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虚大师作为近代佛教旗帜性人物,于其时代开演"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之理论,进而力推中国佛教近世改革,这与其对《仁王经》的理解于义理上或有一贯性。此外,太虚大师对佛法护国思想的理解亦非仅仅停留理论层面,更于战火年代奋身践行。大师所言所行,实为近世佛教之模范。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20年代末,太虚法师提出了"人间佛教"和"世界佛教"的理念,在佛教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佛教的伦理思想和世俗化倾向,最突出的特点是宣扬佛教"人间化"的时代精神。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国佛教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计算机结缘,开启了从深山走向人间,由道场走向电子屏幕的崭新时代。从最初电子公告栏的尝试,到第一家佛教网站的创  相似文献   

3.
<正>《精进心》一书是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圣凯法师出版的"普隐心语"系列的短章随笔集,其中不仅可见其作为佛教"学者"的思考重心,事实上也处处透露出他作为佛教"法师"的宗教情怀。圣凯法师认为,"当代中国佛教面临三大现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商品经济社会和互联网时代。因此,必须依此而思考中国佛教的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3)
<正>自民国时代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进而演变成"人间佛教"以来,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这场发生在中国的佛教革命,这是一场第二次佛教中国化或者说是佛教世界化的新变革。但是伴随着变革而来的则是这样一种问题,那就是佛教的理论性以及神圣性将如何得到重新的阐释和建构。当东方进行这样一场宗教变革的同时,20世纪的西方思想界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宏大叙事的哲学理论建构研究被分  相似文献   

5.
中国都市佛教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以道济为代表,传统都市佛教凸显空间性,即都市与山林作为对立范畴的独特意义;以太虚为代表,近代都市佛教凸显合法性,即佛教与时代变迁的相互应和;当代中国进入消费社会以来,都市中普遍出现的以商业诉求和旅游形态为主要表现的佛教,是都市佛教发展的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的都市佛教解决了自身的合法性问题,而第三阶段的都市佛教则全面介入了世俗生活。第四阶段的都市佛教应该超越前三个阶段,以对世俗生活的有限介入,通过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复兴宗教体验,形塑宗教记忆,从而起到缓解都市生活节奏的重要作用。在后工业社会与数字媒体时代中,佛教的现代转型应保持未完成态,从而显现出新的属性。  相似文献   

6.
汉传佛教在新加坡的早期传入,是作为"文明象征"与"权力象征",与移民社会、帮权结构紧密相关;二战前后,随着"人间佛教"在新加坡的传播,其菁英色彩与超越性特点获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认同"。随着中国大陆佛教输入的停止,汉传佛教作为"地方性宗教"完全"被嵌挂"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人间佛教"的现代性与资本主义获得场域上的暗合。60年代后,汉传佛教在教育、文化、慈善、社团组织等领域有更大的作为,呈现出"人间佛教"背景下性别意识、菁英色彩与社会行动的结合。百余年的新加坡汉传佛教实践脉络,是汉传佛教逐渐放弃农耕文明的"地方性"向现代文明的"世界性"回归;其实践经验亦充分表明汉传佛教现代转型的困境与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新昌县是浙江省的宗教工作重点县,佛教历史悠久,东晋时期高僧云集,成为佛教大乘般若学研究中心,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近年来,新昌县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联手,开展佛教中国化发祥地研究,在挖掘文化积淀、赋予时代内涵等方面不懈探索。自8月起,本刊将陆续连载"新昌佛教中国化"系列文章,分享新昌的佛教中国化历史传承与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11)
正众所周知,佛教大约六世纪初传入日本,即"公元522年,司马达等东渡来日,崇奉佛教;公元538年,百济圣明王送佛像、经论来日"为滥觞(参考东京学艺大学日本研究史编《日本史年表》)。当时,中国为南北朝时代,处于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六世纪末,即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了中国。其后,公元618年唐王朝宣告成立。当时,朝鲜半岛处于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时代,公  相似文献   

