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佛教自公元六世纪中叶经由朝鲜半岛移植到日本以后,逐渐在日本社会流传开来。隋唐时期,中日两国通过海路开始直接往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成实宗和俱舍宗也相继传到了日  相似文献   

2.
佛教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两国的历史和思想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日本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移植和发展,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与日本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俗相适应,已形成为日本的民族宗教之一。研究中日佛教的同异,对于加深彼此国情的了解和促进两国佛教文化的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公共外交中应充分发挥南传佛教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使南传佛教成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共同话题”,实现南传佛教“地缘优势”与“中国叙事”的良性互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传输中国正能量,真正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囤家问的民心相通、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4.
日本名古屋七寺所藏一切经和“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会”杨曾文中日两国的佛教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公元6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以后,随着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频繁进行,中国的大量佛经和佛教著作传入日本。中国古代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产生了数量巨大的汉译佛经和佛教著述,...  相似文献   

5.
正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永平十一年(68)就建有佛寺。五台山青黄庙并居,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台山,不同民族的佛教僧人之间进行广泛文化交流,形成极具融合特色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突出表现在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音乐和佛教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在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创新和发展,而且对于传承农耕和游牧融合的特色文化乃至山西的文学艺术、民居建筑、民间雕塑艺术等,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闻如 《法音》2009,(1):36-36
本刊讯2008年12月18日,由韩国天台宗总务院、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韩国圆觉佛教思想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以"和谐社会与佛教"为中心议题的佛教学术论坛,在韩国首尔观门寺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陈文尧、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国家宗教事务局政法司于淼、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王延维等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论坛。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两国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交流关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称佛教是联结中、日、韩三国的黄金纽带。6、7世纪 ,日本曾经派遣了众多的遣唐使和留学僧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他们将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教传入日本 ,铸成了日本民族化的佛教。到了近代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又向西方国家学习 ,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而在佛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为世界学术界注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到日本留学的人不少 ,其中有不少人学的是佛教或从事佛学研究。但是此时有一位日本的僧人自愿来中国留学 ,并在河北赵县柏林寺修持6年之久 ,这是当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很有意义的一个事例 ,为此本刊对他做了专访。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早在隋唐时期便已互派使者。唐朝是当时亚洲文化中心,故此日本以模仿唐人为时尚,而这也是中华文化真正大规模地东传日本的年代。佛教作为最重要的文化之一,也在这时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佛教不单是一个宗教,更是一种新文化的象征;而作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媒介,汉字以及写经艺术也传入日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6,(11)
正10月12日,我会在宁波主办了以"法乳千秋,一脉相承——东北亚佛教交流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第19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会议回顾了中韩日佛教友好交往的历史,充分肯定了"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这一交流合作平台的积极作用,并对三国佛教的未来提出了希望。会议主题鲜明,高见频出,文化交流活动丰富,佛教氛围浓厚,接待服务热情周到,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佛教于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于隋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并先后传播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和地区。我国是唯一佛教三大语系传承俱全的国家。在近现代,我国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写经与日本书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鑫 《佛教文化》2009,(6):82-88
佛教传入中国,大量佛教经典的汉译也同时开始。汉文佛教写经成为普遍现象。随着佛教的东传,汉文佛教写经也流入日本,于是日本便开始了写经活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文佛教写经实际上启蒙了日本书道艺术。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学者、僧人的频繁渡海,传法求学与佛教书法及碑帖名迹的大量东渡,缔造了以“三笔”为代表的第一代日本书法家,标志着日本书道艺术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1.
召腊定 《法音》2020,(1):50-52
自公元4、5世纪以来,佛教在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诸国迅速发展壮大,不少西来高僧在当地弘法度众,更远乃至中国译经传道,不得不说隋唐时期东南亚诸国俨然已经成为印度佛教文化向东亚诸国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到5、6世纪,两大语系(汉语系、巴利语系)在东南亚各国继续广为弘传。公元650年左右,室利佛逝逐渐在苏门答腊岛开始兴起,逐渐成为当时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佛教中心。本文着重考察隋唐时期中国与东南亚佛教文化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中国后,就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种文化,发展出许多带有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特点的名词、语汇及用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五台山佛教文化、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佛教词汇及中外文化融合衍生出的文化常识等3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流变的过程,揭示出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深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从而构成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5,(12)
<正>近年来,南传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在本地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除了对佛教经典的弘扬和传播以外,我们也非常重视佛教文化的建设,不断思考佛教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在眼下信息爆炸、社会浮躁、道德和信仰危机的社会背景下,尤其凸显了佛教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可贵性和独特性。如何发挥南传佛教的优势,服务民族文化建设、佛教文化建设,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9,(6)
正佛教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力量,而佛教自身也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中演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不仅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也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让佛教以更加深广的文化内涵、磅礴的文化气象奠定了世界性宗教的地位,发挥着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图片     
2008年12月18日,由韩国佛教天台宗总务院、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韩国圆觉佛教思想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以"和谐社会与佛教"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南传佛教与南亚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公共外交中应充分发挥南传佛教民间外交的独特优势,使南传佛教成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的"共同话题",实现南传佛教"地缘优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到,"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  相似文献   

18.
陕西是我国的佛教大省,拥有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关中地区素有"佛教第二故乡"之称,古老的长安是中国佛教经典翻译、理论创新、实践推广以及对外传播的中心,在东亚佛教以至世界佛教发展史上具有不可  相似文献   

19.
光泉 《法音》2014,(12)
正今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并特别强调:"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中韩日三国同属汉传佛教文化圈,据载,中国前秦苻坚遣使派僧到高句丽,是为佛教输入韩国之始。至中国唐代,佛教  相似文献   

20.
友谊新篇成果丰硕──第五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侧记张文良1994年10月22日至23日,第五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五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日本佛教大学和中国佛教界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