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太一生水》札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在对简文笺注的基础上所作研究札记,讨论了三个问题:1.指出先秦只作 “大”不作“大”。大、一析言之皆为道体之名,“大一”作为同义复词,郎道之名号。“大一”又与“小一” 相对成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应是老子关尹“太一”学说的重要内容。 2.《太一生水》有天地生神明,神明生阴阳的叙述,今存《■冠子》其《泰鸿》等篇所论“神明”,颇与简文 合拍。“神明”作为源于道、生于天地的精气,在万物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通合万类的作用。严遵《老子 指归》对“神明”说有重要发展。3.《太一生水》并不具备水是天地万物本原的观念。简文之“水”乃大 虚之水,天地之包幕,太一之津液,为由无而有的过渡准备了环境和条件,战国以来形成了浑天说,与 道家思想关系密切。以浑天说观之,太一所生之水,当为天表之水。太一隐于其中,以时环周而行, 故能生天成地,变化阴阳万物,终而复始。  相似文献   

2.
谭宝刚 《管子学刊》2007,(3):117-122
楚简《太一生水》"托其名"之"名"是天地初开时的"混沌"名。"混沌"就是"清浊"或"清混"(也作"清浑"),即《太一生水》中之"青昏"。因此,""应厘定为"青昏"而非"请问"。"托其名"就是依照贵道——原道——循道——用道的逻辑理路循序演进,对宇宙生成过程进行逆向追述,上溯至天地的源头,因"青昏"之名,循"道"之字,以行"浑沌氏之术"。这是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太一生水》存在一个以物之名字为中心的概念词语序列,"名""字"二字对文本解读至为关键。"名"与"字"依据有无的不同情形分为若干逻辑层次与意义层级,名字序列构建文本结构,名字的无有与物之生成以及生成之弱强、尊卑等相对应并依次展开。太一非名,实属强名;道亦非字,应为强字。名字从无到有,万物由生到成,名字的界限即生成的界限。只有从名字的有无出发,对名字定义以及名字关系进行分析,才能理解《太一生水》中万物生成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4.
张璟 《管子学刊》2020,(4):18-24
《太一生水》一般被分为两个义理层次来研究,第1简到第8简论述生成论,第9简到第14简论述天道贵弱。通过揭示其共同的问题指向和思想旨趣可以进一步梳理两部分之间的思想连续性,也即“天道”的问题意识。以天道推人事的基本思路整合同一主题的相近论述,局部调整第二部分的编联,能使思想脉络更清晰。整体而言,“天道”在《太一生水》中体现为天文的运行规律和空间的平衡状态。生成系列虽以生与成的话语表达,强调的却是天文规律。神明、阴阳、四时、冫仓热、湿燥以及上下等相对二者的论述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此类相对或对立并不是辩证法的抽象关系,而是具体表现为天文的交互性和周期性变化以及地理的空间相对位置。同时,天文规律的一盈一缺与地理空间的上下倾缺已经暗示了天道的内在规定是“信”“正”。由此,兼含物理规律与必然法则是“天道”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层次所在。  相似文献   

5.
《太一生水》“神明”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郭店竹简面世以来,《太一生水》引起举世瞩目,对其“神明”的诠释见仁见智。本文在全面总结了对《太一生水》之“神明”的各种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太一生水》的宇宙论系统,提出了对“神明”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6.
《大一生水》篇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参证《淮南子》《春秋繁露》《(曷鸟)冠子》等书中的内容.说明了郭店竹简《大一生水》篇中简文由“大一生水”至“大一藏于水、行于时”,是叙述的“岁之主”的元阳之气在一岁中成终成始的运行过程。篇中“大一”即“太一”“太极”,而“天地”、“神明”、“阴阳”、“四时”等相辅相成的说法,正是卦气说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的哲学构架是始于性情论,而又终于性情论的。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人的性情是天玄地黄、阴阳大化、风雨薄施的摩荡结果。先秦儒家吸收了《太一生水》的自然哲学思想。这不仅体现在儒家哲学的表述方式上,更为重要的是对儒家性情论,乃至整个儒家哲学的整体架构的建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的一座战国墓葬出土的楚文字竹简中 ,有一组竹简 ,共十四枚 ,开头是“太一生水”四个字 ,整理者便把这一组竹简题为《太一生水》。竹简中还有一些属于道家的著作 ,即题为《老子》的三篇文字。由此可见 ,道家著作是郭店楚简的重要内容。由于《太一生水》是不见于世传的珍贵文献 ,研究该文献必然有助于推进我们对道家文化和道教的认识。这里仍然按照十四枚竹简原来的顺序排列 ,仅就个别文字略作整合 ,以之作为本研究的基础文本 :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 ,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 ,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地 ,是以成…  相似文献   

