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美与精神文明赵洪恩美与文明是相通的,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而美,则是体现人在改造客观世界时对象化于其中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表现,从本质...  相似文献   

2.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3.
<正> 体脑分工是文明的基础,但是文明也伴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衣食虽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但自然经济下的物质资料生产基本上是简单再生产,对文化科学知识要求不迫切,体力劳动者的文化素养、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都非常低下,体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普遍地受到人们的鄙视。恩格斯说:“奴隶制的盛行已经开始使人认为用劳动获取生存资料是只有奴隶才配做的、比掠夺更可耻的活动。”但这只是一方  相似文献   

4.
人类道德危机与宗教伦理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诚 《法音》2005,(1):14-20
如何准确把握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如何充分挖掘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具体到道德领域,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宗教伦理思想体系、宗教道德规范中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成分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新世纪宗教工作的重大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陷入日益严重、不断蔓延的道德危机的世界人类来说,又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这一重大课题需要众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本文试作粗浅探讨。一、当代人类陷入严重而又紧迫…  相似文献   

5.
论建设制度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察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中,我们通常注重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加以考察,而对于制度文明则往往被忽视。其实,制度文明也是评价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一把标尺。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制度文明的建设,应该把制度文明放在突出的地位。一、制度文明是建设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文明是一种文明系统或文明群。这种文明系统呈现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四维并进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系统中,第一层面是物质文明,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  相似文献   

6.
社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的人类生活形态。恩格斯指出,文明时代是社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人类文明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日益提高的标志,是人类有更大的能动性的标志。站在时代精神文明高峰的阶级、民族或国家,一定是富于生机和创造精神的,它相信科字技术和一切先进的文化,并依靠它们来改造世界。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选集》第  相似文献   

7.
郭新伟 《学海》2003,4(1):5-8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成果之一。这一科学的理论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它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经典作家社会主义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一、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 ,并揭示了其科学内涵。在借鉴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文明的思想以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 ,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 ,奴隶…  相似文献   

8.
阐述精神文明的一些文章中,往往认为精神文明只包括智慧和道德这两个方面,而且把道德列为精神文明的核心,这值得商榷。精神文明的内容是丰富的,因为精神文明是与人们的极其复杂的精神活动相联系的,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人们精神活动、精神生产的成果。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解放所达到的程度的重要标志。由于人类社会不断地发展,精神文明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精神文明内容的构成是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佛教僧徒大部分从事劳动生产活动,借以解决自己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之“四缘”问题,也为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内教外,皆予好评。至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经济思想究竟怎样?从印度到中国佛教界及社会人士对僧徒从事劳动生产持什么态度?特别是佛教从公元67年(汉明帝永平十年)正式传入中国之后,我国僧徒有无依靠劳动生产以维持经济生活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而  相似文献   

10.
社会时间不是简单意义上明显带有空间化痕迹的运动尺度,而是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度量。社会时间一方面是内化于个体生命中的对于时间的体验和感悟之中,同时它也外化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尺度,因为社会时间的建构中就已经蕴涵了人的类本质存在和文明社会的丰富内涵,而在现实世界中社会时间蕴含了生命的体验以及历史的生成与发展两个本体论表征。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事实。文明的多样性通过开放的社会系统;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人类文明形态和人类社会形态的辩证统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各种具体文明个性的保持和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然而,社会运动的时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仿佛“是一种和无机物的运动规律正好相反的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实质上就是时间节约的规律.它显示了作为社会存在形式的时间同社会内容的密不可分性.时间节约规律是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的观点出发揭示出的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存,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任何历史时代的人都必须这样做.因此,人类历史活动的时间首先就是劳动时间.纵观社会历史,人类用于  相似文献   

13.
《精神文明学论纲》一书,系由广东学术界同志经数年之久集体撰写,范英主编,广东省社科联名誉主席张江明教授作序的新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于1990年11月出版。该书共设26章,60余万字。它从人类社会历史运行的角度、世界文明总体的轨道,纵横交错地探讨了精神文明的产生、发  相似文献   

14.
论儒家伦理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儒家伦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儒家伦理中所蕴涵的群体主义、和平主义、仁爱主义等人类共生主义的道德理想,是人类谋求共同生存与发展、和谐与进取、完善和提高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和文化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方玮 《现代哲学》2001,1(2):15-19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当前的全球化浪潮正是由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互动。在这股浪潮中,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之处:既分享着科技进步、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也同样都面临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种种问题。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适应新的生产方式,首先保证整个地球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各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所有的地球人都必须创造和接受一种共同的观念——我们称之为世界性社会理念——来自觉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政治"实践哲学有着内在的继承、超越关系。马克思以"劳动""社会"和"人类解放"三个范畴转换了"伦理-政治"实践哲学传统的基本范式,开创了"劳动-社会"的实践理论。它以"劳动"作为普遍实践的原型,把传统实践哲学当作非人活动的劳动提升为人类普遍的本质活动,赋予劳动阶级以一种普遍的实践主体性,使实践不再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贵族活动;把实践由伦理政治领域转换到人类活动的基础层面——社会领域,拓展了实践理论的广度和深度;用社会解放代替了传统实践哲学狭隘的政治解放,使实践理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理论。与传统的"实践-政治共同体-人的政治本质-政治革命-政治解放"不同,马克思构建了"劳动(实践)-社会共同体-人的社会本质-社会革命-人类解放"的全新理论。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当代世界发展及人类生存的重要标示之一,有着极为独特的意义.在中国面向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积极努力其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际,很有必要对生态文明的蕴涵加以深入发掘,而其中佛教信仰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问题,就值得我们展开专门而系统的探讨.正是对这一意蕴的深刻体认,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得以可持续发展,并迎来了这次论坛的顺利举办.  相似文献   

18.
(2011年7月15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形成的历史。而人类之所以能够形成文明,除了人类所具有的生存与繁衍的基本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日本著名佛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在论及文明形成的要素时说到,生产力的剩余、社会组  相似文献   

19.
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大面积减少等生态问题不断地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文明所倡导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活方式。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存方式,超越物质主义,不以"难得之物"为贵,从而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试图汲取"东方智慧"来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心灵问题。钱穆先生作为国学学术之高峰,乃集"东方智慧"之大成者,其一生学术之目的在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产生自信。钱穆先生所著书中所包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规范,是抨击物质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之路上的一盏思想明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自由王国中的自由劳动常常被理解成一种人类理想存在方式,在自由劳动实现之前,人类的劳动似乎充斥着迫于谋生的无奈与强制,这是对马克思"自由劳动"思想的过度发挥。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的发展和物质的不断丰富是人类实现自由劳动的必要条件,但物质的极大丰富与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无法直接推论出人类自由劳动必然会实现,它只能作为人类自由劳动实现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概念的阐释表明,最初的人类劳动实际上已经蕴藏了人类自由的维度。即劳动概念不仅仅蕴含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的图景,还具备人类获得解放与向往自由的力量。因此,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自由劳动"的最终实现是指向未来,但这是以马克思"人类劳动"中蕴含自由维度为前提的,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下产生巨大的历史推进作用,成为人类解放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