品格.在改编的过程中,如何把握理解并尊重原著的内在精神,是改编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对改编者最大的考验.改编者能否遵循再创作的规律,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不同艺术样式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优势与局限,扬长避短,是不同艺术样式间进行转换最费思量的部分.本文意在通过新世纪根据巴金名著<家>改编的戏曲分析改编者对小说<家>的内容和含义的理解演绎创新发挥并分析新世纪在对小说文本改编为戏曲文本的劳动中改编者是如何演绎并最终实现接近巴金创作初衷的,以及适应新世纪的时代思潮又对原著有哪些开掘.  相似文献   

2.
丁善德是20世纪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选自<春之旅>组曲的<晓风之舞>是一首旋律优美、性格鲜明、色彩丰富的钢琴作品.本文从该曲的曲式结构、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对其作了详尽的分析阐述,力图窥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元明戏曲的创作是受到<易>之义理及<易>之卜筮文化影响的.在元明戏曲中,有不少对于<周易>及<易>卦的描写.从内容上说,它是社会生活中沉淀了<周易>文化因素而在戏曲创作中的必然反映;从艺术上看,戏剧家们採拮<易>卦<易>事进入戏曲描写,也并非闲笔,它有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心理映带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积淀了十分深厚的音乐文化.孔子整理的先秦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中<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只可惜今已亡佚.<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乐的言论这对我们研究先秦乐文化是弥足珍贵的.孔子对待先人的制度一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意思是说,只阐述古代制度不擅自添加或创作.可见孔子是古代制度(尤其是周代礼仪制度)顽强的捍卫者和继承人.因而<论语>中的乐论,虽多不是正面论述却可谓先秦正统乐制度的代表性言论.  相似文献   

5.
董明霞 《美与时代》2007,(3):112-114
在我国现代作家中,老舍的作品是最具悲喜剧审美形态的,在他漫长的创作历程中,悲剧、喜剧得到了和谐统一,形成了他独特的悲喜剧创作艺术.本文以老舍的代表作<离婚>为例,从悲剧人物的喜剧描写、灰色生活的调侃与讽刺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作家对悲喜剧创作艺术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6.
<大濩>与(<桑林>独特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引起众多历史学家、文学家乃至舞蹈学家、音乐学家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商代乐舞<桑林>与<大濩>的三种关系说,即同舞异名、异舞异名、<桑林>是<大濩>组成部分.以及关于<桑林>乐舞的三种风格内容说:嬉闹交媾内容之再现、求雨古巫风之遗留、威武军事乐舞之风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解释"本生"内涵着墨,着重考察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这则故事画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力求对此画构图、山水等重要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即画工匠人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佛教艺术"象征主义"的同时,不断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想象,将时代生活与审美情趣渗透其中,使得外来佛教艺术逐渐地形成印度、边疆、汉地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的中国化佛教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水生和水生妻的原型是孙犁大妻 <荷花淀>和<嘱咐>这两篇小说,可以看成姊妹篇.虽然从副标题上来看,应该把<荷花淀>看成是<芦花荡>的姊妹篇,因为两文的副标题分别是"白洋淀纪事之一"和"白洋淀纪事之二".但是,从人物和情节上来看,应该把<荷花淀>与<嘱咐>看成姊妹篇.因为两文有相同的主人公水生和水生妻,有互相连贯的故事情节--<荷花淀>写水生妻送郎参军,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嘱咐>则写抗日胜利,水生请假回家,在家里住了半夜,妻子乘冰床子送他回到部队,嘱咐他好好打仗,尽快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艺术是在基督教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常常以基督教的主要经典<圣经>为母题进行创作.所不同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在运用这些母题时,并非继续为神服务,而是,借此反映人文主义主旨.  相似文献   

10.
"象形""会意"等造字思维乃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其对<周易>形成和发展具有内在而深刻影响:"书卦同源"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且"书"之发生在前,是为本源;<易>之经文是对卦爻象的意解,主要是运用会意思维的结果;<易传>之<象>主要倾向象形思维,<彖>为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11.
《太玄》的筮法和天道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玄>是西汉社会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下的一个学术产物,也是继孟喜、京房易学之后推阐天道的又一数术工具.扬雄创作<太玄>,既是一次对<周易>经传的模拟与改造,也是对易卦筮法的一次再创造.<太玄>筮法的出现,是对先秦西汉数术之学、尤其是对象数易学的一次大整合;扬雄以"玄"为宁宙本体的天道观,正是在对筮法进行重新构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佛经传译、高僧说法及僧俗理解、消化经典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对傅大士<行路易十五首>及<颂>的创作年代进行了考察,认为这些作品产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之后,它们和<楞伽师资记>所载神秀的某些禅法言论有着相同的思想来源--均导源于当时在北方流传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洛神赋>创作的具体背景,可证这一名赋的创作应该与诗歌<赠白马王彪>密切相关,是曹植借题发挥,抒发对政治上拥戴自己、亲情上温暖自己的同母兄长曹彰生死离别之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论蔡清《易经蒙引》对《周易本义》的注疏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对<周易本义>具有注硫性质的<易经蒙引>,其对于理解朱子的<本义>,到底有多大帮助?蔡清的理解与朱子<本义>原义是否贴切?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易经蒙引>是对朱子主要易注的宏观审视与抉择,其对<本义>与<程传>的承传与不同有清醒的分判与吸取,并融会宋元诸易家研究<本义>之释,择精存义,且以历史的、礼学的闸释具化对<本义>的疏解.<易经蒙引>是蔡清在对朱子易说进行深思热虑的基础上作出的,是研究朱子<本义>不可或缺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史记>以叔孙通为"汉家儒宗",<汉书>判定的"儒宗"达12人.对比"儒宗"中<史><汉>均有记载的叔孙通和董仲舒,差异源自判定"儒宗"的标准不同.在学说价值上,<史记>注重儒学的社会效用,<汉书>强调学术造诣;在致用问题上,<史记>强调对时机的把握,<汉书>突出学问和学养.从根本上,这是<史><汉>对儒学内容和致用途径理解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广州芭蕾舞团的现代芭蕾舞剧<梦红楼>运用了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间离化"戏剧理论进行创作.<梦红楼>的间离化实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度的,不但从舞剧的结构、舞蹈的语汇,甚至从音乐舞美等多方面都体现这统一的创作思想.从现场的演出效果来看,这些间离化的手段的确起到了理想的效果,观众以一种疏离甚至惊异的态度看待着表演,他们看到的不是所熟悉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而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但又极具先锋色彩的,需要观众们积极思考、重新解读的<梦红楼>.  相似文献   

17.
巴赫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意大利协奏曲>是其沧海一粟.(<意大利协奏曲>有全奏和独奏交替演奏的独特写作形式,以及极富"意大利趣味"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一、艺术语言的历史性 艺术语言,在我国出版的<简明美学辞典>中是这样被表述的: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借以在艺术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创作构思的技术手法和造型手段的总和[1].  相似文献   

19.
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象思维,可以分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层面.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石涛是清初著名画家,以擅长山水画闻名于世.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其题画诗清晰地展现了其山水画深受<周易>象思维的影响,认为"画者形天地万物"、"画者从于心者也"、"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山水画创作的这个过程与<周易>象思维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论《易经》的英译与世界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人类交流与传播史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化现象,从17世纪以来,世界上各种语言和风格的不同<易经>翻译版本就层出不穷.<易经>英语翻译对世界影响重大,但长期以来存在多方面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旨在通过探讨<易经>英译的相关问题以寻找在新世纪全球化语境下<易经>翻译的改进与<易经>世界传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