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甦  张铭 《心理学报》1995,28(2):113-120
在被动触觉的距离知觉实验中,被试的右手保持不动,将各种三点型式的刺激轻轻接触食指腹侧或以一定速度通过其表面,要求被试判定外侧两点的直线距离并在一根量尺上复现出来.结果发现:(1)当刺激快速通过皮肤表面时,外侧两点距离表现出低估,其知觉距离显著地小于刺激静止或慢速运动条件下的知觉距离;(2)当中间附加点偏离外侧两点间想象连线较大时,外侧两点的知觉距离显著地小于中间附加点偏离较小时的知觉距离,偏离较大的中间附加点似乎将外侧两点拉近了,缩短了其知觉距离,出现知觉亲和现象.这种现象与刺激是否运动无关.  相似文献   

2.
在被动触觉实验中,被试的手保持不动,而曲线线段以一定速度通过其右食指腹侧表面。应用五种不同弦长的曲线,在每个弦长的范围内,曲线的弧高由0到3.5毫米,梯度为0.5毫米。采用三种刺激运动速度(静止、慢速和快速)。以对应于75%曲线判定概率的弧高(毫米)为辨别阈限值,结果发现,无论在哪种速度条件下,曲线辨别阈限均低于两点阈和触觉定位误差.并且快速条件下的辨别阈限低于慢速的和静止的,出现速度效应。作者对曲线知觉和微差定位的实验作了比较分析,并主张将曲线知觉引入触觉超锐敏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微差实验中,我们应用了比以前更快的刺激运动速度,快速约达50毫米/秒,慢速约为20毫米/秒。结果发现,从5种作业的平均定位阈限来看,快速的低于慢速的和静止的约达1/4,而慢速和静止之间则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不同的刺激运动速度对微差作业有不同的影响,快速有利于作业完成,出现速度效应。作者从刺激的运动及快速带来的附加信息和编码的转换对微差作业中的速度效应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王甦  韩凯 《心理学报》1985,18(1):82-87
本文报道被动触觉的长度总合实验。在应用单一的标准刺激的条件下,在前臂内侧进行了单一的和各种复合的变异刺激的比较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主动触觉和应用复合的标准刺激的实验结果相一致,表明长度总合是触觉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讨论了策略在长度总合中的作用与对长度辨别阈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苏  张铭 《心理学报》1990,23(2):25-30
在被动触觉实验中,被试的手保持不动,将各种弦长和弧高的曲线刺激轻轻接触食指腹侧或以一定速度通过其表面,要求被试判定曲线两端点的直线距离,在一根量尺上复现出来。结果发现:(1)当曲线刺激快速通过皮肤表面时,其两端点的知觉距离小于静止和慢速运动条件下的知觉距离,出现时空相互作用;(2)曲线的弧高(曲率)对其两端点的知觉距离有重要影响,弧高大的会导致较小的知觉距离,弧高小的则会导致较大的知觉距离;这种弧高的影响可称作“弧线效应”,其存在不依赖于曲线刺激的运动状态。作者联系两点距离辨别中可能应用的启发式策略来讨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多种因素对时间连续阈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柳学智 《心理学报》1993,26(4):44-51
该研究做了两个实验,研究了七个因素——刺激的类型、刺激的复杂度、刺激的强度、刺激的呈现时间、被试对两刺激的判断标准、同一种感觉道的个数、性别——对时间连续阈限的影响.在实验一中,结果表明,刺激的类型、刺激的呈现时间、被试对两刺激的判断标准和同一种感觉道的个数四个因素对时间连续阈限有显著影响,而刺激的复杂度、刺激的强度和性别三个因素对时间连续阈限没有显著影响。在实验二中,结果表明,在影响显著的四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成人视、触大小知觉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的视觉和触觉在空间定位、大小判断及图形辨别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已经有过一些研究,一般认为视觉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作用。但也有的研究者(G、Raffel)未发现在长度辨别实验中视觉的结果优于触觉的结果。一些研究材料表明,由视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触觉再认远比由视觉再认的成绩为差;而由触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视觉再认也比触觉再认的成  相似文献   

8.
