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堂座椅看似平凡普通,实则很好地诠释了英国教会在近代早期历史上的演变。宗教改革时期,封闭式教堂座椅因为适应新教的需要而普及;从宗教改革到19世纪初,私有财产权利和个体自由意识的发展,教堂向个人分配专属座椅成为普遍现象,同时,教会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这种趋势。总之,有关教堂座椅的历史与英国近代早期教会史上的各个重大主题有着密切联系,研究这一问题能把宏大叙事和微观史相结合,为理解英国教会在近代早期的变迁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李霄翔  舒小昀 《学海》2005,(1):85-89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 ,政府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 ,学校分布不均匀 ,教学质量毫无保证 ,教学内容陈旧 ,教育与经济发展脱节。工业革命结束时 ,英国政府才真正采取措施 ,进行适度干预 ,而此时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对教育进行了全面干预。教育发展的滞后是导致英国后来衰落的诱因。  相似文献   

3.
苏联为了贯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其主要政策措施为:一方面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处理好国家与教会、国民教育同宗教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对宗教有神论的无神论宣传教育。这些政策为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提供了教益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16世纪末,英国宗教改革的内部矛盾持续发酵,国教与清教展开论战。清教徒只承认《圣经》的权威性,质疑一切世俗权力,要求改革教会和议会。国教徒胡克主张知识的双重来源,即神启和理性,并以此作为哲学起点,论证教会和世俗政府的权威地位,捍卫英国的社会秩序和历史传统。胡克在《论教会组织的法律》(1)中,以系统的神学理论表达了他的理性思想,奠定了他作为安立甘宗首席神学家以及英国保守主义先驱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张真 《宗教学研究》2016,(1):219-224
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苏慧廉终生从事传教、教育事业,他有在中国办大学的理想和实践,艺文学堂就是苏氏在温州传教期间创办的.但艺文学堂的办学层次问题长期被人们忽视,普遍认为只有中学层次,其实该校是一所具备从小学到大学兼有女校的完整体系的教育机构.艺文曾经举办过大学课程,颁发过大学文凭,是近代温州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教会大学,这不仅与该校的英文校名相吻合,也可与若干文献记载相印证.  相似文献   

6.
国民教育体系确立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指标,是一个现代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和全国一样,当前江苏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正视和超越江苏国民教育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将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由"比较完善"发展为"更加完善"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江苏教育研究者和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对江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出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晚清三十年间(1860-1895),尽管教案频发,但英国和加拿大基督教会在台湾进行的传教事业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与此同时,基督教会在台湾创办了近代教育,设立各类学校,推广白话字、创办报纸等.教会教育引进西方先进教育观念和方式,客观上对晚清台湾教育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16世纪英国改教时,英国教会对教会音乐也进行改革,在圣诗歌词的选用方面选择加尔文路线,与加尔文改革宗一样继承了早期教会的音乐传统——诗篇;另外,为了能保持圣经原文且符合英文语言特点,在音乐方面创立了"安立甘颂调"(Anglican Chant),以此曲调颂唱散文诗篇。到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兴盛时期,英国教会正统基督教信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被历代教会推崇为"英国赞美诗之父"的以撒·瓦茨(Isaac Watts,1674一1748)于18世纪开始对英国教会传统圣诗进行改革,提倡"唱福音",开创了基督教赞美诗的新时代。他不仅改革英国教会的传统圣诗,而且藉着神赐给他的恩赐创作很多圣诗,并将他那时代的教会,带进一个属灵的复兴。同时,他的改革还激励了后来众多神所使用的仆人,藉着时代的语言和文化,将自身从神那里所得到的启示、灵感、亮光、经历,写成许多宝贵的赞美诗,使后世的众教会获益无穷。本文首先叙述瓦茨改革前英国教会传统圣诗的发展概况,其次阐述十八世纪瓦茨改革英国教会传统圣诗的基本见解以及他的创新理念对后世教会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牧会工作之艰辛,众所周知,最近读到《建立充满活力的教会》,给我很多启发.这本书主要有五个部分,包括教会论、牧会哲学、牧会方法论,最后提到团队事工与领导力. 本书描述的大地教会牧会哲学,与作者河用祚牧师在英国的生活与信仰经历有很深的关系.作者在英国见到充满活力的教会礼拜,以及与约翰·斯托得牧师在一起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与启发,决定了他的牧会方向——追求以话语为中心、以圣灵为中心、以团契为中心、以参与社会为中心、以宣教为中心的灵性,这就是大地教会的使命宣言;其教会的核心价值就是圣经、福音、宣教、怜悯、基督文化.  相似文献   

