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象学是本世纪对西方心理学发展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在创立之初,胡塞尔曾从哲学心理学角度批判过冯特的经验心理学。这一批判为格式塔心理学及后来的知觉研究澄清了方法论基础;四十年代,现象学开始流传于美国,五十年代末构成了人本心理学的方法论。六十年代后、现象学的心理学有了极大发展。一九六三年,在美国的Rtce大学以“行为主义和现象学:现代心理学两大对比基础”为题召开研讨会;一九七○  相似文献   

2.
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之一,自创立以来却一直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学科架构。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文章回顾了人格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探讨了学科发展的趋势,呈现了当下几种主要的学科架构。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对其中有代表性的Clonlinger人格“描述—动力—发展”的“3D”模型进行了修正:(1)增加了人格理论;(2)把第一个“D”由“人格描述”改为“人格表现”;(3)对原有“3D”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得出了对人格心理学学科架构的“3D”修正模型:即理论加“3D”  相似文献   

3.
“生命全程”(Life span)作为一个术语最初出现于本世纪四十年代,然而只是在最近十几年中,它才逐步确立为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观点,一种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促进整个心理科学发展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生命全程心理学”似乎已取代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而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也都正以“生命全程研究”所显示的意义在调整自己的研究结构和研究方面.作为心理学史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者,我们一直关注着生命全程研究的进展,在这里拟从方法论意义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对“生命全程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外在激励一直居主导地位。“人”一直是处于被激励的状态。本文提出了自我激励的概念,并从自我激励的产生、内涵、运作、原则和手段等几个方面逐一展开论述探讨。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心理学中依然是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传统地,行为主义的拥护者一贯忽视有机体本身而致力于确立刺激和随后观察到的反应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多数行为主义者来说,有机体是一个不可测知的“黑箱”。心理学研究的这种状况在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教育研究和发展的努力几乎都完全指向于教的改善,相对地忽视教育的学的方面。致力于发展教学机器和程序化的教材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子。大量的教育研究集中在讲座、讨论、电影、计算机等多种呈现方式的效果,学生的活动水平,呈现材料的速度,教学的顺序等问题上。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应激”(stress)这个词主要是作为一个生理学概念,为生物医学界所熟知。本世纪五十年代,塞里(H·Selye)的应激学说曾经对生物医学产生过巨大影响,成为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心理学关于人和功物的应激的正规研究,大约开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近二十年来  相似文献   

7.
张世英 《心理学报》1985,18(1):25-32
本文共分三部分。一、从苏联十月革命后新的社会制度对心理学提出创立新体系的客观要求、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影响和列昂节夫本人的早期研究,初步分析了列昂节夫活动理论的历史形成;二、从活动是心理学研究对象、活动的定义、活动的基本特征与分类以及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活动的结构、分散与合并等方面,概括地阐述了活动理论的基本思想;三、“一分为二”地评价了活动理论,指出这一理论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错误,但在建立马克思土义心理学方面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个体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受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文化的长期沉淀演化出现代文化、思想和行为模式。因此,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必须注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心理学家冯特在创立科学心理学的同时,也开拓了心理学的文化科学的传统。这在本世纪70...  相似文献   

9.
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产生会带来科学的革命。创立完善的心理学定量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此为指导思想,作者第一次对统计学运用于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作了理论探讨,指出不加分析地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问题会产生根本性的错误,并得出了两点具体的结论。指出了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定量研究方法。其次,本文对心理学建立数学模型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心理学建立确定性数学模型是不恰当的,应侧重建立随机或模糊的数学模型。最后,作者分析了数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心理学运用数学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范兆兰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5,28(2):485-487
劳丹的研究传统理论是在克服库恩“范式论”和拉卡托斯“研究纲领理论”不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为严密、更符合科学历史事实的理论体系,本文简要介绍了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学研究从中得到的几点启示:心理学研究应从“以方法为中心”转向“以问题为中心”,采用概念分析等多元研究方法,以一种宽容、开放的态度来评价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相似文献   

11.
认知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运动和新方向。有人曾经把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誉为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其作用类似于20年代出现的行为主义。这种看法虽然遭到不少人反对,但自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起了重大的变化,这却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组织心理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本文在大量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从六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近十年来组织管理心理学的新进展 :激励问题研究、团队研究研究、领导行为研究、管理决策研究、组织文化研究、管理的跨文化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1从个体理论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 2在理论发展上 ,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3在学科体系方面 ,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4在研究领域方面 ,组织心理学也突破了传统的框架。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以及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已成为组织心理学中的热门领域 ,共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大力促进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浩生 《心理学探新》2003,23(2):3-4,11
虽然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心理学一直缺乏带有“范式”特点的心理学理论。这导致了心理学的破碎和分裂。探讨心理学的“元”理论,大力促进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是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心理学思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内容非常广阔、丰富。在这方面,苏联做过不少工作。本文是一篇短文,仅只涉及在作者本人看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某些苏联心理学理论著作中有关心理学全局的几个问题。辩证唯物的决定论七十年代,苏联陆续出版“心理学基础”丛书。丛书第二卷“苏联心理科学的发展和现状”(1975,A.A斯米尔诺夫编)是一部最新、最有代表性的苏联心理学发展史  相似文献   

15.
这是从教学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问题。我国许多心理学教科书都有关于想象是在劳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和想象也受实践的检验的论述。例如:曹日昌同志主编,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心理学》上册写道:“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人所特有的一种活动”(该书307页)。又说:“此外,想象还接受实践的考验”(该书308页)。此外,伍棠棣等主编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公共必修心理学教研室主编的心理学教科书都有基本相同的观点,全国五十  相似文献   

16.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1,24(3):334-338
“儿童心理理论”(children’s theory of mind)的发展研究是西方80年代以来发展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迄今已取得长足进展并前景看好的热点探索领域。本来,“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常常不过是指称儿童发展着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一种试探法(heuristic)。但后来有许多发展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儿童对心理生活的认识真的是一种“理论”,这就形成了所谓“理论论”(The theory—theory)。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研究说明,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正是在头脑中“内隐”的道德认识的作用下,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并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正象列宁同志所说:“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①本文,想从西方“道德发展阶段论”以及人们对它的评论和研究中,探讨中国儿童道德认识形成的一些规律性趋势,以便为道德教育提供一点心理学依据。“道德发展阶段论”本世纪三十年代就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欧洲腹地日内瓦提出。可惜,反映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在当时并未引起任何反响,直到五十年代后期,人们才回过头来对皮亚杰的早期研究给予极大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目前在西方循着这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为心理学(也为一切科学)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相方法论,而且还直接或间接地论述了许多心理学问题,在他们的著作里渗透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他们关于感觉的论述,就是一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心理、“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在他们看来,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乃是意识形成的“起初”的首要的因素。而这种对外界现实的“感知”,  相似文献   

20.
应激学说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由加拿大生理学家汉斯·塞里提出的一个概括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近些年来,应激(Stress)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例如,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等)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可是,由于各研究者对此概念的理解不同,造成了许多混乱。在不同的场合,Stress有时被用来指“刺激”,有时又被用来指有机体对外界的“反应”,还有兼指刺激和反应,表示刺激与反应间的相互作用。这给读者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加拿大Manitoba大学心理系的Mikhail副教授从心理生理学的(Psychophysiological)角度将塞里学说与心理学的应激理论统一起来,可为我们理解“应激”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