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昆明金殿     
昆明金殿林来顺金殿,又名太和宫、北极宫。位于昆明市西北向7公里的凤鸣山麓。于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创建,构造仿湖北武当山太和宫。清代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用铸铜重建,故又名铜瓦殿。殿中供奉道教中的神祗──北极玄天...  相似文献   

2.
武当山金殿     
<正>武当山金殿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顶端,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中国现存最大铜铸建筑物。殿基为花岗岩石台,周绕石雕栏杆。殿身面阔、进深各三间,高5.54米,宽4.40米,深3.15米。下设圆柱12根,柱上叠  相似文献   

3.
(1)显通寺:在五台山台怀镇的中心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477-499)年间。内有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七处九会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其规模宏大,建筑庄严华丽是五台山  相似文献   

4.
武当山天柱峰绝顶建有一座紫禁城,城内的金殿,历经五百余年,依然金光灿灿。金殿是明朝永乐年间,在北京铸造好后送到武当山的。据《太和志》记载:“勅都督何浚:今命尔护送金殿船只至南京,沿途船只务要小心谨慎,遇天道晴明,风水顺利即行,船上要十分整理清洁,故勅。续一件船上务要清洁,不许做饭。永乐十四年九月初九日。”金殿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保卫这一珍贵文物,数百年来,谱写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一九一二年驻守襄阳府的提辖官、襄阳安抚史周逢生对金殿这一珍贵文物,早有图谋。此时便乘时局混乱之机,勾结当时的日、英洋人,带兵卒欲上武当山拆金殿,异想发横财。消息传到武当山,道众大哗。当时太和宫  相似文献   

5.
位于湖北省远安县城鸣凤镇西南3.5公里处的鸣凤山是一座险峻、秀美,融道教文化与丹霞山水风光于一体、与武当齐名的仙山。鸣凤山三面环水,山体面积3平方公里,海拔408米,山势突兀险峻。通往山顶有南北两路,北路凿石为梯,窄而且陡,直通云端,人称“天梯”;南路更为险峻,只能攀壁而上,稍不小心将坠入悬崖,粉身碎骨,故素有“武当远,鸣凤险”之说。鸣凤山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相传,在南北朝梁武帝年间(公元502年),从西天飞来一支金凤凰,落在山巅,俯视群山,美不胜收,喜出望外,顿时放开金喉玉嗓,久歌长鸣:“仙山在此。”鸣凤山美名即由此传开。据县志…  相似文献   

6.
唐思鹏 《法音》2005,(5):43-43
本刊讯5月2日,云南鸡足山金顶寺张灯结彩,隆重举行惟圣法师升座法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山长老、四众弟子及海内外嘉宾数千人参加了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刀述仁居士及地方党政有关领导到会祝贺。净慧法师为惟圣法师送座。鸡足山金顶寺位于云南大理州宾川县,海拔3240米。寺院创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清光绪年间,虚云禅师曾在此山驻锡。鸡足山主峰名天柱山、四观峰、金顶等。据说明朝末年,昆明太和宫(道教)的金殿搬迁至鸡足山的主峰上,因而寺院始名金顶寺。“文革”十年浩劫中,金顶寺除楞严塔仅存,其余的殿堂、佛像和文物几乎毁坏殆…  相似文献   

7.
万历十一年(1583),憨山大师因在五台山操办祈储大会获得了巨大成功,名声鹊起,但也惹来某些人的非议。盛名之下,难以久居,遂远赴东海牢山(今山东崂山)那罗延窟诛茅结庐安居。他先在巨峰顶前铁瓦殿上面的慈光洞内面壁静修(现存洞口上镌刻的“慈光洞”三字,即憨山手迹),  相似文献   

8.
峨眉山纯阳殿原名吕仙祠,是山中著名道观,修建最晚,是道教在蛾眉山上的最后一个踞点。它是明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信仰道教的四川巡抚赫卫赢游蛾眉山时,亲自择地捐资委托峨眉县令宜训修建的.这个时候的峨眉山已成普贤道场,遍山是菩萨金像。缁流熙攘,黄冠迹渺。山中道观,名存实亡,道教已临绝境,赫卫赢建殿的目的是为复兴峨山道教,故明人龚懋贤在所撰《纯阳殿记》(《蛾眉山志·艺文》)中说:“皇人去今远,纯阳继皇人,而仙距今才千余年,人耳目皆知之,祠纯阳则皇人为不泯。”“皇人”即天真皇人,也就是道教教主李老君.传说老君是神王之宗,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故其名亦常变换,以应各种时势,住峨眉山时,则名天真皇人。晋人所  相似文献   

