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摆脱世俗强权和宗教神权的禁锢,以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的“理性和自由”为起点论道德,无疑是进步的。康德沿袭近代理性主义传统,满怀启蒙世人的情怀,从人人平等地拥有理性和自由出发,以普遍法则如何可能为主线,系统论说道德的形而上意蕴,并引导大家回归现实,提出“以人为目的,尊重人”的道德建议。其论理方式虽纷繁复杂但很是严谨,我们可以从康德的历史任务谈起,沿着康德为何以“理性与自由”做起点以及如何以“理性与自由”做起点的进路,探析“理性与自由”作为康德伦理思想论理方式的起点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陈源 《道德与文明》2024,(2):156-167
作为康德式建构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科斯嘉德和福斯特的理论进路存在差异,其核心区别在于二者对实践理性和建构主义程序以及二者的关系的不同解释。面对理论对手提出的游叙弗伦问题的挑战,科斯嘉德的反思—实践同一性模型在处理康德式建构主义所面临的游叙弗伦问题所引申出的三个子问题(客观性问题、道德殖民化问题和实践理性的规范性问题)方面存在困难,而福斯特采用话语伦理学的方法来重构实践理性概念却显示出相对优势。福斯特所主张的话语伦理学方法将人视为有血有肉的辩护性存在者,能够更有说服力地论证康德式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对西方人而言 ,中国伦理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范式 ,从任何一种合理的进步尺度来衡量 ,它都是一种精致复杂的、高度发展的、先进的范式 ,但它在许多方面又十分不同于西方伦理思想。根据戴维森式伦理学解释 ,这种分歧并没有表明伦理学比自然科学的“客观性”更少。1 建立在理性上的伦理学戴维森式伦理学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康德的伦理学。康德试图从正确推理的规范性中推导出道德的规范性。康德论证说 ,遵循目的行事逻辑上必然需要一种融贯的普遍原则 ,即以一种任何人都能够履行的方式来行事。因为康德所谓的“行使权利”就是…  相似文献   

4.
与宗教信仰相对立,康德试图要在主体自身理性的基础上确立起对道德的信仰.主体自身"纯粹的实践理性"是康德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但是,"纯粹的实践理性"存在着现代性道德困境,如果不能化解这一悖论,那么"道德"就难以成为理性存在者的普遍信仰.为此,康德试图以制度公正作为现实中的上帝来确保建立"善恶因果联系"的理性法则.因此,康德的道德信仰的理性基础包括个体的道德理性和制度的道德理性两个方面.尽管由于康德的矛盾心态和他所处的社会现实,他的政治与道德一体的实践哲学最终是不彻底的.但康德的意义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把对道德信仰的思考从"纯粹的实践理性"导向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实践的理性".  相似文献   

5.
作者将《纯粹理性批判》视为康德哲学的“哲学全书”,认为它不仅是对“我能够知道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理性关切的另外两个问题,即“我应该做什么?”与“我可以希望什么?”问题的回答;同时,康德对于“知识”与“希望”的探讨最终都是为道德服务的。康德通过先天综合不但解决了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而且一举解决了道德及其基础———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使哲学不但具有了超越时代与文化的自明的有效性,而且也展示出其道德———实践的优先性,这使得《纯粹理性批判》成为了自然科学时代具有“世界公民”性质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要受到时间或知识的限制,有时还要受到其双重限制。关于人们是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早期有期望效用理论对其加以解释,但Allais悖论对其标准化地位提出了挑战。Simon的“有限理性”观点提出后,一些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开发决策的“有限理性”模型。文章讨论并比较了无限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被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之后,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所能做的和所不能做的。两种模型的决策标准、计算策略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也一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要受到时间或知识的限制,有时还要受到其双重限制。关于人们是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早期有期望效用理论对其加以解释,但Allais悖论对其标准化地位提出了挑战。Simon的“有限理性”观点提出后,一些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开发决策的“有限理性”模型。文章讨论并比较了无限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被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之后,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所能做的和所不能做的。两种模型的决策标准、计算策略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也一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本质进行了分析 ,指出 ,梁以“人生向上”、“伦理情谊”界说“良知”,增强了人的道德义务感。他视“理性”为一种先验存在 ,所以开发、保持理性 ,也就等于获得了道德观念。这同康德诉诸纯粹理性建立绝对“道德命令”的思想 ,在方法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也不能超越所处身的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尔的系统基础的《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的范畴体系;分析康德的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尔理论的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尔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的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和完整的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的哲学史发展中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和历史的发展,把握当下的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的正途。通过理性的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尔的绝对性概念,黑格尔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的和需要不断更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追求理性的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的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以及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与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当性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的存在与有效运作对于一个共同体的政治治理具有积极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1.
德国先验哲学的发展,是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完成的。它肇始于康德哲学以“物自体”为中心环节的二无论体系中的唯心主义方面,正是这个方面成为德国先验哲学的起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感性经验如何与先验形式相统一,以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统一,这些重大问题在康德那里还是悬案。很明显,要克服康德的困境,归根到底还是要推倒那个引发这个困境的巨大障碍“自在之物”。于是,康德只是作为设想的“灵知世界”、“超感性有机体”的“统一”,在先验哲学那里便由“设想”变为了“存在”,发展出一整套理论。费希特的思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张政文 《世界哲学》2005,(1):107-111
全球化既是当代世界最具时代性的特质,又表征着欧洲传统文化价值和追求.在希腊人的心中,希腊的就应该是世界的.基督教文化的世界主义既表现为它是一种以福音学说为核心的普世哲学,又是15世纪前欧洲民族国家出现之前,欧洲人最根本的自我认同感和最基本的生活存在方式.在欧洲传统的世界主义文化演进为当代全球化理论的历史过程中,康德是第一位对如何实现世界一体化问题做出理性回答的人.欧洲世界主义传统更多的基于贸易交换,康德世界公民理论更多的依赖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当代全球化的世界主义意向却生成于当代人对意义交换的理解之中.  相似文献   

