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经上记载耶稣升天时给宗徒们下达的 简短命令:“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 判罪。”(谷16:15—16)从这简短的两句话可 以看出讲道理传福音的任务多么重要,关系 如何重大,它涉及到人灵的得救与否。圣保禄 对这问题进一步做了分析。他给罗马人写信说:“但是,人若不信他,又怎能呼号他呢?从 未听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没有宣讲者,又怎 能听到呢?若没有奉派遣,人又怎能去宣讲 呢?”(罗10:14~15)。这个“往训万民”的任 务,主要负责的是宗徒们;现在来说,就是接 宗…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才会把它学好”。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都说明了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究竟怎么培养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3.
利未 《天风》2014,(2):I0001-I0001
曾经有人问一位大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用功?”“不用功,怎能毕业?”他回答说。但那人又问:“毕业以后,要怎样呢?”“毕业时可戴方帽子:人生如意事,岂非‘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人非常哆嗦.又问:“戴了方帽子,以后又怎样?”“当然是结婚,以后有了子女,就要教育他们。”  相似文献   

4.
老师在黑板写个“或”字,问:你们懂得它吗?全班都投以疑惑的眼光。一学生自言自语:简单的小学生问题,却用来问大学生!师:你懂得它吗?生不置可否。师:人们都轻视它,但每天都用上它。虽然不少时候用对了,但不时仍会产生误解。我们稍作分析,以后一辈子可省却许多麻烦。设甲、乙两句,如果甲真、乙假,那么,“甲或乙”是真呢?还是假呢?生:我从没上过逻辑课或读过这类书!师:也应该懂得啊!你刚好用上“或”呢!你有小弟弟吗。生:有。师:你曾否对他说过:明天我送你一支笔或一本书。生;当然有。师;那正好又是“甲或乙”。当…  相似文献   

5.
有很多人可能都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于是他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掉入水中的。”船航行到终点停下之后,他从所作记号的地方到水中找自己的剑,但船已行驶,而剑没有行驶,象他这样寻找掉入水中的剑不是糊涂吗?听过这故事的人都会认为这个楚国人是个可笑和愚蠢之人:他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如此怎么会找到剑呢?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和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以静态和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实际上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犯的…  相似文献   

6.
耶稣在圣经里教训跟随他的人必须“恼恨”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这是什么意思呢?跟随他的人果真应该“抛弃”家中一切所有以及自己有关联的人、地、事物,不再去“过问”他们,才能作他的门徒吗?  相似文献   

7.
“文革”时,某单位的汽车不幸轧死了一家的小孩。那时虽讲究经济赔偿,但从“阶级感情”观点出发,也得想法抚慰死者家属。偏巧派去的人是个惯会讲“八股”口号的人,他对死者父亲说:“这点苦对咱贫下中农又算得了啥?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展望未来,你一定能够挺直了胸膛!”对方难过了半天,最后讲道:“说啥呢?想想过去,咱有个儿子;看看现在,孩子没了;展望未来……”他哽咽地抹着泪说:“还不是个绝户?过去·现在·未来@江五振  相似文献   

8.
从前,在非洲有一个农场主,一心想要发财。一天傍晚,一位珠宝商前来借宿。农场主对珠宝商提出了一个藏在他心里几十年的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值钱?”珠宝商回答道:“钻石最值钱!”农场主又问:“那么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钻石呢?”珠宝商说:“这就难说了。有可能...  相似文献   

9.
教师,世界上有多少美好的词语赞美教师职业的崇高,有多少动听的诗篇歌颂教师职业的伟大,歌颂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赞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社会给予教师这样闪光的称谓,作为教师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回馈社会呢?如何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人类的工程师呢?  相似文献   

10.
师:同学们,《谬误学》又开始了。多年前,我高中的时候,班主任个子矮小,绰号“矮仔际”;而班中一位同学,身高六尺余,比他高出一尺,绰号“竹篙精”。一天,阮老师准备带全班旅行他的乡村石瀑.出发前他训活:“……屋后有一大潭清水,可以游泳.但千万要小心,水很深,有危险性!”同学问:“老师,水究竟有多深?”阮老师答:“高过头,可以溺死人广同学追问:“高过谁的头呢?老师的还是竹篙精的头呢?”全班大笑.几位顽皮的乘机放肆,大叫:“水很深,浸过竹篙精的头,淹死竹筒精广阮老师目瞪口呆,良久才能开口责各同学.现在我…  相似文献   

