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华 《法音》1995,(10)
弘法利生是当今和今后佛教中的一大主题方华佛门中有句值得赞叹的话:“弘法为事业,利生是家务。”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了,过去有着辉煌的一页,但它毕竟过去了,如今我们佛教的状况是众所周知的。今天中国佛教要生存,要发展,无非高举弘法、利生这两面旗帜。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通过改革开放以来,身为玉佛寺方丈、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的真禅法师,在上海地区所从事的弘法利生活动,关心佛教教育、注重慈善事业、弘扬文化传统,为上海佛教事业之发展、逐步构建了上海地区“都市佛教”之发展形态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弘扬近代佛教传统,重建人间佛教风骨。二十世纪以来,上海佛教可谓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中心。民国年间,是佛教由传统而近代的转型时期,同时也是得风气之先的上海佛教繁荣期。上海佛教一改其在传统佛教史上无甚地位作用的旧姿态,顺应时代之发展,一跃而居于近代中国佛教改革振兴的前列。第二,光大佛教文化构建文字弘法模式。上海佛教在大力发展佛教文化事业方面,曾给当代中国佛教以极大影响。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古刹名寺及佛教团体,相继成立有各种类型的佛学院、佛迦培训班,佛教图书馆或阅览室等等,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近代上海佛教的影响。所以,当代上海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有其深厚的基础。真禅法师十分关心佛教的文化教育事业,把它们作为上海佛教发展的基础。第三,初中佛陀遗教,广作弘法利生之业。真禅法师一生关心社会慈善事业,从80年代起,在真禅法师的率领下,上海佛教界的僧众及其居士,本着人间佛教、弘法利生的弘誓大愿,在关心、赞助社会福利事业及公益事业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法音》2017,(10)
<正>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本分事,是践行四弘誓愿、传佛心灯、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广利有情的重要手段,是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发挥佛教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为引导全国佛教界主动担当讲经说法重任,形成学习经典、宣讲经典的良好风气,将主要精力放到持戒修行、闻思经典、弘法利生上来,中国佛教协会自2008年以来连续十年举办全国性讲经交流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发扬佛教讲经说法优良传统、发现培养青年弘法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佛教寺院弘法利生的功能□圣辉●从寺院弘法利生的重大作用看,至少具备如下六个方面的功能。一、传法教育的功能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一方面为解决人们精神上的贫乏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高度的物质文明反而导致一部分人的贪、、痴的无限膨胀,“我执”...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2,(1)
佛教在香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杯渡禅师到屯门地区建立了杯渡庵,香港便有佛教开始流传。近二、三十年来,随着香港经济的蓬勃发展,香港佛教由寺院佛教向都市佛教发展,佛敬界的弘法工作也因采用一些先进的科技手段而有所改进,规模也有所扩大。如今,香港地区最大型的弘法活动便是“此岸——彼岸”弘法活动。“此岸——彼岸”弘法活动的最早提出是在1982年初,当时,由佛教青年会、普明佛学会、菩提学会、中文大学佛学会、香港  相似文献   

6.
宗论 《中国宗教》2018,(7):37-37
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佛协积极推动沧州佛教的发展,引导信众正信正行、爱国爱教、弘法利生,参与安老敬老、扶贫救苦等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7.
谈谈佛教居士林建设方华居士林是近、现代在家佛教徒修习佛法的场所和一个组织。1917年11月,沈惺叔、王与楫、陈宪居士等,访问王一亭居士和普陀山了余、太虚法师等,商谈发起佛教居士林组织,以团结广大在家教徒,更好地修习佛法和弘法利生。1918年3月,由沈...  相似文献   

