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辰翁运用评点方法解读《道德经》,认为前此的研究由于对作者用心的失察、训诂式的研究与“追新求异”的心态在解读上造成了误读;而《道德经》文本用语之“奇”,及由之带来的“妙”的接受效果,奠定了《道德经》的文学特质.《道德经评点》在《道德经》注解体式与文学特质发现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书中展现了作者刘勰在宗经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观念与主张。《通变》篇以"有方之体"与"无方之数"为探讨中心,展开对于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刘勰肯定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同时又对所处时代翻浅讹新的不良文风表示不满。为了矫正文坛风气,刘勰主张在创作中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有内容、有力量的创作风格对抗柔靡无物的创作倾向,使文学能够不断地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的《诗术》(又译“诗学”)在古代晚期失传,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学界重新发现《诗术》,自此一直视之为文艺理论或美学经典.晚近戴维斯提出,《诗术》是以“作诗”方式书写的哲学之书,直接挑战把《诗术》视为文艺理论的主流观点.通过探究《诗术》与《尼各马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关系,本文表明,《诗术》传授的与其说是哲学的面相,不如说传授的是哲学的城邦治“术”.  相似文献   

4.
《庄子》既是著名的哲学之著,也是杰出的文学之作,无论在哲学领域还是文学领域无疑都是奇特而耀眼的巨星之一.关于《庄子》的文体形态,世人多视之为散文,也有前人认为庄文“狂谬而无体”,细细揣摩后者让人想起苏轼的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所谓“无体”反倒可以说它浑涵众体,即“后世之文,其体皆备”.本文就是主要阐述《庄子》的这种特殊文体形态,既是奇异的散文,绝妙的诗,又是奇趣的小说等纯文学的先导.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文学作为人之意识形态两类重要形式,其关系由来已久。在西方,宗教文学泛指:“具有重要宗教内容的文学”。宗教文学可分为五类:“其一,弘扬宗教信仰的基本读物;其二,陈述个人宗教意识的文学;其三,关于宗教主题的大众文学:其四,触及宗教问题而富于哲学和准哲理性的作品:其五,基本上是非宗教的想象作品,但是含有很多宗教的内容。”文学所展现的是非  相似文献   

6.
宋明理学与经典关联紧密,经典义理与理学家的阐发处于相互“交织”的状态。交织意味着被解释的经典本身的思路与作为解释者的哲学家的洞见都是哲学的主体。先秦经典之间存在分歧,但理学家试图将群经统为一贯,使得儒家哲学内部存在分裂与统一的对拉力量,因此需要以一种理路为“解释主轴”来统合其他经典。朱子与象山分别以易学与《中庸》《孟子》为主轴,“无极太极之辩”正是二者交锋的集中体现。朱子坚持易学本体论结构,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将“无极而太极”解释为天理,这种结构源于《易传》的道器之分;而象山则从《中庸》《孟子》心性论的贯通性出发,认为极就是中,无极就是无中,因此“无极而太极”必非周子本义。朱陆之辩也与四书升格运动的高峰相耦合。儒家哲学的内在张力也是发展的动力之源。经典与哲学的互动为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邹然《周易》卦辞和爻辞是对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所蕴涵意义的确切界定,即对这些卦体爻符所代表的物象内容、人事现象及其占筮效用所作的文字表述,所谓“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见乎辞”(《周易·系辞》)...  相似文献   

8.
《管子》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道”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适度”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管子》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道德观、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1.《文子》残简四次称引“传曰”,即指早于竹简的传本《文子》。传本《文子》与今本《文子》非问答体部分有着一致性。2.《越绝书》、《淮南子》所称引的“传”正是指传本《文子》。3.九篇本《文子》即由“传”本《文子》和竹简问答体《文子》汇编而来,今本《文子》乃是承袭九篇本而来。4.今本《文子》与《淮南子》互见部分有共同来源,即传本《文子》。  相似文献   

10.
孔子从周,以传承文王之“文”为使命。“文”既指外在的礼乐制度、道德典范,亦指内在的於穆缄渊,两者通过“体用一源”得以统合。卫武公传承文王之学,《诗经·卫风·淇澳》呈现了其修身的特质及君子之美,借此可以蠡测文王之“文”及证成。《淇澳》以绿竹猗猗、青青、如箦象征修身的三个阶段,在成就有德君子时,亦伴有三个阶段的美;内外兼修,身体既是审美的客体,亦是审美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实现主客统一。《论语》引《淇澳》首章,展现出修身的内发与外令、方向性与无限性、道德优先与审美“退场”。《大学》引《淇澳》首章,侧重修身的起点,呈现修身的内、外两个向度,在方向性与无限性基础上,以三个“不忘”来表现阶段性目标实现。《淇澳》展现的修身特质有:承认起点的个体差异性,由此决定功夫的进路以及终点的集成。修身包括个体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凡而圣”与“即圣而凡”,从而分别成就“小身子”与“大身子”;改变内在品质,以接近文王之德之纯。《淇澳》修身体现出个性之美与集成之美、仁之美与敬畏之美的统合,具有道德与审美的双重面向,后世儒学在继承时,有道德抑制代替审美的倾向。回望周代修身文化,有助于理解德美合一,对于激活儒学的艺术精神主...  相似文献   

