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20,(3):18-18
本刊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原负责人、顾问李家振居士于2020年1月18日在上海往生,享年84周岁。1月22日,李家振居士送别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圣辉法师、宗性法师,秘书长刘威参加了追悼会。刘威宣读了中国佛教协会唁电,唁电中提到,李家振先生是著名的佛教文化人士。  相似文献   

2.
王丽心 《法音》2007,(11):5-5
本刊讯11月5日下午,中国佛教协会在广济寺大雄殿隆重举行纪念赵朴初百年诞辰法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赵朴初夫人陈邦织女士、中国佛教协会各部室负责人、中国佛学院全体师生及广济寺、灵光寺僧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这一切都与居士佛教的重要贡献密不可分。从佛教初传居士对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推动佛教的中国化、促其融入中华文化,以及明清以来中国佛教趋于衰落之后居士对佛教文化的复兴所起的作用这几个片段,论述了居士佛教对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贡献,以期对当前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法音》2001,(4):42-42
本刊讯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北京佛教居士林名誉理事长吕香光居士于2001年3月3日在北京西逝,享年94岁。  吕香光居士1908年4月23日生于北京。1931年皈依天台宗大德 虚法师,自此精进学修,数十年如一日。中年追随佛学大师周叔迦居士研习内典,先后任华北居士林理事、常务理事,北平佛学书局经理等职。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擅长佛教音乐,被推选为北京佛教音乐研究会总干事,从事挖掘整理中国传统佛教音乐工作。十年动乱中受到冲击,但仍信心坚定,修学如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吕香光居士为…  相似文献   

5.
常正 《法音》2010,(3):9-9
<正>本刊讯3月11日上午,香港中华佛教文化院会长杨钊先生、潘宗光先生,主席张国良先生一行13人拜会了中国佛教协会,受到传印会长、学诚副  相似文献   

6.
林志明 《法音》2002,(10):88-88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林子青居士于2002年9月30日舍报西归,享年92岁。林子青居士1910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漳州,1927年毕业于厦门闽南佛学院,后广泛参学,并先后执教于镇江竹林寺竹林佛学院、常熟兴福寺法界学院、泰州光孝寺佛学院、香港大屿山佛学院以及上海静安佛学苑,还在上海市佛教协会工作多年,1960年至1980年期间曾在中国佛学院兼职任教。1942年弘一大师在闽示寂,诸家回忆记载多不一致,林子青居士发愿编著《弘一大师年谱》,这是他介绍大师的第一本书…  相似文献   

7.
李家振 《法音》2005,(6):16-20
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逝世转眼就是五年了!1996年1月,他曾大病一场,几乎离去却又回来了。历经生死,他口占了一首诗: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这是他真心的流露,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精进不息。他常常问别人:“你信佛吗?”有人立即给予肯定的答复,也有人红着脸支吾起来。答复肯定的人不一定真明白“信”字的内涵,支吾难言的往往是既不明白信佛是怎么回事,又不愿随便敷衍的老实人。赵朴初居士对这个“信”字是认真而明确的。他说:“信,首先是对佛的信任,然后认真去理解,理解后便要去行,最后从行…  相似文献   

8.
宗家顺 《法音》2005,(3):47-48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居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  相似文献   

9.
任永生 《法音》2001,(12):38-38
本刊讯10月11日,“赵朴初居士之碑”揭幕仪式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隆重举行。纪念碑由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发起建立,以缅怀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遗德,表彰他为中日两国佛教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揭幕仪式后,举行了隆重的赵朴初居士追悼法会。日本佛教界各宗派代表5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以赵朴初居士夫人陈邦织女士为首的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应邀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专程赶来参加揭幕仪式。赵朴初居士一生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事业。1951年,他代表中国佛教界将一尊佛像赠送给日本佛教界,打…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05,(3):48-48
中国佛教协会第七届咨议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佛教协会顾问、金陵刻经处副研究员李安居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2月21日下午2时3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7岁。  相似文献   

11.
近代佛教女众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女众教育是佛教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近代女众教育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展示民国佛教女众教育之大观。其中,太虚大师和张圣慧居士的优婆夷教育思想是民国时期女众教育思想的代表,反映了近代以来女众教育思想中蕴含的新的发展因素。基于此,可以对女众教育的意义和不足进行深刻反思,亦能对十年前关于女众教育的学术争论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
释传印 《法音》2020,(5):9-12
<正>赵朴初居士(1907-2000),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宗教领袖、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宗教界有着广泛影响,深受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长期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工作,为中国佛教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毕生心血。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赵朴初居士以佛教精神为底蕴,形成了既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丰富思想。这些思想有的成  相似文献   

13.
中唐佛教居士庞蕴自参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二大师以后 ,享誉禅林。他的“心空”、“日用”、“空诸所有”三偈表现了其一生禅悟的境界 ,在禅林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庞居士每个境界都通过诗偈表现出来 ,能供不同层次的人参悟 ,故此三偈在禅林中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4.
The Fang Bian Xin Lun is a text on Buddhist logic which is thought to be the earliest one still to be extant. It appears in Chinese only (T1632). The great Italian indologist Giuseppe Tucci, believing that the text was originally a Sanskrit text, translated it into Sanskrit and gave it the title Upāyahṛdaya. The paper provid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in Classical India up to the time of this text, summarizes its content and translates its first section.
Brendan S. GillonEmail: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智旭之<起信论裂网疏>作了深入研究.认为智旭从天台圆教的观点出发,解释<起信论>,批判历来从真心系解释此论的说法,融通此论与天台宗的教义,实现此论与唯识宗的调和.  相似文献   

16.
辽代前期的佛塔保存极少.五重宝塔的北方天王佩鱼符、石塔塔身雕巫觋,极具特色,是目前仅知的一座国宝级文物.  相似文献   

17.
Lay abstracts     
《Autism》2012,16(4):442-447
  相似文献   

18.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willpower relies on a limited resource and that performing cognitive work (such as using self‐control) results in mental fatigue. Others believe that willpower is nonlimited and that performing cognitive work instead prepares and energizes them for more. These differing lay theories of willpower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one's self‐control performance actually does decrease or increase after use, with only limited willpower theorists showing a decrease (the ego depletion effect). Due to the self‐control requirements of everyday life, willpower theories also predict outcomes across domains of academics, health, goal progres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Generally, limited willpower theorists' belief in their limited capacity results in poorer outcomes, particularly during times of high demand. By understanding how willpower theories form and function, interventions that encourage nonlimited willpower theories may be created to improve people's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9.
Over 230 young people completed a battery of questionnaires measuring personality, self-esteem, and happiness as well as one developed specifically for this study on their theories of the causes of happiness. The 36 causes factored into six internally coherent and interpretable factors. Self-reported happiness, extraversion and sex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lay theory factors. Four of the six factors were modestly (r < 0.20) correlated with the 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 (OHI) scores. Path analysis, using the OHI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showed self-esteem,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direct predictors of happiness but that among the lay theories, only lay theories about optimism and contentment were direct predictors. Personality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did predict the lay theories but the latter did not act as moderator or mediating factors between the former and happiness.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lay theories with respect to happines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