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因素。本文将对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简要的探讨,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起点进行理论性的分析,且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7,(3):214-216
企业转型升级意义明显,针对企业转型发展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改革重点。当前金融供给未能充分满足市场主体转型升级有效需求,转型经济与金融资本融合普遍不足,严重制约了转型升级发展,文章通过分析转型升级期金融需求特点和当前障碍,针对性提出金融供给侧改革策略,补齐金融短板,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使得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魏守华  刘小静 《学海》2012,(1):63-67
按照国务院规划,长三角地区将在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角度看,目前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了关于长三角转型升级的高端研讨会。会议就长三角转型升级的宏观经济环境、中观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优化、微观的企业经营状况与发展动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7,(6)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存在着对传统路径的依赖,使得原有产业结构的顽疾没有得到彻底根除。江苏供给侧结构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吸纳高端要素,以新动力、以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培育对象,注重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配套,生态环境恢复与现代产业发展协调,生产性服务与加工制造深度融合,走高端发展的道路。江苏供给侧结构改革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迈进,其相关实践和经验对其他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继出现“劳工荒”现象,表明部分地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出现失衡状况,江苏省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东部发达省份,研究江苏省劳动力供需状况,对有效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从而科学解决劳动力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数学模型测算江苏省及其各区域出现刘易斯拐点的大致时间,推论出江苏省刘易斯拐点的时间并未到来,目前的劳动力短缺是局部和结构性的.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江苏省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对劳动力供需的不同影响效应,推论出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超过二次产业;省内各区域二、三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与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由于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并未取得明显成效,苏南地区较高的产业层次并未伴随对劳动力需求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正站在改革开放30年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应对城乡一体、区域一体的新趋势、新挑战,应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模式转型中的诸多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6,(1):118-124
"一带一路"战略是以资本"走出去"为基础,驱动中国的设备、服务、技术、标准、货币和文化联合"走出去",是中国传统的产品"走出去"和资本低层次"走出去"的升级版。论文首先从对外经贸格局、全球经济治理、国际分工地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角度,阐述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其次,从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三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状况与特征;最后,从"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基础设施投融资、人才培养、利益保障和风险防范等视角入手,提出了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迈入全新的阶段,各项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和升级,而经济增长也由以往的高速发展转变为中高速发展,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经济新常态"形势。西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城市发展建设方面应紧扣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产业升级,依托"一带一路"政策,将自身打造成西部龙头重镇,实现自我发展的良好转型。文章通过政策解读、文献调研等手段,从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对西安城市建设的转型和发展提出探讨,分析了转型发展阶段西安新型城市建设策略的意义,以及对新形势下城市建设的思考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低成本优势、政策优惠及汇率低估等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效益低下、难以持续等系列问题.后危机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重大变革,全球经济运行体系、产业结构酝酿重大调整,中国经济将进入全面转型时期.面对国内外新形势及发展中的新问题,我国开放型经济亟须进一步转型升级,培育新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语境下,广告设计行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呼唤专注、极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不仅是实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还是广告设计企业品牌竞争发展的有力支撑。另外,广告设计师个人成长发展也需要"工匠精神"。在广告设计行业传承和发展工匠精神的策略就是三个字:"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信息时代,经济剧烈转型,科技影响着艺术设计的形态。旅游旺季期间,游客因无法即时预知旅店住宿等信息而流落街头的情况时有发生。基于互联网平台研究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刷新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将更好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作为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这是智慧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及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升级,由此面临着一些珍贵产业建筑物和土地被废弃。对南充市六合丝绸厂进行改造,需要在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同时筑造新的南充市生活空间,应尝试对工业遗址的功能置换和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一个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好工业遗址的保护、再利用,使其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国进民退”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学界关注的经济热点之一,由于学者的产权伦理偏好不同、对“国进民退”社会效用的善恶评价标准不同,因此褒贬不一,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国进民退”争议现象实质上是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利益矛盾纠葛在伦理上的折射.这一争议虽然干扰了人们对改革形成的原有思想共识,但其积极意义体现在它警醒我们继续深化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警醒我们政府的转型升级比企业的转型升级更为迫切,警醒学者研究如何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更有价值,警醒民营业主在道德上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14.
刘远 《学海》2012,(6):53-56
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城乡土地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这一做法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土地资源紧张、人多地少而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很快的地域,为缓解土地资源稀缺、集约利用农村土地探索了一条新路。较高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合作化是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而对落后地区而言,应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契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扩充经济总量并提高工业化程度,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钱海燕 《学海》2022,(4):164-174
现阶段我国的全球价值链重构不仅是从低端到中高端的转型升级,更是从“网络参与者”到全球价值链“新链主”的结构性重塑。与当前国际环境去全球化和全球中断的特征,以及中国企业面对的独特挑战相比,全球价值链重构理论研究略显不足。本文从企业层面探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战略选择,经过对经典国际化理论的反思和梳理,认为关心其他行动者与动态环境观相结合的视角提供了更契合当前国际化现状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悖论思维的全球资源编排与本地孵化综合战略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6,(4):158-162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以前资源型城市依靠自然资源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资源的枯竭,环境的保护使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所以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已成为必然。本文结合攀枝花市的实际情况,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环境转型、能耗排放、低碳技术与应用这5个方面来构建攀枝花市低碳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低碳转型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也是地方高校明确自身定位、谋求理性发展的必然。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特色化发展就是学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结合的产物。以点带面、层层递进,推动工业设计专业走向应用之路,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切合经济发展与实际需求的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7,(6)
美国制造业回流是新型经济全球化下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表现,更是当前美国"再制造业化"战略下政府刺激措施的产物。美国新一任总统特朗普也强调要引领海外制造业回迁,承诺把流向海外的制造业就业机会重新带回美国,制造业回流现象日益凸显。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与寻求新竞争优势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美国制造业外商投资回流,特别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回流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对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决定因素及其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中国应构建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巩固中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9.
沈坤荣  徐礼伯 《学海》2014,(1):91-99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了怎样的进展,未来应坚持什么升级方向,如何取得突破?针对三个问题,本文客观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思考并剖析了产业结构升级难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研究认为:中国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对中国产业结构状况不应"妄自菲薄",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难的内在原因在于思维僵化、路径依赖、体制障碍;突破产业升级难的关键是要实现思维转变、方向修正、路径调整、体制突破。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都遇到缺乏员工支持、消极合作等来自企业内部的挑战。目前,有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战略层面,探讨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内部员工影响的研究尚不充足。因此,本文从企业内部微观层面着手,采用工作压力动态过程模型,将数字化转型视作一种压力源。通过聚焦数字化转型给员工带来的工作压力,试图揭示员工对数字化转型产生的差异化反应及其内在机理。第一,探究压力源,基于扎根理论归纳员工对数字化转型中压力源的感知和识别。第二,追踪压力结果,基于变革分析框架,探索数字化转型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及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第三,分析压力体验,分别从认知和情绪视角,探讨员工支持或抗拒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边界条件及后续结果。本文不仅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范畴和内容,还为企业科学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员工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水平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