13.
公共理性是康德和罗尔斯都关注的论题之一.康德把公共理性与包括道德启蒙在内的人类启蒙相勾连,以实践理性为根据,揭示了公共理性与人格、道德律令、正义等的可能性联系.罗尔斯力图在人的一种深度自我道德启蒙的意义上,进一步阐明公共理性与自我、正义、道德感等的关系.康德和罗尔斯对公共理性及其道德意义的诠释,本质上是对现代公民道德的存在根据与根本特征的阐明.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分别以培养好人和好公民为目标,二者在学术传统、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时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然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切断二者之间"天然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必须同时推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而不是以一者取代另一者。"替代论"的问题在于未能全面把握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与共生关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根源于二者理论基础的转向而导致的道德基础的差异。这一差异使得二者对于德性尤其是对于公民德性的理解产生分歧。解决的路径在于证成二者道德基础的同源性,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基础,使公民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保障。由此,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将在差异中实现共生,共同引导个体以其理性去批判和反思何谓美好生活以及如何追寻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5.
批判哲学有一个实质性的内核,这个内核在单独考察《纯粹理性批判》时不受注意。但正是在举办《纯粹理性批判》庆祝活动时我希望能想到这个内核,特别是康德所提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联系具有最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人们常常坚决要加以证明的康德的“严格主义”,使人们有可能不断地考察《纯粹理性批判》“本身”。当利特(Theodor Litt)说下面一段话时,他确实是对的。他说:“事实上的‘伦理要求’几乎从来未曾这样严峻地同一切和谐的伦理理论对立过。道德哲学家数百年来就以  相似文献   

16.
吴猛  和新风 《学海》2002,(5):80-84
罗尔斯的“万民法”理论尽管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有着种种关联 ,但决不是后者的现代版。二者有着深刻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和平观”的具体方面 ,更在于二者从根基上相去甚远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是以其道德哲学为基础 ,以形式的实践理性为核心的批判理论 ;而罗尔斯的万民法理论则是以一种实用主义的姿态、紧紧围绕现实的计算理性出发、为“宪政民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作辩护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从伦理视野审视中国公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观是随着历史而变迁的实践性语汇,它的发育是一个不断剥离一些限制性变量而又不断生成一些新变量的过程。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在当今中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民观?以权利和义务对等的社会主义自主平等型公民观是当今中国的必然选择,它是一种理性契约式的公民观。这种公民观的养成在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可能依然存在着阻力,我们要克服这些阻力就必须坚守一个良好的公民教育观。  相似文献   

18.
罗久 《世界哲学》2023,(6):60-70
康德的批判哲学有着深刻的形而上学动机,而这个形而上学动机又与理性化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和人生意义的危机有着密切的关联。理性化意味着一切存在都必须经过理性的反思和解释,其结果是一切存在都被有条件化,不再有什么东西自身就是自身得以被理解的原因,不再有什么东西自身就是自身存在的目的,因而理性化既保证了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又因为对无条件者的消解而导致了意义的缺失。康德比雅可比等人更早地意识到理性主义的这一困境,但他坚持从理性自身的原则出发来克服因理性化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危机,通过对理性自身的批判,重塑我们的知识观念,将知识限制在显象的领域,又进一步将理性的实践应用与理论应用区分开来,在出于善良意志的道德行动中证成一个具有不朽价值和充满意义的世界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人生哲学是其思辨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通过对康德人生哲学的系统考察 ,认为康德人生哲学的出发点是纯粹理性及其设定的双重自我 ;康德的实践理性在其人生哲学的研究中必然处于优先的位置 ;康德人生哲学最后必然在实践理性的至高境界——“至善”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以他关于“道德法”和“伦理法”的区分以及对康德道德理论的批判而著名.本文的作者Mlen W.伍德从黑格尔早期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切入,以《自然法论文》、《精神现象学》以及《法哲学原理》为主要文本,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黑格尔对道德的批判.作者认为,黑格尔虽然批判了道德观点的空洞性、抽象性,但是赞同道德是伦理生活的一个方面和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黑格尔而言,道德不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它要在伦理生活中获得实现.黑格尔与康德的伦理思想并不完全对立,他们共享着同样的伦理价值、理性自治,只是黑格尔试图在康德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使道德走出主观性的应该、把伦理价值与社会和历史现实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