在左手食指第一节腹侧分别进行1个点、2个点和3个点的定位实验,探讨了多点定位的特点。实验发现,按单个点的定位误差来计算.1个点和3个点的定位误差无显著差异,且二者均显著地低于2个点的定位误差;在2个点的定位中,一个点的定位误差是此2个点的空间距离的函数.定位误差有随距离加大而增加的趋势;在3个点的定位中.同一个点在不同的3点组台中的定位误差无显著差异。结果指示,多点触觉定位除以受刺激的躯体部位框架为参照(基本参照)外,还受到诸刺激点构成的刺激模式(次级参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劭夫 《心理学报》1985,18(2):81-89
六只恒河猴和七尽鸽子用作实验动物。实验目的是试图比较它们对不同空间构型的辨别和概括能力。首先训练它们辨别一对组成成份相同但其空间排列不同的构型。然后用其它排列变化的刺激测验它们。共使用了三个系列的刺激物,即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组。结果表明恒河猴能对不同的空间构型进行概括但鸽子仅能依靠局部线索进行反应。并且,刺激物的形状和大小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作业有显著影响,其它因素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辨别作业难度对返回抑制时间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素芬  王甦 《心理科学》2002,25(2):140-143
在返回抑制范式下,利用线索一靶子模式和辨别作业进行了两个实验,探讨辨别作业难度对返回抑制的影响。以大学生为被试。实验一对辨别作业难度采用组间设计;实验二采用组内设计。结果发现,无论是组间比较(实验一),还是组内比较(实验二).复杂辨别作业条件下返回抑制出现时间均比简单辨别作业晚,表明作业难度对返回抑制的时间进程有显著影响。该结果对返回抑制的机制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类感知外界事物时,视觉及触觉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人们仅仅凭着触觉也能对物体形状及大小进行知觉,但精确度要较之视觉的为低。在实际生活中,失去视觉的人,凭着听觉也能对物体的质地和大小及远近距离进行辨别和判断。在本实验中,比较了正常儿童和盲童的听觉、触觉对物体大小的辨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盲童通过触觉辨别物体的大小的能力是相当高的,正确率达82.6%;通过听觉(声音)辩别同质地物体的大小的正确率也达61.1%。这两者均明显优于正常儿童(视觉正常儿童)的结果。作者认为,盲童由于失去视觉,而加强触觉和听觉能力的发展,是感官补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前言在知觉辨别中,视觉和触觉的作用已有过不少研究,在J.Gibson 的一项研究中,发现一周岁左右的婴儿就已具有触觉通道和视觉通道相互传递信息的能力。但对这二者的相互作用问题,仍有不同看法。R.P.Kelvin 的研究表明,通过单一感觉道(如“视—视”或“触—触”)对物体大小的辨别与交叉感觉道(如“视—触”或“触—视”)进行辨别的结果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我们以前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由视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触觉再认,要比由视觉再认的成绩为差;而由触觉识记的图形,通过视觉再认则比触觉再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邵志芳 《心理科学》2001,24(3):357-357
信号检测论和信息论在心理学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实验心理学教材也详细阐述了这两种理论所派生的心理学实验。那么,这两个理论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同样一个实验的结果用这两个理论来审视能否得到不同的结论呢?实际上。无论是信号检测论实验还是信息传递效率实验,被试面临的任务是非常相似的:都是辨别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只不过信号检测论实验只涉及两种刺激——信号和噪音,而信息传递效率实验可以涉及更多种类的刺激。  相似文献   

14.
