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围绕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展开的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研究的又一热点.这一研讨以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的动机为发端,以经济落后的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为中心,其内容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世界历史” 以及社会形态演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及东方社会的社会结构;(二)历史发展是“单线”的还是“多线”的;(三)如何看待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其中的底蕴在于: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寻找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视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这是马克思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从人本主义出发的哲学批判是非常明显的,这在学界——特别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一得到了较多的探讨。但对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哲学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基本上是从马克思的早期文本中来理解马克思的批判理论的,有的学者甚至以此来批判、否定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因此,如何解读出成熟时期马克思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这是当前发展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探寻现代化的本质──读江德兴著《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东宁江德兴教授的力作─—《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已出版发行了.这是一部探寻现代社会发展本质的专著,是江先生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这是当今理论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许多学...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角度看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马克思讨论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列宁、葛兰西、卢卡奇讨论的垄断 (组织化 )资本主义时期 ,以及 2 0世纪 4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发展而导致的后组织化资本主义 (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 )时期。如何批判地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 ,也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对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回应。如何理解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与当代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 ,特别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在什么意义上构成当代社会批判的重要前提 ,在什么意义上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一…  相似文献   

5.
刘宽亮 《哲学动态》2003,23(7):12-1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它是在对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形成的 ,是基于对人类发展前景的科学预测而得出的重要结论。但长期以来 ,人们在对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理解上存在重大的偏差 ,只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与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 )相关的一个话题 ,只把它当作是一个抽象的、标签式的终极性结论 ,而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具有过程性意义的理论来理解和运用 ,严重地消解了这一理论应有的价值内涵。马克思在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时 ,的确是以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为话语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交往以及人类社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交往形式做了系统的考察,首次创建了普遍交往理论.马克思的普遍交往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适性,对人类历史具有一般的解释力,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以及现代化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普遍交往观还蕴含着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内容,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有重要启示.尽管马克思当时’还没有遇到今天这样的公民社会发展问题,但马克思从“普遍交往”的视角出发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定位中国的公民社会,为研究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视野丰子义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并不是我们通常所偏狭地理解的那样,而是包含着两大层次:一是本质、规律层次上的社会发展理论,它主要阐述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象唯物史观即是如此。二是运行层次上的社会发展理论,它主要研究加速社会发展的条件、方法、途径等问题,为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提供具体理论指导,如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就是这样。长期以来,理论界对运行层次上的社会发展理论很少关注,面对日益突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我们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视野,以期系统地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实践。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宝库的内容无疑是丰富的,但它要作为财富被利用,还需要开发。这种开发要注意从这样两个大的方面来加以展开:一是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性研究;二是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具体研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注重从社会运行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并不意味着要离开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来独辟模径。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离开唯物史观这一基本理论,发展研究就失去了方法论基础。事实上,马克思本人也  相似文献   

8.
细读马克思的著作,可以发现他曾多次论及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理论在马克思人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这一重要理论却缺乏系统整体的研究。本文想就此做一初步探讨,限于篇幅,本文的重心放在马克思论自我实现和社会历史发展上,其他相关内容,笔者将另外撰文阐述。通观马克思的著作,可以这么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对自我实现下过全面、概括、明晰的定义。但他又在具体的历史情势中,广泛  相似文献   

9.
从经济体制角度探讨道德生活,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不仅提出了完整的社会发展理论,而且深刻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的伦理本质。“人的依赖关系”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  相似文献   

10.
根据以上所述,现在我们就可以列出萨特尔试图对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马克思试图实行这样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被理解为实践的工具,并能够使实践了解实行革命变革的条件。马克思希望把未来的社会发展想象为革命实践的蓝图,而理论则说明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换一种说法是,理论把社会发展理解为一种具有其内在必  相似文献   

