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瑜伽作为人类较早的一种哲学思考和修行方法,不仅是古印度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公元前200年左右,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中瑜伽派的创始人帕坦加利著《瑜伽经》,随着宗教向外传播,人们认识到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功用。20世纪,瑜伽逐渐作为一项专门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地传播并发扬光大。舒缓、“非消耗”性的瑜伽,成为都市女性钟爱的塑身、养心的流行体育运动;遍地开设的瑜伽馆已跻身“健身场所”,瑜伽性质已完成了历史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婆罗门教相传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而得名。此外还信仰多神。它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  相似文献   

3.
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历久常新的原因是婆罗门教的寺院和教学机构归私人所有,受国家政权影响较小。传统的教学机构"古儒库拉"就是指"明师之家"。学生在"古儒库拉"中主要学习吠陀、祭祀和种姓法则,教学的方式是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明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住在明师家中,并要做各种家务。当今印度仍有许多婆罗门孩子,从不上正规的中小学而是在"古儒库拉"中学习。可见"古儒库拉"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相似文献   

4.
印度婆罗门教文化历久常新的原因是婆罗门教的寺院和教学机构归私人所有,受国家政权影响较小。传统的教学机构"古儒库拉"就是指"明师之家"。学生在"古儒库拉"中主要学习吠陀、祭祀和种姓法则,教学的方式是面对面的口耳相传。明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住在明师家中,并要做各种家务。当今印度仍有许多婆罗门孩子,从不上正规的中小学而是在"古儒库拉"中学习。可见"古儒库拉"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有较强的抵御能力。A  相似文献   

5.
笈多王朝后期,古代印度封建国王们大力推崇婆罗门教,商羯罗改革后,新婆罗门教(印度教)及其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其中以神庙建筑最为突出,集中体现了印度教的精神文化。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对北方式印度教的建筑艺术和美学特点等进行概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周晓微 《法音》2023,(10):32-32
瑜伽目前是日常城市生活中常见的词汇。瑜伽梵文写作“Yoga”,印度教和佛教都会使用这个词语,但是瑜伽在印度教和佛教中是否是同一个概念呢?关于这个问题少有研究成果。瑜伽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各自教派内,如在印度教语境中研究瑜伽,或者在佛教语境中研究瑜伽。少数对其进行比较研究的,如倾向于认为佛教具备唯物主义特征的舍尔巴茨基(1886-1942)认为“古代印度的宗教生活中,瑜伽禅定实践是极其普遍的……”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即“存在先于本质”必然导致唯我论,最终滑到信仰主义,在信仰主义这个问题上,存在主义和婆罗门教哲学、佛教哲学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有不少相似之点。印度教哲学(婆罗门教哲学)和佛教哲学是在十八世纪传人欧洲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明显地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克尔凯郭尔也曾对婆罗门教哲学特别是佛教哲学发生过浓厚兴趣。二十世纪以后,印度哲学家辩喜和奥罗宾多进一步把婆罗门教的吠檀多思想传播到西  相似文献   

8.
吠陀与梵书时代的宗教哲学思想 吠陀文献是古印度上古典籍的汇集,是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是印度正统派哲学的思想渊源,千百年来,对印度人民的精神生活与社会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此对吠陀文献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奥罗宾多(Aurobindo)的整体瑜伽论(Integralyoga)为题,探讨了印度古代瑜伽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论述了传统宗教瑜伽学说与现代瑜伽学说的差异。以及印度教传统瑜伽学说在今天的发展趋势等。  相似文献   