9.
瞿春生  徐荣 《中国道教》2001,(2):55-55,54
回头山,原名张举头,发脉于太平山,坐落在江西武宁县横路乡新溪村白石匣;海拔800余米。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教圣地,又是一座风景秀丽的胜境名山。回头山佑圣宫,起源于宋宁宗嘉定17年(公元1224年),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兴建宫观,名为佑圣宫。延于清嘉庆二十五年,以山主汤汉山为首重新扩建为八字门楼,上下两殿,左右厢房,以及观音堂。附建有炼丹亭、惜字亭、邓九亭、钟鼓二楼和巡山殿。章真人多次来此山修炼,遂改名为回头山。其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历经700多年,宫观几度举废。从1981年以来主体建筑佑圣宫修复一新,1994年,武宁县人民政府将该…  相似文献   

10.
王远知     
(530—635) 隋唐道士,一作“远智”,字广德,系本琅琊临沂 (今属山东),后徙扬州(今江苏江宁南)。少好学,弱冠师事宗道先生臧矜。后隐居茅山,修陶弘景上清经法,南朝陈宣帝闻其名,召入重阳殿讲论,甚见嗟赏。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晋王杨广镇扬州,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招迎,乃出山谷,旋复还山。隋大业七年(611)  相似文献   

11.
南通城隍庙     
在有江海之滨之称的江苏省南通市,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宫观———城隍庙。城隍庙始建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由首任州官王茂所建。曾亦名郡庙、邑庙。原址在市区十字街,州署东南侧(南通,原名通州),占地十余亩,座北朝南,门外有精雕青石狮子一对,两边有旗杆斗子的高桅子一对,门内当中有戏台,放生池,仪门前两侧围墙上勒置历任州署的文告和碑碣,后在修建人民路时被毁。仪门为三间,有青石鼓一对,甬道五间,左右置有青石雕小狮子24只及石栏,东西两庑十间,系仿唐翘角式大殿。大殿后,走披屋进后宫三间,后宫的西边是吏书房,亦名槛心堂。历朝以来,凡是修…  相似文献   

12.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天岩村,为北地朝拜五台山的必经之路。寺中现存石碑一通,碑尾有“(?)正隆三年戊寅岁十五日建讫”。则此寺于金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正式建成,以后历代均有修葺,但留存至今只有南殿(文殊殿)为金代原物(惟屋顶为元重筑),难能可贵的是四壁满布壁画,熠熠生辉。据文殊殿西壁南上方题记说明,壁画是六十八岁的宫殿画家王逵等用了十年时间(从正隆三年到大定七年)。  相似文献   

13.
“城枕江隅,山座市区,荆沙西下,九百里此峰独秀”,这就是位于湘鄂两省交界的湖北省石首南岳山,原名龙盖山。据史载南岳道教始于汉。三国时曾修南岳大殿,供奉南岳祖师,改建六角亭为七女宫,唐五代,又在南岳大殿南侧建李卫国公祠、“为祈雨设也”。明成祖朱棣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在武当山大造真武祖师殿,石首南岳山道众乘此扩大宫观建筑,将七女宫改建成玉皇楼,增修真武祖师殿、雷祖殿、灵官殿、紫金殿、南天门;又从西麓至顶峰每半华里依次修建一天宫、二天宫、三天宫(奎文阁)等。所有楼、殿、祠、  相似文献   

14.
集儒道政子一身杜光庭(850~933),字宾圣、号东瀛子,括苍人(一说缙云人,一说长安人,可能祖籍长安人,迁居括苍)。少年时习诵儒学,博通经史,工诗章翰墨。唐懿宗设万年科,咸通年间(约867年),杜光庭应九经举落第,遂人天台山,师从应夷山,为陶弘景的七传弟子。入道后以渊博的儒学基础研究道教学说,广泛搜集天下道书。“遂考真伪,条列始末。七八年后,道学与诗文闻名朝野。乾符初(约875年),经官居翰林学士的好友郑畋推荐文辞,得唐僖宗召见,赐紫服象简,授麟德殿文章应制。杜光庭科举不成从天台山修道,继而进入  相似文献   

