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情绪劳动指的是员工在工作中按照组织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感受和表达, 是服务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自我调节理论(Self-Regulation Theory), 探讨了员工个体内负性情绪对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效应, 以及个体间水平上员工工作年限和情绪智力对该效应的跨层次调节作用。通过分析收集自210名呼叫中心员工14个工作日的追踪数据, 本研究发现员工每天的负性情绪显著抑制了深层动作; 工作年限和情绪智力显著调节了个体内负性情绪对情绪劳动策略的影响效应。数据分析结果支持了情绪劳动的研究中自我调节理论的作用, 本研究也据此讨论了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情绪启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重清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5,28(2):321-323
情绪启动研究是揭示情绪——认知关系的有效途径。该文介绍了情绪启动范式的特点和变迁、情绪启动效应的可能表现及其理论解释,对其应用基础研究作了粗略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试论情绪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先提出情绪弹性的概念,并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在此基础上利用函数公式及图形对其影响因素、类型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探讨了情绪弹性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欺骗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领域,他已从多个角度得到考察,近期有研究从新视角对其进行了诠释,认为“欺骗”是一种情绪调节的策略,并把这种用于情绪调节的“欺骗”称作“情绪关注性欺骗”。文中根据“欺骗”和情绪调节的关系对“情绪关注性欺骗”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并根据近期研究对“情绪关注性欺骗”发生的普遍性和它对身心健康等的影响进行了述评,最后提出了研究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儿童朴素情绪理论发展的近期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国雄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6,29(3):643-645
儿童的朴素情绪理论是其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当前具有国际前沿性的研究课题。该文阐述了朴素情绪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综述了关于儿童朴素情绪理论发展的近期研究,揭示出儿童从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过渡到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的发展趋势以及信念理解中的滞后效应,并探讨了影响儿童朴素情绪理论获得和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虚假测验反馈、倾听音乐和情景想像为情绪诱发方法,以人物面孔图片为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探究了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检验了情绪关注与否对情绪一致性效应的作用,实验一发现,对情绪的关注消除了一致性效应对被试面孔印象的影响.实验二进一步探讨了情绪稳定性在情绪关注条件下对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影响,发现只有高稳定个体在情绪关注后消除了一致性效应的影响,而低稳定个体对面孔的印象仍与其情绪状态相一致,说明关注情绪后对一致性效应的调节,仍受个性因素的制约.此外,发现高稳定性被试的面空印象存在"积极偏向".  相似文献   

7.
建议采纳过程中的情绪研究主要以向决策者提供与其情绪特征相适应的建议为思路,从情绪效价发展到对具体情绪的探索,从情绪影响认知加工策略拓展到对情绪认知评估特征的分析。文章结合对过往实证研究的分析,以情绪渗透理论、情绪社会信息理论、评估倾向框架为依据,对建议采纳中决策者的情绪来源、情绪影响建议采纳的过程机制进行分析与阐述,构建建议采纳的情绪机制模型,并以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愤怒情绪做示例分析。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情绪对建议采纳的直接作用、先前情绪与整合情绪的关系与作用,以及结合新兴情绪理论丰富建议采纳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们普遍认为情绪会影响推理活动,但长期以来缺乏实证研究的证据。文章总结近年来有关情绪对推理影响研究的实验证据,围绕情绪的两方面因素即情绪状态与情绪信息是否影响逻辑推理的问题,对情绪与推理的关系进行探讨。简要介绍了情绪与推理的理论假设以及其实验范式,主要介绍情绪与推理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情绪工作”研究概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情绪工作的表述,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情绪工作的维度、测量、前因变量、策略、后果变量和机制等方面对国外研究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除了继续探讨与情绪工作相关的基础理论问题外,重点应该探讨如何把情绪工作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0.
无意识情绪启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声立  陶德清 《心理科学》2004,27(3):701-704
本文对目前无意识情绪启动的两种方式、无意识情绪启动在认知领域和人格领域实证研究、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神经生理的研究以及无意识情绪启动模型理论研究进行理论的综述;同时对无意识情绪启动研究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研究方向作了简评。  相似文献   

11.
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切入口,对情绪调节理论进行了阐述:早期精神分析理论,把情绪调节看作被动防御机制,情绪调节困难导致心理问题;情境观把情绪调节看作为应对情绪情境即时的心理反应,策略使用情况与心理健康相关;过程观认为情绪调节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展开,不同阶段所采用的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相关,后又把调节过程扩展到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所持续时间,时间与心理健康相关;结构观认为情绪调节结构的差异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幼儿生气和伤心情绪情景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洁  徐琴美 《心理学报》2009,41(1):62-68
考察三类成人(113名幼儿母亲、42名幼儿教师、221名大学生)对西方研究者常用的22个生气和伤心情景中幼儿情绪的推断;以中国成人的情绪情景理解为标准,进一步考察120名4-6岁幼儿生气和伤心情景理解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三类成人一致推断的6个生气情景和6个伤心情景,与西方研究者的界定基本一致;幼儿的伤心情景理解能力显著高于生气情景理解能力;4岁幼儿的伤心情景理解能力显著低于5岁和6岁幼儿  相似文献   