11.
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王宏伟先生的油画作品《花好月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和谐温馨的名字脱颖而出,从而获得提名奖。其画面考究的构图、含蓄的用色、独特的风格和新颖的立意充分表现出中国油画所特有的“东方美”,是中西审美契合的精品,为此次画展增添一笔别样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墨子》引《尚书》文计40则,通过其与今文《尚书》、孔壁古文《尚书》、汉代新出“百两《尚书》”、东晋梅赜古文《尚书》等《尚书》传本的比较可见,墨家所传《尚书》有独自的选本系统,而且这一选本系统与儒家选本系统同样具有篇数按年代递加的合理性,即与战国所传《尚书》篇数的现实比例相合。由《墨子》引《尚书》我们还可看到:流传至今的伏生今文《尚书》确为战国古本;孔壁古文《尚书》仅是战国所传多种《尚书》选本中一种流传很不广的思孟学派的选本;梅赜古文《尚书》不但与《墨子》之《尚书》引文不同,而且与16种先秦文籍中163次《尚书》引文也不同,所以“梅赜抄袭前世古籍中《尚书》引文而伪造古文《尚书》”的传统观点应重新研究;或许梅赜古文《尚书》是一个民间所传古文《尚书》的真实传本。  相似文献   

13.
《周易》符号是具有情感性特质的哲学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系统阐述了符号的情感性问题,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概括《周易》符号的情感性特质具有启发和参照意义。《周易》符号作为一种表象性符号,实现了物象与情意的统一,协调了象、物、意的三元关系。《周易》符号具有情感—生命—符号的有机结构,蕴含着由自然情感升华而来的,融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于一体的“人类情感”。《周易》符号的艺术性与情感性相关,其启迪了中国古代的情哲学传统和抒情的艺术传统,影响了中国艺术精神“象外”和重“意”的追求。相较朗格的情感符号,《周易》符号的象、物、意三元结构克服了索绪尔符号构造的局限,从宇宙哲学的高度观照生命和情感,涵盖了“天地万物之情”,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朱熹首倡并躬行的“以《诗》言《诗》”说是对《诗序》“以史证《诗》”以及后儒“以《序》解《诗》” 的否定与批判,同时又体现了对《诗经》文学本质与诗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贯彻“以《诗》言《诗》”的原则,实现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变革,是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赋予宋代学者的重大使命;而文学名家与经学大师的一身兼任,历代文学与历代经学的双轨集成,是朱熹实现《诗经》学变革的主体条件与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易传》的哲学体系与《乐记》的文艺理论体系之 间的关系。一是《乐记》对《易传》“天人合一”哲学体系的把握;二是《乐记》对《易传》 对立统一辩证观及其思维方式的承袭;三是《易传》的哲学和谐观与《乐记》的艺术和谐 观。总之,《易传》以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思维方式观照和影响了《乐记》的文艺理论 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乾》卦爻辞的思想与周文王克商的整体战略有许多契合之处,如:“潜龙勿用”,与文王根据实力采取战略守势;“见龙在田”,与文王对西土方国的团结怀柔;“夕惕若厉”,与文王小心翼翼地臣事段商王朝;“或跃在渊”,与文王对大邑商发动战略进攻;“飞龙在天”,与文王谋划灭商的战略决战;“亢龙有悔”,与文王认识到攻取之道不可久用;“群龙无首”,与文王设计从武功向文治的战略转移等,皆有相通相合的地方.《乾》卦爻辞与文王克商方略之间的诸多契合表明,殷周之际王朝更迭的沧桑巨变,深刻地影响了《乾》卦爻辞的撰作.其中,文王克商的方略及其过程,应是《乾》卦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朱子文献的史料批判,特别是对于《朱子语类》的批判研究,考察了朱子哲学中“仁义体用动静”关系的变化过程.在乾道七年与吕祖谦、张栻等的辩论中建立了“仁用义体”的新模型,以区别于传统的“仁体义用”.庆元二年在与董铢的讨论中为了协调扬雄和周敦颐的矛盾提出了“仁体刚而用柔”的命题.通过史料批判解决了《朱子语类》中关于这一...  相似文献   

18.
《圣经》的上帝观与《论语》的天神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中的上帝观与《论语》中的天神观 ,在形上、形下的概念范畴中 ,异中有同 ,即二者同为至上神 ,高于人类之上 ,令人敬畏 ,同样具有明辨力和赏罚力。同时 ,上帝与天又都显现于人事尘世之中 ,通过世人的生活展示了自身的存在 ,最终都具有了道德意义 :爱、善、义、信、美、真等 ,从而将其体现的形上之义和形下之义合而为一 :“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这两种不同的观念 ,寄托了《圣经》与《论语》各自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以及各自理想与希冀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9.
梁小岚 《哲学分析》2024,(1):48-58+196
“面相观看”问题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同样包含着一种“面相观看”的维度,即对于模棱两可式的图画——奈克方块的研究。为此,维特根斯坦给出了看到“两个不同事实”的解答。以“投影规则”的角度重新解读奈克方块问题,去展示《逻辑哲学论》中的投影规则如何在中期哲学的探索中转变为更为普遍的投影概念。此概念在维特根斯坦中后期哲学中对“面相观看”的讨论举足轻重。因此,对作为一座桥梁的“投影规则”如何连接起《逻辑哲学论》中的奈克方块问题与“面相观看”问题的分析,可以看作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存在连续性的内在例证。  相似文献   

20.
汉武帝在位时的有关经济政策,曾经引起激烈的争议。反对派指责这些经济政策是导致民间疾苦的主要原因,呼吁废止;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曾作为汉武帝经济改革实际支持者的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与郡国所推举到中央任职的“贤良”、“文学”就有关的政治方向进行辩论,这次会议历史上称作“盐铁会议”。汉宣帝时一个叫桓宽的官员根据盐铁会议的“议文”,整理成一部专书,这就是著名的《盐铁论》。《盐铁论》虽然是一部经济政治方面的著作,但也以许多中医治疗学的内容来借喻。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的医疗情况以及知识分子对医学的认识。现就《盐铁论》中提到的医学内容与《内经》相对照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