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辉煌久远的艺术传统使得意大利成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地和世界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歌剧中心.意大利近代民歌同它的歌剧一样,在世界乐坛上享有盛誉.意大利民间音乐作品多采用自然大、小调,还有在乐节或乐句的结尾处,通常出现前短后长的节奏型.  相似文献   

2.
董莹 《美与时代》2007,(1):105-107
里查德·瓦格纳是19世纪中后期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集浪漫歌剧之大成,并将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顶峰.他的歌剧改革,不仅深刻影响当时及以后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如意大利、法国)歌剧艺术的进程,而且也是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世界歌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3.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卢卡市的一个音乐世家,6岁丧父,跟随卡尔洛·安杰罗尼学习演奏管风琴和钢琴,10岁进唱诗班,14岁在市内各教堂中任管风琴手,这一时期他对歌剧的接触较少.直到18岁时观赏了威尔第歌剧名作<阿伊达>,他立下从事歌剧创作的宏愿,1880-1883年在米兰音乐学院进修,他的毕业作品<交响随想曲>,风格统一,乐思清晰有力,和声独特,配器色彩丰富,已预示后来常见于他歌剧中的旋律和管弦乐风格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歌剧中,戏剧因素与音乐因素这两者必不可少。歌剧在17世纪的繁荣受益于意大利声乐艺术的迅猛发展。到了后期,由于美声唱法在歌剧中带有强烈的炫技成分,使得歌剧的审美趣味更偏向于歌唱技术的体现。反之,戏剧的重要性逐步退居后位,淡出了创作者、表演者与参与者(观众)的"视线"。歌剧中戏剧与音乐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由一方的压制性到"此消彼长",再到后来的协调合作,其中涉及格鲁克歌剧改革以及创作大师瓦格纳对改革歌剧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声乐是音乐艺术中唯一具有语言的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产生美妙动听的歌声是每个学习声乐者梦寐以求的.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在谈到演唱歌剧需要什么条件时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也是声音".由此可见,美的声音是声乐演唱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歌唱者展示技艺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在中国文化部于武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上,武汉音乐学院成功地演出了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这是该剧第六次由我国音乐家搬上舞台。中央音乐学院也在2005年演出了该剧,并且完整地演出威尔第的意大利文版,成为当时我国音乐界的一件盛事。九年后,几位主要海归角色都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在任声乐教师,当年初次参演歌剧的学生,而今已成为国内主要剧院的支柱演员;当年学校排练歌剧的先河首举,已成为今天各专业院校的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7.
歌剧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很强的艺术,有着极大极强的艺术魅力.它综合的体现了文学中的敞文、诗歌,戏剧中的情节、冲突,音乐中的旋律、声响,美术中的意境、氛围等,这种集中性的表现形式使歌剧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品种.歌剧在中国的探索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它在中国生根、成长、发展,在最初时期就奠定了中国歌剧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一个榜样.  相似文献   

8.
吴文瀚 《美与时代》2005,(10):66-67
莫扎特是世界音乐史上罕见的天才.在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中,歌剧创作是一个特殊的部分.对于莫扎特歌剧创作的评价,除去以往西方音乐史中所描述和记录的以外,还应从其对歌剧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不同于前人的美学观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再认识,并将其归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歌剧<图兰朵>是歌剧大师普契尼以中国北京为背景创作的一部歌剧,剧中大量的中国元素的使用不仅使这部作品带有浓郁的中国气质,更标志着西方人对中国音乐已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也为立足本国音乐文化,以异国音乐文化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网络科技的日益普及,观众的审美判断与艺术消费习惯均发生了改变。时下的观众已经不再受观影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直播歌剧因其具有时效性、全球性与交互性等功能特性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歌剧观影方式,吸引了诸多歌剧迷的追捧,为全球歌剧事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在全球第一次推出高清直播歌剧系列,无论从剧目制作还是产业运营方面,都具有教科书式的模范地位,引领着全球高清直播歌剧由无到有的发展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社会学系的托里奥·莫尔塔拉和詹何罗·法布里斯教授,于1986年出版了《八个意大利》一书,将意大利的各种社会群体归纳为八种亚文化群,并分别描述了各类群体的思想脉络、生活习惯、消费偏好、政治倾向和文化心态。“古老板”派.这类人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多数已被排挤出劳动力市场,大多集居在意大利的南方。1983年占全意人口的14.8%,1985年已降到11%随着“农民的宗教的意大利”的消失,古老板们也正在逐步走向消失。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怯懦的和非开  相似文献   

