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粗砚贫交     
正有句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一读,心眼里全是书香墨韵,一种动静相宜的脱俗之美,尤其那注入泠泠泉声、满是禅味的一方砚池更是美极了。小时候是有大字课的,用了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字帖描红。一节课下来,小手上总有墨痕,有人唇上都有,必是抿上嘴掭笔尖了。大家嘻嘻哈哈地拥至小池边洗毛笔,顿时一池皆成墨水,如蝌蚪云游,惹得寂寞小鱼来嬉戏。后来读到“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马上会心一笑,顿  相似文献   

2.
你还不知羞     
2.他见路旁有棵枇杷树,就摇头晃脑吟诵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叉。”此句一出,他怎么也想不出下句了。3.正巧欧阳修路过这里,就替他补上两句,“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那人听了不禁暗自称好。1.宋代有个读书人,觉得自己有诗才,听说欧阳修善诗能文,想去当面比试比试。1.宋代有个读书人,觉得自己有诗才,听说欧阳修善诗能文,想去当面比试比试4.两人沿湖而行,看见一群鹅被少年用竹竿赶下河,那人又吟出两句:“远看一群鹅,一竿打下河。”后面又没有词儿了。6.两人上了渡船,那人又吟诗两句:“诗友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忙说:“修已知道…  相似文献   

3.
“金盆和露捣仙葩,解便纤纤玉有瑕。一点愁凝鹦鹉啄,十分春上牡丹芳。娇弹粉泪抛红豆,戏招花技绛红霞。”这是明代诗人瞿佑描绘当时妇女染指甲盛况的《红甲》诗中的几句,诗中反映了当时妇女喜欢染红指甲的动人情景。我国妇女染指甲,古已有之,当时用的是凤仙花,南宋末年周密在《癸辛杂说续集》还具体地记载了当时用凤仙花染指甲的方法:“凤仙花红者用叶捣碎,入明矾少许在内,先洗净指甲,然后以此傅甲上,用片绵缠头过夜。初染色淡,连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涤不去,可经旬直至退甲方渐去之”。据说,这种妇女染指甲的风气,最早…  相似文献   

4.
风流天子乾隆下江南,留下了许多奇文轶事.其中“烟锁池塘柳”上联就是一例.据说清朝时期一次科举考试,杭州西湖有两名考生名列前茅,令主考官难分上下.适逢乾隆皇帝巡视江南,路过此地,主考官便将其两考生的答卷呈上,请他定夺.乾隆看后也觉得学才不分仲伯,便决计以一副对联来考察他俩.次日晨,乾隆将考场定在西湖岸边.此时,天高云淡,微风和煦,乾隆兴致勃勃.两考生则垂手而立,毕恭毕敬,极紧张地等待着决定命运时刻的到来.这时,乾隆不慌不忙缓缓地吟出一副对联的上句来:“烟锁池塘柳”.  相似文献   

5.
心情愉快对健康最有利,如何保持心情愉快,关键在于凡事往好处想,这叫利导思维。 请听几个小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和大才子解缙一起在御花园的池塘边钓鱼,解缙一连钓起好几条,朱元璋却一无所获,朱顿时心情不好,面显愠色。解缙却随口吟了一首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玩璋听到这首诗,遂觉得解缙的话很有道理,自己本来就是至尊无上的天子嘛,于是情绪转怒为喜。  相似文献   

6.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喜爱钓鱼。一天,他命才子解缙和自己一块到御花园中的池塘里钓鱼。解缙一连钓了好几条,而朱元璋的鱼竿却纹丝不动,朱元璋顿时面带怒色。解缙心想,皇上是乘兴而来,如果一尾鱼也钓不到,万一他恼羞成怒,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得想个办法让皇上高兴。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笑着对皇上说:“启奏万岁,那小小的鱼儿是个非常机灵、识礼的小东西。”朱元璋一时不解其意,问道:“此话怎讲。”解缙稍加思索,便吟了一首《钓鱼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皇上一条鱼也没钓到,正在烦恼之中,一听此诗,顿觉自己至  相似文献   

7.
晨祷     
“耶和华啊,我呼求你,我早晨的祷告要达到你面前。”(诗88:13) 人,每早晨都要洗脸。是因静静的夜晚使脸上轻轻地落上了一层灰尘呢?还是要以清新美观的面貌出现于人前呢?无论如何,每早晨总要洗脸。一天之际在于晨,由于晨必洗脸,洗,也谓之必要了。 不要叫别人看见你脸上的灰尘,固然是好,但不要单顾  相似文献   

8.
辩论或会话都涉及到应答,应答就要讲究技巧,古今中外名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在表达中,有的从思维方式角度,视野开阔,对答如流;有的从修辞角度,语言得体,幽默生动;有的从论证方法角度,反驳有力,无懈可击。归纳起来,有以下六种形式。如果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这6种形式,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换元式: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某种思路遇到阻碍时,能够迅速地认真地分析情况,积极地转换方向,探求思维新路,并取得认识上的飞跃和成果上的飞跃。据传,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黄昏时分,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就让随行即兴赋诗,有个叫冯修诚的随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  相似文献   

9.
三、艺术构思中的逻辑古代有一次举行绘画比赛,试题为一句诗:“深山藏古寺”。很多画家都在“深山”和“古寺”上下功夫,在深山老林中出现一座古寺,构思大同小异。只有一位画家却在“藏”字上下功夫。他是如何表现这个“藏”字的呢?他在画面上只让深山密林出现,并不画古寺,而画一个和尚挑着一担水向山上密林中走去——山上林中有古寺,不言自明矣!众画家和评画者都称赞此画深得题旨,为上品佳作。考察这位画家的构思过程,大致有如下一些推理:既然是“藏”,那么就应该“不露”。(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省略式,补全则如下:如果是“藏”了的,那么就是“不露”的;既然现在的要求是“藏”,所以应该“不露”。)然而,画面上古寺“不露”,又怎么表现有(藏有)古寺呢?(难处就在这里)这就依靠作者和读者的联想(艺术之妙就在于联想!)。作者的联想过程是:有寺必有僧,  相似文献   

10.
思维没有固定的方式,尤其是名人的思维方式往往同他们的怪僻行为密切相关.这里辑录了二十位古今中外的名人,他们怪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伟大的创造力,这对于我们是会有启迪的.唐代诗人王勃,是在睡觉中构思诗文的.他称此为“打腹稿”.诗仙李白,他的思维离不开美酒,一边饮酒,一边构思美妙的诗句.诗人贾岛,常骑在驴背上构思,行途的颠簸使他诗思如泉而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喜欢在上厕所之际思考问题,他以为此时的头脑特别清醒.诗人扬大年,善于一边下棋,一边构思,他认为,棋声之中妙诗生.文学家苏东坡,常在竹子下思考,他所居之处必有竹子,他将竹子视为灵感的伙伴.有其诗为证:“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相似文献   

11.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诗云: 炼句炉槌岂可无? 句成未必尽缘渠。老夫不是寻诗句, ——诗句自来寻老夫。在这首诗中,诗人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提出了一个如何触发灵感寻得诗句的问题。杨万里的意思是,诗人作诗,不能只靠苦思苦想“寻诗句”,而应该顺乎自然,在无意中得之。写诗著文.锤炼词句是必要的。但是,佳句之得,往往不在苦心孤意地寻章觅句,而多是在灵感袭来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