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排除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能单方面说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吗?为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研究一下共性和个性各自规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共性和个性作为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具有双重性质:各自规定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所谓规定的确定性乃是指矛盾各方互有区别,互相排斥的性质,也叫规定的绝对性。共性,作为一种规定,它排斥异在和“杂质”,以保持自身的单纯性。列宁说:“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  相似文献   

2.
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吗?——和世诚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诚同志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吗?”一文,我最初在“光明日报”上读到时,就感到不能同意他的意见。现在“哲学研究”把这篇文章加以转载,希望大家讨论,我很赞同这种做法。这是一个重要问题,牵涉到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还牵涉到对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认诚,大家来讨论一下,把它弄清楚,是有必要的。当然,在世诚同志看来,“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著作是一个早巳彻底解决了的问题,而且为哲学史的事实所证明了的”,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哲学史的事实又证明了什么呢?世诚同志却和我们有很不相同的了解。那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先生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见《华中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一文中,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上层建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的研究,是有益处的。 朱光潜先生提出:“我坚决反对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划等号,或以意识形态代  相似文献   

4.
在《联言判断的种类与负判断的等值》一文中(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年第6期),李守秀同志(以下简称李文)将联言判断分成“顺联判断”和“逆联判断”两种所谓顺联判断指“断定几种质相同的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袁贵仁同志的《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一支(载《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从真理论的角度对价值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探讨,富有启发。但是细读袁文,却感到文章的两个基本论点都是值得商榷的。一是价值真理概念的客观依据问题,二是真理概念的解说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价值真理概念同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一致性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价值真理”能否作为真理的普遍形式而成为科学的真理概念?下面谈些个人的浅见,向该文的作者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如何理解社会规律的讨论中,一些论者在强调社会规律主体性的同时,提出社会历史过程合目的性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并行不悖的双重性质,只有承认社会历史过程的合目的性,才能揭示社会历史过程的特殊本质。提出上述观点的已有许多论者的一系列著述,其中刘福森同志的三篇文章,即《社会历史过程中的主体性、合目的性和规律性》(《哲学研究》1988年第10期,以下简称“刘文Ⅰ”)、《超越  相似文献   

7.
8.
李胜光、朱恩池二同志在《“世界是物质的”还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我认为,不是“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本身不科学,而是李、朱二同志在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科学命题时,违背了矛盾同一律,把“世界是物质的”这个命题的两层含义各所指的不同使用对象混淆了。“世界是物质的”这个科学命题,说的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不是精神的世界。物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根源。具体说它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二是世界的共同本质是物质。由于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才决定了人们能把整个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现象。也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就是分别在这两个不同层次上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9.
何祚庥同志在《再谈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标准問题》一文中,认为“經由实践检驗并证明它是正确地反映着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論,还要加以修改。何祚庥同志提出的这个問题,涉及到怎样理解实践标准以及如何正确的对待真理等問题,是很值得研究的。現在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請何祚庥同志及其他同志指正。一实践检验是“由个别来检验一般”嗎? 何祚庥同志为了給自己提出的經过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科学理論还要加以修改的观点,寻找理論根据,便在实践标准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有限的实践,不能对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无限性的理論做出确切判  相似文献   

10.
本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登载文章《关于心—脑关系问题的一点探讨》,指出“如果当代脑科学不把脑的意识功能问题考虑进去,就根本不可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统一的脑理论;而要把意识功能考虑进统一的脑理论中去,则没有理由不考虑意识对脑的反作用的问题,从而也没有理由不采取心理—脑相互作用的观点。”①同年第四期登载题为《意识可以反作用于脑吗?》的争鸣文章,认为“心理作为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不是消极的东西,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但是当说到心脑关系时超出了认识论的范围。不能认为意识会反作用于脑结构及其功能,就如同一个大力士的力气同他本人体重之间的关系一样,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在实现独立自主建立教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教会地方性与普世性的关系,符合教会的真理,并有独特的神学或属灵意义。 在圣经中,“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徒9:31)。“各处的教会”,说明教会  相似文献   

12.
乌杰同志在《系统辩证论》一书中,提出系统辩证论的四条基本规律,即整体优化律、结构质变律、层次转化律、差异协同律。其中,差异协同律是“系统物质世界最根本的规律,也是系统辩证论的中心规律”(《系统辩证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这涉及到对差异、对立、矛盾及矛盾斗争的一系列基本范畴的理解,涉及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必须认真讨论。在此,我对“差异协同律”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望能得到批评指正。什么是差异?什么是差异?乌杰同志说:“差异是指系统整体…  相似文献   

13.
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存在的共性与个性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气虚证诊断标准存在的共性与个性矛盾解放军四七三医院(兰州730070)吉保民解放军三○二医院(北京100039)刘士敬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只能反映局部由于中医证型的诊断标准自古以来并不规范,且多用一组典型症状作为诊断因素,故而难以科学化。多年以来,...  相似文献   

14.
我很少看有关逻辑与语言学方面的杂志。最近偶阅《逻辑与语言学习》杂志九一年第一期,仔细阅读了朱建平同志写的《怎样将概率理论运用于自然语言的推理》一文。感到文中所用概率定义有误,有必要提出来商榷。概率论是研究或然事件规律性的科学。概率是概率论中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同其它一切科学概念一样,有其确定内涵和外延。一随机事件的概率(或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龙泉 《佛教文化》1995,(2):44-44
人类有别於于动物之处在于人有意识,集古往今来所有人的意识及意识的外化,即构成文化。教育的意义,在于造就庄严完美的文化人,这些人必须具有在时间上继承以往文化,在空间上吸取异域文化,并创新发展,尽未来际的长处。要实行文化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异化就是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个人的本质指什么呢?兰秀良同志说:人的自然性是人的本质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异化学说“不仅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的异化,而且揭示了人的自然本质的异化”,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然性“构成了马克思劳动异化学说的理论前提。”(《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7期)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7.
读了诸葛殷同同志的《辩证逻辑究竟是不是逻辑?——两部高校辩证逻辑教材读后感》(《哲学动态》1991年第5期。以下简称《读后感》)之后,感触颇深。特别是考虑到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我作为其中一部书——《辩证逻辑教程》的作者之一,好像有一种义务在敦促自己应当对《读后感》发表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
《哲学研究》1984年第7期刊载的刘奔同志的《如何理解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文,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客观规律性,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作了较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宗教文化学观点看,观念形态的宗教信仰体系总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为基础架构,离开特定的文化方式,宗教信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故此,宗教文化学尤为重视宗教在人类文化中的方位、作用,以及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排拒。这类研究对理解人类宗教现象的复杂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刊载刘玉敏先生文章<吕祖谦学术渊源略考>,论述了吕祖谦对张九成的师承关系,揭示了极少为人关注的吕祖谦学术心学所自,是对吕祖谦学术研究的一个贡献,值得肯定,但在其他问题的叙述方面,却有些瑕疵,有背离史实处,需要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