15.
正草滩坝清真寺始建于明代,2010年,重建了雄伟壮观的仿古典式三层礼拜殿和六层综合教学楼。礼拜殿气势庄严,雕梁画栋。外饰传统绿色琉璃瓦和精美砖雕,内饰为撒拉族木雕,美观大方。礼拜殿建筑风格既继承了古典建筑风格,又体现了民族建筑文化,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  相似文献   

16.
夏日 ,武夷山的青山绿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迷人。乘“1999年武夷山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此召开之际 ,我在饱览了武夷山丹霞地貌的自然风光中 ,又一次领略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勃勃生机。武夷山是道教的第十六洞天。相传在秦始皇时期 ,就有神仙降临于此 ,自称“武夷君”。武夷君道术高超 ,因而能够统领群仙 ,山也就以他而命名。据《武夷山志》介绍 ,唐天宝年间 (742年 -756年 ) ,武夷山上始建道教宫观天宝殿。南唐皇帝李煜为他的弟弟入观修道而重修宫殿 ,天宝殿改名为会仙馆。会仙馆在宋代时被扩建为拥有屋宇三百多间…  相似文献   

17.
(一)回教堂,俗称进德会,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十一月,位于新河街63号。其面积下为137平米,加大殿楼31平米,合计为168平米。虽面积有限,但殿、水房、厨房等俱全。回教堂原是由沪镇两地(以沪为主)的穆斯林共同献款而购置的私人住房,故其外貌无寺院之装饰,仅在大门上横嵌一石额刻  相似文献   

18.
晓帆 《法音》1988,(11)
慈恩寺位于西安市雁塔路南端。这里原是隋代的无陋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的养育之恩,扩建了无陋寺,并改名为慈恩寺。当时寺内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共有十个院落,总计1897间,著名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伊琳等人又画了许多幅壁画,因之这座寺院极为庄严。寺建成不久,玄奘法师被延请为上座。玄奘在此住了8年,从事佛经翻译。后在玄奘的倡议下,于永徽三年(652)在寺内西院修建了大雁塔。《大慈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文献资料 ,至十五世纪中叶 ,朝鲜人已开始信奉文昌帝君。1 392年 ,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 ,建立李氏王朝 (1 392 - 1 91 0 ) ,以“朝鲜”为国号 ,制定了与明王朝和睦友善的邦交国策 ,积极输入汉文化 ,努力发展朝中睦邻关系 ,开创了两国关系史上最为亲密的时代。 1 393年 ,国都由开城迁往汉阳 (今汉城 ) ,随即在汉阳北部镇长坊 (今汉城三清祠 )新建崇奉道教的昭格殿。世祖十一年(1 4 65) ,昭格殿大肆扩建 ,升格为昭格署 ,成为官方机构。在昭格署的三清殿里 ,就供奉着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 )的神像 ,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普化天尊等同居一殿…  相似文献   

20.
梓潼县有潼水,自平武县山溪流出,经梓潼、盐亭注入涪江。县中潼江多梓,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116年)置梓潼县,属广汉郡。潼江民众自古崇祀着“潼河大帝”,至今梓潼七曲山上尚有梓潼神庙,称为“大庙”。《中国名胜词典》介绍文昌宫说“一称‘大庙’。在四川梓潼县北十公里七曲山。相传为晋人张亚子祀庙。张亚子仕晋战殁,人为立庙于七曲山。唐僖宗封‘济顺王’,宋太宗封‘英显王’。道教云玉帝命梓潼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间官禄。元加封为‘文昌帝君’。传说文昌帝君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庙建于唐以前。今存元、明、清建筑有:文昌殿、桂香殿、天尊殿、关圣殿、瘟祖殿、启圣宫、灵官楼、风洞楼、家庆堂、百尺楼、时雨亭、望水亭、应梦床、盘陀石等处。建筑依山取势,高低错落,布局有序。周围古柏苍翠,红墙碧瓦笼罩在绿荫丛中。环境幽雅静宁,游人似在仙境蓬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