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文精神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塑造。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21世纪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要在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培育、关心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精神层面及尊重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找到当代中国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俗道德的产生是社会生活世俗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它具有现实性、人本性和平凡性等特征.世俗道德不可避免地陷入利益主义、享乐主义和庸俗化等困境.只有"回到人本身",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4.
周思聪是当代中国杰出的具有现实主义人文精神的女性画家,创作了不少女性题材的作品。作为女性画家,周思聪对女性身份本身高度敏感,并对她所处那个时代女性表现出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她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关注女性的现实困境,赞扬女性的优秀品格。不管是惠安女还是彝族女作品都传达出她对平凡辛劳女性悲悯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5.
书讯     
《中国哲学史》2012,(1):59+66+97
书讯:《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郭齐勇著,40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本书为"当代中国哲学家文库"郭齐勇卷。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华人文精神与文化哲学的探索",下篇为"中国哲学的特色、要义与方法论的思考"。上篇论及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士大夫的言行轶事,反映了魏晋士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描绘了"魏晋风度"的生动画面。魏晋风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蕴和深刻的美学内涵,魏晋风度具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审美发现,其表达的对人格美的追求和超越世俗的叛逆精神等精神意蕴,对中国美学和中国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线对漆艺亦是不可缺少的形式语言,可以运用实验交叉的设计研究方法,以漆艺为载体,线为形式,诗歌为媒介,蚂蚁为元素探讨当代漆艺中线的形式生成、诗歌意象的转译与蚂蚁元素的空间动态体验,试图探寻漆艺中线的空间叙事表现手法,建构当代漆艺语言中的时间与空间、运动与事件、身体与叙事的互动关系。这不仅是漆艺作品的创作,更是一种概念衍生、类型派生、空间重生的练习方法,是诗歌、时间、空间、事件、运动、漆装置建构成的一个转译实验。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美国大众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之一.宗教与新闻媒体的互动,构成美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本文讨论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媒体与宗教,着重考察美国大众媒体关于宗教事件的报道.通过案例介绍,我们对美国大众媒体中的各类宗教报道做出个案性的描画;通过引用已有研究的相关数据,我们对美国社会中宗教的媒体覆盖做出整体性的描述统计分析;结合美国的宗教状况、政教关系等社会因素,本文就美国社会中宗教与媒体的互动关系予以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论《易经》的人文精神──兼论《易经》非筮卜之书孙希国,李大银“人文精神”是近两年来较为时髦的一个话题。自1993年《上海文学》发表了《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后,“人文精神”的讨论逐渐进入高潮。在这场讨论中,一些论者从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当代的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台湾社会现代化的提升,寺院经济与世俗经济逐渐契合.当代台湾佛教寺院的经济来源、经营机制,由之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佛教应社会市场之需求变化决策信仰的生产和营销.但现代寺院经济与世俗经济,并非已然无别,实是传统之寺院经济的改造与衍伸.当代台湾佛教寺院经济的研究,为大陆乃至台湾学界所较少涉及.本文的努力,旨在为当代台湾社会及宗教文化形态的把握提供某种分析路径,同时试图资作大陆佛教当代发展的有益借镜.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各主要信仰佛教的国家都办有佛学院和佛教大学,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是在清末开始办佛教学校的,但也正是学校教育的缘故,当前的佛教界似乎对"学"很重视,却忽视了佛教传统教育中"参"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佛教界世俗之风日盛的一个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对当代佛教教育中"参学"关系展开思索。  相似文献   

12.
《爱又如何》表现了“爱的困境”,十年后所写的《为爱结婚》展现的却是“爱的绝境”。从她创作的变化,可以看到世俗生活中潜藏的巨大诱惑。在这样的诱惑面前,爱情、理想、神圣、崇高纷纷被现实的物质利益和世俗精神所取代,作家也由对终极价值的追求变为对世俗生存欲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近代生成我国的传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文化背景的裂变入手,揭示了近代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裂变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冲突,并阐发了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裂变对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赵琦 《现代哲学》2015,(3):83-90
随着德性伦理学的复兴,友谊问题重新得到哲学家的重视。当代学术界对友谊的讨论深受亚里士多德的"世俗的友谊"影响,阿奎那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仁爱的友谊",成为扬弃亚里士多德式的世俗友谊的一般友谊。仁爱的友谊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为全人类所向往。由于两种友谊观在理论和思想背景方面的巨大差异,世俗的友谊似乎阻碍"仁爱的友谊"成为一般的友谊。然而,以仁爱诠释友谊的做法并不是对亚里士多德世俗友谊观的简单否定,它能包容并完善世俗友谊的主要特质。而且,由于仁爱的友谊能处理好"爱朋友"与"爱其价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当代探讨友谊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姚国营 《美与时代》2014,(12):133-133
当前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忽略了人文精神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审美教育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我国当前存在浮躁而充满诱惑急功近利的国民心理提供一份让国民淡泊宁静致远下来的良方,为人们在这充满着金钱至尚的社会里创造心里上的人性的美好僻静的港湾,从人的道德上提升自己的精神情感从而达到一种道德境界上的的崇高,超越世俗事物的纷扰和困境,人类在人的心灵上达到安静祥和之域,再进而拯救自身的灵魂上的救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艺术由于其精英主义的文化立场,所以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难以真正对大众的生活产生有效影响。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理想,艺术要想实现其社会性价值,就要关注与大众共同的生存经验,追求其公共性,走入人群并与之共生。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中国山水画在呈现、传播、创作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其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与发展,需要将技术与艺术合理结合,在吸收传统笔墨语言地基础上展现当代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陈向义 《哲学动态》2004,(10):36-39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呈现出多彩纷呈的局面,这种局面是在"走出传统实践美学的困境"中产生的.传统实践美学是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产生的,到了80年代,它逐渐成为中国美学的主流派,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美国世俗人文主义者意欲恢复科学理性的视角,将第十二届探索中心世界大会上部分发言人的观点呈现出来。主要涉及对美国布什8年执政进行了反思,分析了当前国际上科学阻力与非理性运动发展,发出了对科学理性与世俗人文主义的呼唤。这些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国际非宗教运动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当下如何复兴儒学?通过对儒学三次复兴历史的分析与总结,说明当代(当下生活的时代)循宗教的、哲学的、生活的路向复兴儒学都不足取,"儒学世俗化"应是当下复兴儒学所应遵循的路向。儒学世俗化,是祛儒学精神贵族化之魅,使之重归原始儒学之世俗情怀与世俗关切,而不是使儒学化为庸俗。为求儒学世俗化,儒学在当代迫切需要实现三大转变:(1)改变立场,由重"士"转向重"民";(2)改变观念,由不能容忍世俗价值转向重视民众的世俗愿望与世俗要求;(3)改变导向,由专注正面指导人生转向积极关注人生的负面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