10.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既有文明、创造符号体系的建构功能 ;与此相对立 ,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则以反向解构的姿态分别对婆罗门教和儒家学说在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所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建构与解构的关系体现了追求文明与反抗异化、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崇尚秩序与回归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历史性发展 ,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彼此更迭 ,都形成着“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婆罗门教和佛教都起源于古代印度,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其神话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相互斗争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作为正统的婆罗门教在印度人民心目中已有深刻影响,在此情况下,佛教要想求得发展,就不得不吸收婆罗门教成分,到密教时期,佛教与婆罗门教更趋一致。如果婆罗门教的神形象已很发达,佛教则直接继承;如果婆罗门教的某些神形象还不大发达,佛教则予以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薄伽梵歌论》为阿罗频多"狱中见道之作"。阿氏认为《薄伽梵歌》之所以为印度民族之《圣经》,盖因其综合全部古代思想之菁华,从而确立神圣工作之原则,此即行业瑜伽之精神。以行业瑜伽之实践综合智识瑜伽与敬爱瑜伽,乃为大全瑜伽,其为教是"织薄伽梵歌以为经,缉奥义诸书而为纬",如此,主体(自我、心灵)即本体(自在主、大梵),事业(工作、战斗)即永生(奉献)。此原则对每一自性(三德:萨埵性、剌阇性、答摩性)之人、每一族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戍陀)之人皆有普遍的适用性,即平等性,"此乃自由精神与世界之自由关系之结节也"。此"结节",也就是"知行合一"之理念,任何人都能以自身为起点而上达,任何人都需汲取他者之优长而进步。阿氏似于"答摩性"肯定不多,徐先生已在《孔学古微》中予以补充,他举曾子例,以为其"姿态"显"鲁""笨",但内中却是"忍"与"耐"的负重,最后曾子也成了为圣人。要之,这理念非是政治性的而是精神性的,是"降世应身"(圣人)为我们人类或族类携来的"神圣使信"之理念,其标志是在大变革中"有一精神的种子和意向存",它启明我们——"内则心灵进展,外则人生变改"。  相似文献   

13.
谭世宝 《法音》2007,(8):25-32,33
一、悉昙文字及悉昙学的源流与传播简介 “悉昙去声”是古印度佛教化的文字学名称“烈督(拉丁文正确转写应为Siddhām)”的标准汉文对音转写,通常简称“悉昙”而省略了“去声”的拼音法的标注而意译为“成就”、“成就吉祥”。由于佛教是建立在众生平等的基本原则上,并作公开的普世传播的世界宗教,以反对维护不平等的印度种姓制度的印度婆罗门教.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印度古代哲学中的神的观念进行了专门研究.作者对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吠陀中的神的观念的主要形态进行了描述,对印度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的观念进行了探讨,并对神在印度宗教哲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印度的宗教在东方文化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而古代印度人的神的观念又是其宗教理论中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5.
印度 远在紀元前1500年,印度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中便孕育着心理学的思想。畎陀經(紀元前1500年)、“烏潘尼沙德”(紀元前800年)、和瑜伽哲学是古代印度心理学知識的最重要来源。畎陀經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揭露人的理智性貭的著作之一。“烏潘尼沙德”是宗教哲学論文,其主要观点是强調个人的自我意識。佛經瑜伽也主张精神  相似文献   

16.
印度传统宗教主要有三个,即婆罗门教(今之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佛教到中世纪,由于教内和教外的种种原因,逐渐衰退,以至最后从印度本土消亡。幸好它的教法和经典传播到亚洲其它地区和国家,并在那里保存下来。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印中两国佛教译师将贝叶梵文佛典译成汉语佛经五千余卷。这些佛经告诉我们,印度不仅有传统的宗教,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哲学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影响的是所谓六派哲学———数论、瑜伽论、正理论、胜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六派都有本宗的理论典籍。佛教译师可能出于宗教偏见,蔑视非佛教的宗教或学…  相似文献   

17.
一、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观念佛教伦理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笔者认为,可主要概括为三条,即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一)平等观念在佛教产生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的思想界一直为婆罗门教所主宰。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观念,认为人的高低贵贱并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那珈信仰的起源与嬗变——语言民族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那珈信仰主要见于泰、老、柬、缅四国,是印度河城市文明传播时期,中南半岛与古印度两地蛇崇拜文化交流的结果.在后继的印度宗教文明的冲击下,东南亚那珈信仰发生嬗变,在婆罗门教占统治地位时,得到较大程度的保留;当南传佛教取得正统地位后,那珈信仰大大退化但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19.
佛陀涅槃后九百年左右(即公元四、五世纪之间),北印度犍陀罗国有无着和世亲,他们是同胞兄弟。无着和世亲虽出生在婆罗门家庭,但是他们都信仰佛教,同在小乘有部出家。无着先是修习小乘空观,有所证悟,但犹以为未足,后经弥勒菩萨的指示而改信大乘,修习大乘空观。那时,弥勒应无着之请,在中天竺阿瑜遮国瑜遮那讲堂,宣讲《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辨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金刚般若论》这五部论,后两部是属于释经的论。五部论皆为弥勒所说,故称为弥勒五论,内容为弘传法相唯识等大乘法门,在印度称为瑜伽宗,又称  相似文献   

20.
禅与印度宗教●乙涓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历史上曾经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宗教。例如,最早的宗教有达罗毗荼土著人的原始宗教崇拜,以后又有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先后出现了佛教、耆那教、顺世派、生活派等宗教哲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