10.
张远来 《天风》2017,(7):14-16
<正>只有提振神学教育,方能从根本提升中国教会的素质这几年,国内一些神学院出现了招生困难的现象,有些神学院甚至不得不停办某些课程。为何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我们不能忽视的因素。一、教会体制不完善教会体制的不完善直接导致神学生的侍奉保障、传道待遇及侍奉位置三大问题悬而未决。无论是对传道人的教会职分、神学生的侍奉岗位、圣职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华西差会的教会小学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及衰落过程,但这一过程与差会的福传事工发展趋势却并非完全同步,有其自身的特点。差会福传事工的活跃始于义和团失败之后,而教会小学的活跃则始于清末兴新学时期,二者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均发展到高峰,但之后的福传事工规模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而教会小学却急剧衰落。影响差会福传事工发展的主要是各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而影响教会小学发展的则主要是传教士基于教育事工这一传教工具对宣教事业的"边际效应"来进行博弈取舍的主观因素,本文试图对此进行讨论和探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天主教》2008,(6):35-35
安龙县位于贵州的西南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和文化教育相对滞后。为使当地困难家庭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一直是教会的心愿。2002年,贵州教区安龙教会在这里办起了一所“利民小学”。2003年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认可,升级为“利民中学”,是目前中国大陆教会开办的唯一的一所普通中学,校长是李一飞神父。  相似文献   

13.
顾梦飞 《天风》2010,(2):24-26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英国国内奋兴运动的影响下,英国教会逐渐放眼海外世界,近代传教运动风生水起。传教运动的先贤们早就认识到,传教的目的是传教区本土教会的建立,而本土教会的建立即指教会应当自治、自养、自传。  相似文献   

14.
陈鼎亮 《天风》2017,(2):10-11
周联华牧师一生致力于教会牧养、神学教育、圣经翻译、基督教高等教育、社会关怀、跨越省籍追求教会合一服侍这一代华人教会与社会,影响甚巨。有牧者评价周牧师:“一生对社会、对教会贡献极高,却没有自恃其才,更没有居功自傲。一生温良、谦恭,有君子之风。”他一生勤勤恳恳,著作等身,  相似文献   

15.
赵鑫 《天风》2014,(7):44-45
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的梦想与努力就是要更新英国国教会的信仰,在英国国教会中恢复福音派精神.他与他的同工所开创的复兴与改革运动要将新生命注入到日渐冷淡、形式化与理性化的安立甘传统里.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谈的人物:约翰·卫斯理——循道会(卫理公会)的创始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新冠疫情中英国国教(即英格兰教会)的应对举措进行分析。英格兰教会在疫情期间出现了新发展甚至是新变革,同时也遭受了冲击和影响。在"国家-宗教"关系方面,英格兰教会及其他宗教团体与国家机构的互动折射出了英国宗教"硬治理"和"软治理"的深层特征与传统,同时也突出了英格兰教会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7.
英国是现代临终关怀的发源地,经过多年努力,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并广为借鉴和效仿的辞世教育方法.圣克里斯多夫宁养院主要通过“学校计划”对中、小学、医学院校学生进行教育培训,通过音乐会、图书馆和书店、临终事务联盟、预先照顾计划等多种形式进行公众教育,带动了整个英国的辞世教育.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辞世教育是以当地的临终关怀专业机构作为教学的资源,教学方法多样,且切合临床实际,是医学生辞世教育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张君华 《天风》2003,(7):15-15
教会自5月1日暂停聚会以来,我作为教牧人员到教堂,既是值班.也是劝慰信徒,通过电话或面谈来安慰并劝导一些因暂停聚会而焦虑的弟兄姊妹。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政府积极的防控和人们暂停旅游、集会等大型活动的必要。基督徒不能袖手旁观、不能置身度外,而要与人们联合在一起,团结奋战,这才是真正的爱心、真正的见证。 有人说,因为“非典”教会暂停一切聚会,坐在家里久了真是忧闷,  相似文献   

19.
晓望  宏志  晓顾 《天风》2004,(12):16-17
应中国基督教两会的邀请,英国不列颠及爱尔兰基督教联合会代表团一行14人,作为对中国基督教代表团2003年4月的回访,于2004年11月2日正式访问全国两会。双方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介绍了两国教会的主要事工,分享了上帝在中英两国教会的祝福。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本次代表团负责人之一、英国教会联合会(CTBI)总干事大卫古德伯恩先生。  相似文献   

20.
近代西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思想是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发展而产生的。在近代西方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宗教垄断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必要性。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阐述政教关系、强调宗教的私人性质,促进政教分离等两个方面进行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理论构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分别从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剥夺教会财产以及世俗化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角度探索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