8.
邓莉雅 《法音》2015,(3):18-22
<正>佛教慈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凡的作为。"慈善"一词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使用的。新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佛教逐渐复兴,同时也接续了太虚"人生佛教"的旗帜,积极入世,发挥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大乘精神,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纷纷成立慈善功德会,开展慈善活动,服务社会,展现了佛教强大的社会功能。近年来,各地的佛教慈善功德会纷纷改名或直接命名为"慈善基金会",这一变化并不仅仅只是名称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12,(10):90
多年来,广东省佛教协会秉承六祖"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人间佛教思想,弘扬"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优良传统,将慈善视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重要方式,充分发挥佛教自身的独特优势,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对多个公益慈善项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0.
陈星桥 《法音》2014,(4):31-38
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转型,社会的宗教需求日益增长,汉传佛教从一片废墟中逐渐恢复,并走向振兴。表现在,一方面佛教界致力于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修缮寺院,改善修学环境;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开展各种弘法利生活动,满足广大信众和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宗教需求等。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与港台、海外弘法模式的影响,大陆佛教界也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探索变革创新之路,以获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的寺院和僧人甚至走出国门,在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5月1日,泰国摩哈朱拉隆功佛教大学隆重举行2011年毕业典礼。在毕业典礼上,泰国副僧王诵烈.帕玛哈拉伽芒格拉占长老向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刀述仁居士授予摩哈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教育行政管理名誉博士学位,以表彰和鼓励他在弘法利生、促进中泰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及南传上座部佛教教育等方面所做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2.
普正 《法音》2004,(1):31-33
本刊讯应香港三德弘法中心创办人、弘法寺住持净雄法师的邀请,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以圣辉副会长为团长、明生副会长为副团长的6人代表团,参加了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的成立庆典和两岸四地“佛教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同时,受宝莲禅寺住持初慧大和尚和监院智慧法师的邀请,参加了  相似文献   

13.
星云 《法音》1988,(12)
星云法师及其弟子数十年来弘法不倦,在发扬佛教精神,培养佛教人材,创建弘法道场,出版佛教书刊,编纂出版藏经,兴办慈善事业,促进国际佛教团结等方面,积极努力,贡献良多。最近,香港佛香精舍依如法师寄来其师星云法师所撰文稿,本刊将分期刊布,以飨读者。云天在望,法海同心。我们希望藉此文字因缘,增进相互了解,共赴弘法重任。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2月3日至7日,由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办、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协办的“佛教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会展中心和香港大学隆重举行,有来自两岸四地的法师、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会共收到论文38篇。代表们围绕着佛教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新世纪的人间佛教、佛教伦理、佛教教育及佛教制度、佛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悲智双运的根本精神.佛光山致力于资生事业、弘法利生的开展,确立了自"立"利他的自我发展理念,开创出与时俱进的创业发展模式和多元化的弘法方式,扬弃了佛教与财富的传统偏见,成就了现代人间佛教自强不息的时代新形象,形成了佛光山独具特色的财富观。本文扼要剖析佛光山人间佛教财富观的内涵、特点及对建立和谐社会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与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国佛教是中国佛教的历史转折点,不仅改变了明清佛教之积弊陋习,而且孕育了现代佛教的思想理念,开拓了佛教社会化的发展道路。从佛教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佛教在社会化之中充分发挥弘法利生的社会功能,减少与社会民众的隔阂,消除佛教在社会中的负面形象,既保证了自身的生存空间,也促进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更广泛的前景。因此,本文立足于前贤研究之基础,从宗教与社会交互影响的角度,探讨近代以来佛教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僧团的理念转换,以及佛教中的社团建设,最后集中讨论民国佛教变革的社会意义。文章认为:近代以来佛教的社团建设、社会化服务,并不必然导致佛教的世俗化。佛教随顺时代潮流而积极入世,更能体现佛教与社会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佛协积极推动沧州佛教的发展,引导信众正信正行、爱国爱教、弘法利生,参与安老敬老、扶贫救苦等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  相似文献   

18.
见栋 《宗教学研究》2004,(4):156-159
本文从承继法脉、广建道场、传戒立规,及参与佛教社会活动等四方面,概览近代禅师虚云和尚的弘法利生志业,并分析其禅法特色,以探讨其对当代禅宗的影响与启发.  相似文献   

19.
张开勤 《法音》2007,(12):52-52
本刊讯11月17日至19日,应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的邀请,一诚会长率团赴港出席"香港回归十周年万众供佛斋天祈福胜会"等活动。此次祈福活动以"感恩神州、祈福中华"为主题,由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中国佛教文化教育基金会及"重走唐僧西行路"组委会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7,(12)
<正>寺院,是佛法僧三宝住世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是佛教界人士联系信众、弘法利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是广大信众学修佛法、获得心灵慰藉的神圣场所,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社会大众休闲、旅游、观光,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活动中心之一。所以建设好、管理好寺院,充分发挥其"内修外弘"、和谐社会等功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但在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古老的佛教如何既保持其优良传统,又能适应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