钟翔  王芳  马小丽  杨彬  宋艳 《心理科学》2011,34(6):1379-1384
以往的朝向辨别学习普遍采用真实刺激作为材料,其特异性与迁移性是研究争论的焦点之一。该研究以实线和想象线为刺激,采用朝向辨别任务训练被试,系统考察两者朝向辨别学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训练实线和想象线任务的两组被试行为都有显著提高,并且这两种学习效果能部分地彼此迁移,且都能迁移到不同位置。该研究结果提示,不论是想象线的学习还是实线的学习都涉及高级脑区的参与,并且两者的学习有部分共同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探讨了当范畴内和范畴间颜色的辨别难度相同时,语言范畴是否会影响注意前颜色知觉。实验中,采用渐变且相邻者差别阈限数相当的A、B、C、D四种颜色(前两者为绿色,后两者为蓝色)为刺激材料,并让被试接受视觉Oddball脑电测试。脑电测试分视野给被试呈现标准刺激,以及与标准刺激属同一语言范畴(即颜色词绿色或蓝色)或不同语言范畴的偏差刺激。结果发现:在左视野呈现时,范畴内偏差刺激比范畴间偏差刺激诱发了边缘显著更大的视觉失匹配负波(vMMN),在右视野呈现时,两类偏差刺激诱发的vMMN无显著差异;范畴内偏差刺激在不同视野呈现时诱发的vMMN无显著差异,范畴间偏差刺激则在右视野呈现时诱发了显著更大的vMMN。这一结果表明,当范畴内和范畴间颜色的辨别难度相同时,语言范畴也会影响早期的、注意前颜色知觉,支持了沃尔夫假说。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分别以字距和刺激呈现的时序为变量,采用同一异匹配作业和视搜寻范型,通过两个实验论证,字距因素是导致语境产生视觉干扰的一种必要而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两只恒河猴在实验条件下以正多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的边数为刺激实体进行数量辨别训练,以最后测得恒河猴对多边形边(角)数识别的极限。实验结果表明,恒河猴在多边形边数相差为1的条件下,其辨别上限为7:8。这与以前以白色卡片上黑色圆点为刺激实体所得到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王甦  王晓非 《心理学报》1993,26(2):8-14
本实验采用多点定位作业,结合部分报告法,研究视觉刺激的整体结构对定位成绩的影响。所呈现的刺激为1、2、3或4个颜色点。其中2、3、4点刺激分别是直线、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结果发现,当呈现时间较长时,1点和2、3、4点的定位误差无显著差异。但是1点的定位反应时却显著少于2、3、4点。这提示出现视觉定位的结构效应。而当呈现时间较短时,却没有这种结构效应。实验还发现,这种结构效应并不因刺激结构的不同而有区别。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来源记忆研究大多以词汇和图形等为实验材料,意义丰富的声音材料尚未涉及.本实验采用中国情感数据声音系统的声音为材料,分析了情绪效价、编码和测验阶段的刺激呈现方式等对区分听觉和想象两种不同来源的现实性监控的影响.实验含编码和测验两阶段,编码任务是听声音或根据提供的文字想象声音,并判断刺激的情绪效价;测验阶段则要求被试听声音或根据文字想象声音,并做出“听过”、“想象过”或“新项目”的三项选择判断.结果显示,想象刺激低于听觉形式获得刺激的提取成绩;情绪效价显著影响听过项目的提取绩效;编码与测验刺激呈现方式匹配条件的来源监控成绩较高;恐惧刺激的判断快于厌恶刺激.上述结果表明:内部来源与外部来源提取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情绪效价对区分上述两种任务的现实性监控具有调节作用,编码与提取刺激呈现方式匹配与否对提取结果的影响明显,恐惧刺激的加工相对优先.  相似文献   

20.
王进  Barry Hughes 《心理学报》2005,37(6):739-747
研究关于输入、本体感受和输出对表面触觉认知的影响,旨在探索运用触觉识别质地密度逐渐变化的表面时,理论关于表面粗糙度恒定的情况下,主动手指运动产生的信息不影响触觉认知的解释是否仍然成立。实验采用表面质地密度呈正态曲线式逐渐变化,组成正负两组变化方向。正方向变化为表面质点密度向中逐渐增大,与手指触摸运动的加减速方式一致;负方向变化为表面质点密度向中逐渐减小,与手指触摸运动的加减速方式相反;另外包括一个表面密度不变的平面。让被试辨别表面质地密度变化的方向,结果发现被试能够很好地判别表面质地密度变化的方向,但在判别正向变化的表面时显得更准确;当表面密度没有变化时,被试倾向于判别为正向变化。这一发现没有支持表面密度恒定的触觉认知解释模型。与常规直觉相反,研究还发现即时反馈并没有改进触觉识别,反而降低了辨别的正确率。质地密度逐渐变化的触觉识别在变化的大小、准确和自信心方面都显示了不同,但没有发现认知学习作用该触觉任务辨别的过程。基于这些发现,文章讨论了触觉质地感知和有关存在的理论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