11.
校园拾趣     
结果挨揍 上数学课,老师问亮亮:“比如:你哥哥有七个苹果,你拿了他五个,结果是什么?” 亮亮:“别说拿他五个,就拿他两个,非揍我一顿不可。 高音与低音 上音乐课,老师问涛涛:“什么是男高音?什么是男低音?” 涛涛:“我爸爸训手下时,是男高音,跟领导汇报时是男低音。” 视听反应 老师问强强:“下雨时,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强强:“因为眼睛在前边,耳朵在后边。” 电话号码 老师问莉莉:“大诗人李白名字后边(701—762)这是什么数字?” 莉莉:“这是李白家的电话号码。” 无家可归 教授问学生:“…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好课?在课堂上,老师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课堂活动环环相扣。老师时而启发,时而点拨,时而组织开展活动,“起承转合”恰入其分,完美至极。课堂上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在读、在说、在练,教室里时动时静,有板有眼,有模有样,偶尔还有个别同学“出彩”的表现为课堂贴金、生辉,也能看得出来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在落实新的课程理念,努力在转变教学行为,当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变化。勿容质疑老师备课是精心的,设计是巧妙的,上课是投入的。  相似文献   

13.
南人 《佛教文化》1997,(5):24-25
全球“温室效应”真地已经降临了么?这大约不算什么新鲜话题了。可是,一位又学佛又学很专业洋玩艺的青年朋友还是常对此撇嘴:什么“温室效应”?应该叫“火宅效应”!人这物种,就会造些文饰的词蒙自己!照他的说法,全球的温度平均上升哪怕一两度,北极万古不融的冰山立刻就要融化———他说:“那还是温室么?哥们,这不是火宅是什么?”这话有火气,但今夏北方的气候,可是比他的话要“火”得多,这倒是真的。好不容易,熬过了最初几轮热浪的煎熬,京城的报纸这才宣布,说是今年夏天乃184O年以来最热的一个夏天,我心说了,184O年算…  相似文献   

14.
熟能生巧     
俗话说:“熟能生巧”,意思是熟练了就能掌握技巧,找到窍门。教学的“熟能生巧”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掌握了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些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技巧不断升华,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充满教育机智,显得游刃有余,达到艺术化的境界。可是也有一部分教师总觉得教师每天就是备课、上课,工作形式单调、重复,生活方式枯燥乏味,教学时间越长,越觉得厌倦。常常听到有这样的抱怨:“书教了这麽多年了,一本书教了几十遍,真觉得没意思。”那麽为什麽这一部分教师在“熟”的基础上没能生“巧”倒生了“厌倦”、“厌烦”之心呢?怎样才能熟能生巧呢?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但是我们科学课的教师遇到了一个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提的问题漫无边际,课时与教学任务发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课堂开放了,课堂“活”起来了,但如何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效”的“活课堂”呢?要达到这个目的,笔者从课前准备、教师角色定位、学生能力培养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6.
乡人     
单信 《天风》2013,(3):49-49
主耶稣在自己的家乡宣讲神的道之后,那些乡人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主说话行事之“希奇”,另一方面又从心底里拒绝更深地去认识他,只是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吗?”言下之意是说,我们都知道你,你不过是一个普通木匠的儿子,你的母亲不是马利亚吗?你怎么可能从神而来呢?  相似文献   

17.
幽默故事     
省料的裁缝小徐买了衣料去找裁缝,裁缝看了一眼,说衣料不够。他只好另找对门的裁缝,很快就谈妥了。几天后,他去取衣服,看到裁缝的儿子穿着一件用他的衣料做的衣服,于是便问:“怎么回事?对门那人说衣料不够,而您却还能省下布料给小孩儿做衣服?”“这太简单了,”裁缝一笑,“我只有一个宝贝儿子,而他有3个呢。”无权决定小尹的妻子生了个女孩,妻子对丈夫说:“生男生女是男子基因决定的,这能怨我吗?”小尹苦笑一下说:“在别人身上可以这样下结论,但在咱们家里买盒火柴我都得请示你,这么大的事情,我有权决定吗?”买断婚龄…  相似文献   

18.
也会无所得     
杨子的邻居丢了一只羊,出动了许多人去追寻。过了很久,人们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杨子询问说;“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岔路太多,而且岔路上又有岔路,实在没法找到。”杨子听后,一连几天闷闷不乐。杨子的学生问他:“丢了一只羊,又不是你家的,先生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杨子说:“我是联想到求学的事情。假如我们求学的人,也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肯专心致志,也会一无所得的。”也会无所得@马永平  相似文献   

19.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包办婚姻,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曾经引起一代又一代现代中国青年的反抗。终于恋爱、婚姻自由实现了。实现以后又怎样呢?“婚姻是恋爱的坟墓”,便是这之后的新的痛苦的格言;年轻的“女权主义”的出现有诸多原因和复杂的内涵,但也包含...  相似文献   

20.
懂生活     
生活可不是一件活着活着就懂了的事情。我天天活在生活里,这不会错,可是有时候我会很迷茫:这样活着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生活?既然我只能活在“当下”和“此刻”,如果我对“当下”和“此刻”不满意,是不是就意味着又白活了一段时光?谁又能在“此刻”改变此刻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