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薇 《美与时代》2013,(4):41-43
广西三江侗族县程阳村传统木构建筑,极富传统地域魅力的杆栏式木构建筑——吊脚楼正在不断消失,被世界趋同化的"水泥钢筋砖盒子"取而代之。因此,急须保护逐渐消失的侗族传统民居—吊脚楼,在此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生活,对吊脚楼进行低技术再改造,让它获得再生的力量。只有让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融合起来,才能给予侗族传统木构建筑无穷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木结构建筑体系。故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切入,揭示了木构建筑变化的基本单元、别具一格的悬挑结构、巧妙的节点做法、标准又灵活的模数制、多样化的屋顶形式、优美的屋顶曲线、生动的屋顶瓦饰,以及丰富的建筑群组、对比强烈的宫殿建筑色彩、建筑艺术处理和建筑结构的统一等方面的特色,阐明了建筑艺术在古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广仁王庙     
《五台山研究》1994,(4):2-2
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至今还有金代以前的木构建筑一○六座,占全国同期木构建筑的百分之七十四以上。其中,唐代建筑四座,五代时期的建筑三座。这里选登的广仁王庙的正殿就是一座典型的唐代木构建筑。广仁王庙,亦名五龙庙,在芮城县中龙泉村北端,距著名的全真道祖庭永乐宫一公里,是一座四合院的庙堂建筑。现存戏台、厢房、正殿和山门。正殿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平面方形,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柱头仅施栏额而无普柏枋,仅设柱头斗栱而无补间斗栱。  相似文献   

4.
三江侗族风雨桥是三江侗族文化的关键符号之一,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侗族地区最突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但是在现代建筑思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濒临失传的危险。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以及田野调查,从风雨桥的实用功能、精神功能方面引出对风雨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装饰艺术的探讨,既有利于把握各种中式基督教堂当时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为今后基督教堂的建筑活动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一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构架结构技术体系上,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沈建钰 《美与时代》2023,(12):17-19
围绕传统建筑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进行研究,聚焦传统建筑的价值、保护方式及改造设计原则等方面,深入分析传统建筑的保护现状,探究传统建筑在当下的保护途径与手法,阐述传统建筑的基本改造设计原则,以期为传统建筑保护与改造设计工作提供更有益的助力。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造型和布局,在中国建筑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化城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部分地区在民居建筑上避俗趋新,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艺术造型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民居建筑是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因此,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和传承出发,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为例,从文化保护的视角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特色及丰富其文化内涵的建议和措施,以更好地促进侗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部分传统村落在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分析1949年以来国家有关乡村建设的系列政策,探索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政策下的发展与实现路径,并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湘西传统侗族民居具有非常独特的风貌,是我国人文及建筑方面非常重要的文化财富。如何从生活需要角度使传统民居能够兼顾现代人生活需求以及传统风貌的维持是当前建筑改造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研究通过对湘西传统侗族民居调查,充分了解湘西传统侗族民居中木构建筑的基本特点。基于适应性、经济性以及可行性等原则,提出基于生活需要的改造设计策略,完善了湘西侗族传统民居现代适应性改造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要素,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与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共同构成广州市相对完备的建筑类历史文化遗产体系。当前,传统风貌建筑既缺乏强力保护,又尚未形成回应当代经济生活发展需求的有效方法,在保护与发展的夹缝中常常处在极其尴尬的境地。基于广州市快速推进城市更新的大环境,分析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政策、分布特征,以及其蕴含的价值,探讨当下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发展的主要困境,并总结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木质结构的建筑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地域的不同造就了形式截然不同的木构建筑,而独特的建筑建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类智慧的体现,成为历史长河与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木制结构的建筑由于其特殊的性质更易于跟人们所生存的环境相适应,更容易成为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相互连接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天然的木材在时间和人为的作用下会被破坏,甚至产生明显的物理变化,也或者会产生一系列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对于传统地域性建筑的保护和改进措施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姜丹 《美与时代》2020,(2):27-28
新疆传统民居是新疆乡土居住型建筑,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记非常明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社会极为珍贵的人居文化遗产。文章旨在以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的研究视角梳理新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与文化存续,以生物学"基因"概念为落脚点,开展新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延续性及关联性的研究,并拓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遗产空间的保存、保护与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与佛教建筑曾达到过难以想象的辉煌程度,但在经过4次大规模的灭法运动,佛教艺术及其辉煌的殿堂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没有发现过唐以前地面上的建筑。这使得人们相信,由于灭法、战乱、自然灾害和木构建筑的寿命等原因,唐代异彩纷呈的佛教建筑已经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但是在1937年,一对年轻的建筑师夫妇在山西五台山,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宗祠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地域文化、风俗民情和精神观念的重要体现。对宗祠建筑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无法脱离审美演变,应符合时代要求。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对襄阳宗祠建筑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使襄阳宗祠建筑艺术符合时代审美要求,不仅能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5.
正对中国化的基督教堂装饰艺术的探讨,既有利于把握各种中式基督教堂当时的文化特点,也可以为今后基督教堂的建筑活动提供一种借鉴和参考。一中国传统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构架结构技术体系上,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空间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建筑个体各部分结构之间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形象。室内空间的结构是  相似文献   

16.
王俊 《中国宗教》2022,(5):78-79
重庆近代天主教堂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外部形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装饰上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重庆地处西南内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区域建筑文化特色,对重庆地区近代的天主教堂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教堂在设计上融合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天主教堂建筑。  相似文献   

17.
在塔院寺大白塔的北面,矗立着一座宏伟高大的木构建筑物。这就是五台山最大的藏经阁。这座藏经阁,为两层三檐硬山顶的木构建筑,面宽二十五点三米,进深一十三米,宏伟高大,雕饰华丽,酷似宁波“天一阁”。在藏经阁的中上方,悬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于建筑遗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各国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逐渐重视起来。概述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从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原则入手,研究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关系和意义,分析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以探索真实有效的保护建筑遗产、延续建筑遗产生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特殊文化载体,建筑记录着历史演变的轨迹,有力地证明着建筑所在地发展的连续性,因此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以发展为主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建筑在历史的洗礼下已不再有当年的辉煌,有的残破不堪,无人问津,有的甚至已了无踪迹,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处理保护传统建筑呢?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磁器口古镇坐落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下游,是一个有1000余年建镇史的码头民俗文化古镇。它为川流不息的商旅人士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居住和商业场所,见证了巴渝地区的历史人文变迁,有着极高的历史意义及研究价值。在研究文献、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磁器口古镇的建筑特征及建筑符号,运用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归纳建筑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研究磁器口古镇建筑,再通过符号的语义表达,揭示磁器口古镇建筑的内涵及特征,加深对该建筑的形式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磁器口古镇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古镇建筑的文化传承作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