13.
刘颖  翟晶  陈旭 《心理科学》2016,39(1):109-115
情绪调节是依恋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依托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和相关认知神经证据,阐述了三种依恋风格者的情绪调节特点。焦虑型依恋调节负性情绪时存在注意分配的优势和表达抑制的不足;调节正性情绪时还采用了情景选择和情景修正策略。回避型依恋调节两种效价情绪均使用了表达抑制,调节正性情绪时还使用了认知重评。安全型依恋使用认知重评、注意分配和情景修正策略,效价差异不突出。探讨依恋与情绪调节的关系,有利于改善非安全型依恋的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974名14-18岁的中学生为被试,通过道德情绪的词汇评定和情境评定,考察中学生对典型道德情绪种类和道德情绪典型属性的认识。结果表明,中学生对典型道德情绪的认识涉及情境性、导向性、批评性、赞誉性等多种情绪类别,并在总体上更容易把正性情绪词汇认同为道德情绪。在判断与评价具体情境中的道德情绪过程中,中学生更倾向把无私和有私因素诱发的情绪显著地聚类区分,从而将无私诱因视为其认同道德情绪的典型标准,这种内隐观不受其学段、性别的影响和情绪效价效应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考察不同权威目击者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实验以90个7~8岁儿童为被试,采用3(行为情境)×3(目击权威类型)的组间设计,考察了不同权威目击者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和归因。结果发现,目击权威的类型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为情境条件下是不同的。成人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高,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高兴,对损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分数最低,即更多判断他们会感到不高兴。而同龄权威和非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不同行为者的情绪判断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权威目击条件下儿童对行为者的情绪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奖惩定向更多出现在成人权威目击条件。研究显示,成人权威对儿童道德情绪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显著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  相似文献   

16.
张敏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3,36(2):378-382
研究以青少年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验和实验的方法考察了情绪弹性和性别变量对青少年在四类负性情绪事件性质的判断偏向上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情绪弹性对青少年加工负性情绪事件信息时的判断偏向产生一定影响,低情绪弹性个体在面对与一般生活情境相关的负性情绪事件时,更倾向于从消极方面对事件的性质加以判断。(2)性别对青少年加工负性情绪事件信息时的判断偏向不产生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The android Data from Star Trek admired human emotion whereas Spock viewed emotion as irrational and maladaptive. The theory that emotions fulfil adaptive functions is widely accepted in academic psychology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laypeople’s theories.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the extent to which laypeople share Data’s view of emotion as helpful or Spock’s view of emotion as a hindrance. We also assessed how help and hinder theory endorsement were related to reason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well-being. Undergraduates (N?=?630) completed a stressful timed reasoning task and questionnaires that assessed their theories of emotio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happ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Overall, participants viewed emotion more as a help than a hindrance. The more they endorsed the view that emotion helps, the better their reasoning scores. Endorsing a help theory also predicted the use of reappraisal which, in turn, predicted greater happ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In contrast, endorsing the view that emotion hinders wa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 suppression and less social support. Thus, people’s theories about the functionality of emotion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ir reasoning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8.
Despite Gregory Bateson's interest in emotion and culture, the pot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emotion systemically and culturally was lost very early in the mainstream development of family therapy, partly as a reaction to the dominant psychiatric‐psychoanalytic paradigm of North America at the time. In those pioneering years, to take emotion seriously was to risk appearing stuck in a one‐person psychology. In an interesting paradox, it is relational psychoanalysts and parent–infant researchers such as Beatrice Beebe and Frank Lachmann who have recently turned to systems theory to give a fuller account of emotions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self and relationships. The author draws on their ideas together with the work of Peter Fonagy, Patricia Crittenden, Jessica Benjamin, Britt Krause and others to sketch briefly an ecosystemic theory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This sketch is used to give contextual meaning to two contrasting clinical topics in relation to anger: self‐harm and conduct ‘disorder’.  相似文献   

19.
刘国雄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9,41(10):939-946
对情绪的心理层面的理解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中出现得相对较迟的能力, 他们如何通过愿望和信念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人们的情绪做出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采用不同策略推测情绪的能力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本研究结合主人公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 通过利用图片故事个别测查的方法探查了90名3~5岁学前儿童在“内容错误信念”任务中对他人情绪的推测。结果显示, 年幼儿童、尤其是3岁幼儿的高兴情绪理解受其对情境是否满足愿望的认知的影响, 呈现出显著的“积极情绪偏差效应”; 学前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现出从不能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错误地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正确采用信念—愿望策略的发展模式, 且其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落后于其错误信念理解的“滞后效应”。结果还显示幼儿的惊奇情绪判断不仅由信念成分决定, 也受愿望理解的影响。这些结果突显出心理状态在儿童情绪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揭示出学前儿童相对完整的朴素情绪理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