9.
郭店楚简中有属于道家思想的竹简"太一生水".其生成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顺向生成,一是逆向生成.前者易于认识,后者在比较宗教学的视野可以见得更清楚.通过对逆向生成的比较考察,可以看出道家的认识方式并不完全是逻辑的、单一的、线性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感悟的、多维的、立体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简帛《老子》的文本存在状况作了简明的介绍,认为郭简《太一生水》无论从文本脉络,还是从思想的同一性来看,都不属于郭简《老子》的一部分,而《老子》在战国中期以前的文本分量,当远较郭简三组的总和为多,同时也认为《史记·老子传》有关老子其人其书的看法,应当还是较为可信的。此外,本文对《太一生水》的大量相关问题,作了结论性的观点陈述,集中表明了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6,(5):100-104
中世纪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在其两部主要的哲学-神学著作《迷途指津》和《律法再述》中,就宇宙生成论和先知论问题作出了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表述。就前者论,《律法再述》持宇宙永恒观,而《迷途指津》则系统批判宇宙永恒论而支持从虚无创世说;就后者看,《律法再述》暗示先知是人类理智与道德德性完善的自然结果,《迷途指津》则着重指出神握有阻止具备资质之人成为先知的否决权。实际上,两书的宇宙生成论-先知论表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分别代表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一神论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理论立场。迈蒙尼德为何在两部著作中持不同观点,他究竟倾向于何种立场,则成为中世纪哲学研究界长期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郭象《庄子注》认为,万物在"玄冥"之中独化而来,万物既不是由它之前的无产生出来,也不是由另一个有产生出来,万物的产生不依赖于任何它者,它是自身在产生的那一刹那,自身与自身冥合的结果.这一思想对理解宇宙生成论以及宇宙有限与无限的统一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管子》中《水地》、《度地》、《地员》诸篇论水的见解继承了《周易》原理,发挥了稷下学派阴阳家之言,并应用在相桓公、霸诸侯的大业中。《管子》一书无论对于水性和水色、水味、水重的论述,以及根据水性开发水利和防治水害,其论点对后世均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管子》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礼记》、《大戴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中关于论述自然水的认识加以探讨,从中可以窥见《管子》论水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易传>所辟创的天人之学,确立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对后世易学及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易传>天人合一哲学体系的得以确立,首先依赖于其宇宙生成论的建构.<易传>的宇宙生成论,既是其天人合一哲学体系得以创立的基本理论前提,也是其天人合一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本体论形上学的基本出发点与立足点.因此,探讨<易传>的宇宙生成论,对于加深认识其完整的哲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易传>的宇宙生成理论,概括起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宇宙本根于"太极",二是太极衍化为天地,三是天地气化生万物.  相似文献   

15.
试谈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基竹简的发现与公布,是学术界的一大幸事。这批竹简对于重新认识先秦学术思想的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为解决一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长期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提供了非常可贵的新线索。关于这批珍贵文献的性质,除下文将具体探讨的《太一生水》外,笔者的基本看法是:竹简《老子》不但优于今本,而且是一个原始的、完整的传本,它出自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的老耿,而今本《老子测出自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的太史檐;后者将前者重编、改造后全部纳入①。历史上有小简写杂记之说,而《语丛》四种皆为短简,且言简意赅,其性质当…  相似文献   

16.
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崇拜与太一生水入手,探讨了水生万物与肾藏精、主生殖的关系,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与《内经》八风九针的关系,盖天说与《内经》之海的关系,水为道与精气学说理论的关系,阐述了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重大影响,以及对中医继承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恒先》中的"或"不应释读为"域",而应如字释读为"或"。把"或"读为"域"并释为"空间",不符合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观念。先秦两汉的时空理论都是宇宙对举、时空统一的,并不存在把两者分开单独进行哲学思考的情况,亦不存在单独从时间或空间某一个方面讨论宇宙生成论的情况。"或"是"有"和"无"、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并在《恒先》的宇宙生成论中作为"恒"的代名词出现,表示宇宙的初始状态和宇宙万物生成的起点。"或"的进一步分化就是"气"的出现,由此,万物的生成逐步展开。  相似文献   

18.
出土文献《恒先》中的"恒"不能再从时间上的"恒常""恒久"等意义上去理解了,它更不能读为"极"。主要立足于《恒先》文本自身中"恒"的用法和意义,同时根据早期道家宇宙生成论模式的比较和"恒"的位置,根据"恒"字和它在先秦儒家等哲学中的演变,《恒先》中的"恒"同早期道家的"道""一"和"太一"一样,已经成了一个指称恒常物、恒久实体的名词,成了指称宇宙和万物终极根源的概念和符号。  相似文献   

19.
《恒先》中有一段很奇特的话,那就是,"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这段话必须放在道家"自生"思想史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恒先》上半部分的宇宙生成论是为下半部分人间政治哲学服务的,论述宇宙生成论中的"气是自生",目的在于为统治者的"无为"、为百姓的"自为"提供合理性依据。在道家哲学中,"自生"是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传世文献中相关资料虽然很多,但过去没有好好整理,通过《恒先》,我们了解到,"自生"思想有源远流长的历史,这个观念和《老子》、《庄子》的"自然"思想有密切关系,后来被严遵、王充、郑玄、《列子》等接续和发挥,一直影响到郭象,从以"道"为前提的"自生"理论变成了不以"道"为前提的"自生"理论。《恒先》为"自生"思想史研究,为道家多元宇宙生成论研究,提供了极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恒先"并非一个独立的哲学概念,在"恒先无有"这一命题中,"恒"才是表示永恒、恒常、惟一、绝对等终极意义的最高哲学概念,相当于《老子》中的"道"、《周易》中的"太极"、《太一生水》中的"太一"。而"先"只是一个表示"之先"、"之前"的词汇,"恒先"就是"恒"之"先"。"恒先无有"命题的思想内涵是:"恒"是最高的、最初的存在,在"恒"之"先"什么都没有,"无有"就是"恒"的本质特性、本质规定。"恒先无有"就是通过对"有"的否定来突出"恒"的本质特性是"无",以此来确立"恒"作为哲学最高概念的性质和地位。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通常都是用这种"寻找最先"的方式来解释万物生成的终极根源的,这个终极根源被确认的标志就是在它之"先"是"无"或"无有"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宇宙生成论确认了在其提出的核心范畴之"先"是"无"或"无有"的状态,就意味着确立了该范畴作为终极性的最高存在的地位,就成功地完成了对它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