12.
施瓦茨科普夫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是最优秀的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抒情女高音和德奥艺术歌曲演唱者之一.她坚持传统、忠实于作曲家,在演唱实践中将歌剧和艺术歌曲的演唱思维互相融合,并以高超的演唱技巧追求准确完美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3.
郝思震 《美与时代》2003,(10):23-24
肖邦是一名小型曲式大师,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在肖邦的创作生涯中,并没有创作出足以显示其天才的大型歌剧或交响曲.  相似文献   

14.
杨媚 《美与时代》2007,(1):98-100
同属于音乐戏剧范畴的现代音乐剧和歌剧都是一种综合程度较高的舞台戏剧群式,它们之间虽彼此独立,但却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内在联系.原创音乐剧的舞台实践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追溯早期音乐剧的产生及对二者艺术特征的比较,阐述了音乐剧与歌剧的相异与相同,并希望对原创音乐剧的创作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在佛艺奇葩栏目里,这样的题目很可能令人感到不伦不类,但我确实是深有所感而发的。我在文艺界生活过数十年。由于工作对歌剧情有独钟,曾花过功夫去琢磨。可惜,年华逝去,除了脑中增添了一堆专业概念外,对歌剧本身却是越来越胡涂。既有专业知识,当然不愿承认不懂。可是只会用文字说明自己的知识,不论用的是哪国文字,也不是歌剧。说好听一点叫歌剧理论,直率点说就是鹦鹉学舌。歌剧本是舞台上的综合艺术,懂不懂还得台上见。离开文艺界近二十年,与各种文艺形式有了距离。对于歌剧西洋、民间、普及、提高之争,有如隔岸观火。置身事外…  相似文献   

16.
正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肃认真,注重独创性,所以对那些模仿和抄袭的行为深恶痛绝。有一次,有一个名叫亚德的作曲家特意请罗西尼去听他演奏自己的新作,罗西尼抹不开面子,就答应前往。演奏会上,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很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而脸上出现不快的神色。演奏按其章节继续下去,罗西尼却边听边不时  相似文献   

17.
浅谈莫扎特歌剧的平衡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燕 《美与时代》2003,(11):61-62
歌剧是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之一,其歌剧中贯穿着一种“平衡”特质。具体表现为:音乐与戏剧的平衡、生活和艺术的平衡、正歌剧因素和喜歌剧因素的平衡、古典主义特征和浪漫主义特征的平衡等等。  相似文献   

18.
当人们提起意大利时,很容易联想到曾经创造出辉煌文明的罗马帝国,以及意大利的现代足球、美食、服装、赛车等等……。对于我来说,更容易想到的是意大利的各种画派、各个时期的艺术大师。众所周知,意大利开创的“文艺复兴”不仅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提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也使意大利成为当时西方艺术的中心,这是人类艺术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一页。如今的意大利不但是现代艺术设计最具活力的地方,而且占领了西方艺术设计界的领导地位。同时在世界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和“形而上画派”也是世界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采琳娜是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女主角之一,在歌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莫扎特用独特的音乐语言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鲜活动人的采琳娜的歌剧形象。他用咏叹调和二重唱,结合节奏、音调、音色、音量、语言等的变化,把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她作为一位普通的农村姑娘活泼可爱的一面,单纯肤浅一面,敢于承认错误,感情真挚诚恳的一面,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实现了音乐与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活动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陆志成 《美与时代》2005,(12):67-69
歌剧<沃采克>是维也纳19世纪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的音乐作品.贝尔格在创作中采用了大量的创新手法,使该剧成为一部充满悲剧力量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