9.
《法音》2020,(5)
正学派佛教与宗派佛教问题的讨论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意识[1]应该追溯到汤用彤先生关于宗派问题的论述。汤用彤先生晚年对佛教宗派问题十分重视,不仅在1962和1963年分别发表了《论中国佛教无"十宗"》和《中国佛教宗派问题补论》两篇文章,而且留下大量读佛教典籍的札记,其中亦特别注意佛教宗派问题。[2]据汤一介先生介绍,汤用彤先生之所以如此注意佛教宗派问题,是因为他一直想修改和补充其撰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隋唐佛教史稿》。其中虽然对隋唐佛教的问题做了一些梳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太虚大师等人倡导的"人间佛教"运动警醒了明清至民国陷于腐败、堕落的中国佛教,开始了近一个世纪的"人间佛教"运动.进入新世纪,回头分析"人间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同时也可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都市佛教"理念,以期通过它为"人间佛教"的发展瓶颈找到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欧美佛教研究学术史划为四个阶段:一、19世纪20-70年代,是起步阶段,确立了以"佛教文献学"为主导的研究范式;二、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是成熟阶段,在佛典校勘、佛教考古与思想解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形成了旧英德学派、列宁格勒学派与法比学派;三、二战结束到70年代,是转型阶段,东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在传统的文献学与哲学研究之余,兼顾适应国际政治需要的"地区研究",在方法上更多涉及佛教的社会史、政治史等领域。四、80年代以来,欧美佛教研究中心从欧洲转到北美,佛教学术空前繁荣,西方佛教学者置疑他们自身的学术传统与理论预设,探讨佛教与西方社会深度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正>纵观古今,独具特色的中国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深邃悠久的历史传统,也展现了中国人兼容并蓄、锐意创新的人文精神。这其中,源自印度的佛教文化对中国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古钟走进寺院,与佛教结合,与出家人的日常修行结合,正所谓"钟声警万里,鼓声慧十方"。伴随着时代的流转变迁,梵钟不仅成为中国佛教非常重要的法器、乐器,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5,(10)
<正>尽管天主教在唐、元时期曾以"景教"、"也里可温"的形式与佛教发生过一些碰撞,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教派的衰竭,世人早已忘却了曾有的交集。而到晚明时期,虽然利玛窦等传教士在政府严禁外国人进入的禁令下,仍通过假借僧人身份之方式进入到了中国,还曾一度"以僧自居",但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却不断发起对佛教的攻击,而且在《天主实义》中还对佛教的"空"、"轮回说"、"杀  相似文献   

14.
正佛教素有慈悲济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之精神。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四众弟子的积极参与下,江苏佛教界坚持抵制佛教商业化行为,回归佛教文化本源,开展各项慈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在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日本福岛地震慈善赈灾以及"佛教慈善月""宗教慈善周"等活动中,均可见江苏佛教界的善行义举。当今的中国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江苏省各级佛教协会和全省佛教寺院借此良机,积极探索信息化、智能化佛教慈善工作的新形式、新机制,如经常性依托各类佛教网站、公众号以及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等互联网载体开展各类慈善活动。  相似文献   

15.
黄丽娇 《法音》2022,(8):70-76
<正>中国佛教协会在《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中指出:“今天,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不是已经完成的历史,而是当前和今后我国佛教传承发展的时代大势与前进方向,是一个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汲取我国古代佛教中国化的宝贵经验,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使佛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摆在全国佛教界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1]宗教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  相似文献   

16.
赵九明 《法音》2014,(6):16-23
正一、问题的必然性及其意义人类文明进入以科学为轴心的知识时代,从佛教境遇的角度看,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中国,近代以来一个大体上的宏观过程是:前期,佛教被视作宗教迷信遭遇批判打压;后来,宗教信仰者得到怜悯和同情,佛教被当作一种文化载体来研究;当前,佛教处于边缘性的宗教文化地位得到包容,其现实的某些积极因素或价值成分得到认同。毋庸置疑,这是佛教境遇的一个向好过程,佛教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以及佛教现代发展模式与途经,正在教界内外广泛热议,佛教融入现代社会并健康发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12)
<正>注重学术研究,开展理论探讨,作为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和进步。玉佛禅寺,是国务院公布认定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之一,是上海市佛教协会所在地。作为上海国际大都市重要的宗教窗口,沿袭前辈高僧开创的优良传统,近15年间,力倡"文化建寺,教育兴寺,觉悟群生,奉献社会"的治寺理念,开展了一系列以"觉群"为品牌的文化艺术项目。一、围绕都市特点,把握时代脉搏,  相似文献   

18.
悟才 《中国宗教》2022,(9):54-55
<正>众所周知,佛教中国化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对佛教经典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阐释,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规和制度。从概念上看,佛教中国化的核心要素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中国佛教的禅宗,无疑是最具中国化特色的佛教法门。而禅宗的传承与发展,又得益于六祖慧能的弘传。鉴于其在佛教发展史中的特殊地位,六祖慧能成为公认的中国佛教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今世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国家大数据"的伟大战略应运而生。佛教如何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怎样践行"国家大数据"战略,已然是整个中国佛教界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江苏宗教局带领省内佛教界直面挑战,及时成立江苏佛教信息化大数据中心,为迎接信息化时代,践行国家战略,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数字化时代中国特色的佛教道路。  相似文献   

20.
正太虚大师(1889-1947)是近代中国佛教最有影响的领袖和改革家之一,他继承融汇中国佛教传统,志在革除佛教在封建时代所附着的尘垢和弊端,力图引导其能契理、契机地适应新的时代,走向现实人生,化导社会、人心,被誉为"近代佛教的马丁·路德"。太虚大师还是继杨仁山居士之后,具有世界佛教视野的又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致力于佛教教育事业,组织创办了"世界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