11.
王治东  罗海旗 《哲学分析》2023,(1):61-74+197
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十分重要的概念体系、思想内涵与逻辑架构:其一,生产工具与生产主体的相互构建是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其二,机器工具的应用(包括科学技术的应用)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合谋同构是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成熟的显著标志;其三,生产工具、机器体系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三维结构是生产工具理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科学依据。这三个方面逻辑关系密切,呈现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的体系性和发展的进阶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已为众人所“熟知”,然而,这一理论的生成逻辑却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一缺陷将使我们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很难达到“真知”。本文拟就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生成逻辑或生成机制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我们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以至整个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一、逻辑起点的确定与理论假设的提出在一般意义上,东方社会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理概念,指处于地球东半球的亚洲国家和传统的斯拉夫国家,以同西方国家相对应;二是经济政治概念,指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以同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应。在确认地理含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如何理解物质利益、如何界定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青年马克思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遭遇的重大问题。从最初意识到市民社会应当是国家的基础,到后来接受感性原则而强调市民社会领域的丰富性与基础性,乃至最后主张人的社会性是在市民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本质规定性,"市民社会"批判已经超出了对某一问题的单纯理解,而逐渐要求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指导。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持续理解,是其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江丹林,孙麾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现象上看,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据此有人认定,马克思晚年改变了他以前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的观点,而重新选择了“多线论”的立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线论”错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多线论”则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多元发展的论述突现出来,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把各个民族的发展看作是彼此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历史进程。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人类社会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特殊道路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单线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正统解释,因为斯大林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机械地理解成人类社会的单线发展模式。随着“单线论”愈来愈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线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具体提出了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概念的“复原”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始终隐匿着一种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误释,即将马克思有关社会历史发展在特定历史情境中表现出类似自然历史过程的特性,泛化为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一般原则的理解。对此,笔者提出过初步质疑,并也引起了不少论者的关注。但是,在这个重要问题上,尚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解析的深层理论扣结。因此,本文拟就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似自然性规定的历史线索以及这一规定的真实含义再作一些探讨,以期研究在深一层的理论断面上拓展。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人的发展、社会活动等领域中去的中介理论。本来,借助于“社会有机体”这个中介理论,可以逻辑地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有机体——社会和人的具体活动领域这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解上发生两个偏差:(一)仅仅把社会有  相似文献   

17.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第三次经济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在这一笔记中,马克思在货币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在货币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克服了"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的缺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理论。其次,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形成了狭义再生产、广义再生产和日常意识再生产三个理论层次的建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构型。再次,在危机理论上,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界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根源,初步建构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8.
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将会对探讨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理论作出众所欢迎的贡献。这类研究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因为马克思的许多实质性论点是建立在他关于信念和动机之产生的主张上的。例如,马克思提出这样一个论点:随着资本主义的成熟,工人阶级的意识将经历这样一种变化,即从渴望短期的、物质的幸福到追求长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利益,这一论点要能够成立,  相似文献   

19.
张政 《现代哲学》2020,(2):16-22
传统认识中,一般认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作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理论分野的重要标志。但是,这忽视了《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承认费尔巴哈已经表述了同样的思想。在社会理论上,马克思真正超越费尔巴哈之处,在于《提纲》第六条的“批判”和第七条的“一定的社会形式”。依托这两个概念,马克思通过分析具体的、阶段性的社会形式,追求社会形态进步的基本取向,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对这方面的重新厘清,对今日中国现实启蒙和现代化批判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历史进步代价问题的科学历史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般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历史进步与代价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了如何区分不可避免的代价和可避免的代价?这是一个步难度的理论课题。而首要的难题就是如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进步代价理论。本文认为,马克思一生在不同时期分别研究了三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发展代价问题:青年时代主要关心社会发展动荡期、转型期的代价问题;中年时期着重分析社会发展动态稳定期、成熟期的代价问题;晚年岁月重点考察社会发展的“分叉期”、机遇期的代价问题。与之大体相对应,马克思分别形成了三种回答问题的思路:青年时代以突出历史进步的自觉性、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