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诚 《中国宗教》2014,(10):67-69
相对于中原地区佛教发展的悠久历史而言,贵州佛教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史籍记载,佛教在贵州地区的传播,真正形成规模的时期是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才正式建制为省。明政府当时实行"土流并治"的政策,即以汉族人担任"流官"(因有任期而得名),以少数民族担任土官(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共同管理当地事务,此后佛教开始了在贵州的传播。明末清初,临济宗僧破山海明禅师居于巴蜀,派遣弟子在西南各地广弘禅法。因地缘的关系,名僧纷纷入黔,  相似文献   

2.
正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贵州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佛教发展历程与其他地区也有所不同,体现出佛教中国化的地域性特色。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得到一些特别的启示。一、贵州佛教的历史由于地理原因,佛教传入贵州的时间较晚。最早有据可考的是在西晋末期。当时正值八王之乱,许多南方地区的僧人选择从四川经由贵州、云  相似文献   

3.
贵州与重庆相依为邻,其佛教古来就受重庆影响。本文通过考察汉藏教理院档案、期刊文献及相关民国佛教报刊,梳理了重庆汉藏教理院的贵州学僧在汉院或重庆其他地方学习弘化情况,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这批学僧及汉院本身对民国及当代贵州佛教的种种影响,由此部分揭示出贵州佛教与重庆佛教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佛教发祥于印度,自西汉传人中国。佛教最初传人贵州,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以下笔者就佛教在贵州的传人、发展依本人初考作简要地概述:  相似文献   

5.
古老独特的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部分。2004年,五台山佛教音乐被山西省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14,(9):86-87
7月,正值酷暑,《中国宗教》杂志社佛教胜地行系列采访组来到湖南,从湘北的八百里洞庭湖南下,至长沙,到寿岳衡山,一路追随佛教先贤的足迹。湖南,是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地区之一,禅宗、天台宗、净土宗都在此处传承。今天的湖南佛教,正用自己特殊的方式,阐释湖湘文化素有的"经世致用"传统。长沙麓山寺,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  相似文献   

7.
佛教自唐朝初期传人贵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代贵州佛教主要有禅宗、净土宗、密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派别。据统计,截止2002年,全省共有佛教徒20万人,僧尼850人,信教群众约280万人,重点分布在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等地、市。全省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开放的佛教寺庙353处,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处祖国边陲,文化落后,佛教传人较晚,相传于唐代传人。到了宋代,黔北已有福源寺、万寿寺、鼎山寺、永安寺等。从元至正初起,贵阳、安顺、铜仁、黔南等地已广建梵刹,且殿宇崇宏,佛像庄严。明朝以来,统治者用佛法“化愚俗,弭边患”,贵州佛教大兴。清中叶发展到“三里一庵,五里一寺”,贵州佛教达到鼎盛。清末到民国时期,贵州佛教渐处式微。主要原因是后继乏人,寺院管理不善,戒律松弛;新学兴办,一些寺院被改为学堂;战争不断,寺庙常被军队和政府占用。  相似文献   

9.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岩溶地貌分布范围广,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在崇山峻岭中有成千上万个溶洞.其中有不少为高大宽敞的旱洞,这类溶洞冬暖夏凉,早已为人们选作居住及仓储之用。明代中叶,随着佛教的普传,这些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场所,被选作建佛教寺庙之用,佛教人士或依洞分殿塑像,或就洞建刹,开展佛教活动。天然溶洞经修饰点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然硐寺,这种形式的寺庙,虽不为贵州所独有,但却以贵州为最,值得研究、介绍。  相似文献   

10.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始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与玄学结合,得以广泛传播;至隋唐时期,才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形成众多宗派,并深刻影响到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宋代以降,佛教逐步衰失活力,与民间世俗文化混迹。佛教传入贵州在明初。明王朝于永乐十一年(1413)建贵州省。佛教自此逐步在省内展开,但又受到全国佛教总呈衰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纳光舜石窟,起源于印度,是佛教寺庙建筑之一。石窟,在印度称为"石窟寺",是在河畔山崖就着山势开凿的佛教寺庙。早期主要是供佛教僧侣居处。其历史可追溯到释迦牟尼时代。一般石窟是开凿岩窟成一长方形,中间为僧侣聚会处,较为宽敞,两边作住房。后...  相似文献   

12.
释明生 《中国宗教》2014,(10):36-36
当代,尽管中国佛教界通过对外交流,在凝聚海内外佛教力量、倡导和谐文化理念、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与亚洲佛教信仰国家的海外推广力度相比,中国大陆佛教界的海外传播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时,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勾画了沿线亚非欧国家共荣发展的路径。丝绸之路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信仰之路、绿色之路、和谐之路,民间的文化和宗教交流是丝绸之路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昌如 《中国宗教》2014,(10):60-61
近年来,中国大陆佛教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呈现勃勃生机。同时,佛教为了与社会的相融、相契,开始摆脱传统的寺院教育模式,借鉴社会的教育模式,因此,"佛教学术化"的口号屡见不鲜。然而,关于佛教是否需要学术化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诸多佛教界人士的反思与犹豫。有鉴于此,本文将试图厘清学佛者对于学术的种种误解与曲解,理性地把握学术的作用与本质。一"学"在《说文》中的解释是觉悟的意思,如《说文解字》中云:"斆,觉悟也。从教,从冖。冖,尚矇也。臼声。"由上可以看出,在古代,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5,(6)
关于设置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联络委员会的协议(一九九五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通过)中国、韩国、日本佛教界代表在首届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以下简称"三国佛教会议")上就设置"三国佛教会议"联络委员会问题进行了协商,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宗教》2018,(7):22-31
6月28日,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五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为议题,是人民政协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建言资政和民主监督的重要体现,对于深刻认识宗教商业化的危害性、进一步理清治理思路和政策、促进佛教道教健康发展和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专题,特摘登有关会议发言。  相似文献   

16.
学诚 《法音》2015,(6):8-9
(2015年5月28日)尊敬的摩诃拉查芒克拉瞻大长老,尊敬的梵智长老,各位长老、各位法友:首先,我代表中国佛教代表团对为期3天的第12届"联合国卫塞节"国际佛教大会在久负盛名的摩诃朱拉隆功大学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大会得到泰国政府与泰国僧伽委员会的大力支持,由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主办,有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佛教代表参加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17.
奚白 《法音》2015,(6):58-59
5月27日至30日,应"联合国卫塞节"国际执委会主席、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校长梵智长老的邀请,以我会学诚会长为团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办公室弋杨副巡视员为顾问、我会演觉副会长为副团长、张琳副秘书长为秘书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30人赴泰国出席第12届"联合国卫塞节"庆典暨国际佛教大会。本次会议为期3天,会议主题为"佛教与世界性危机",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代表应邀出席活动。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赵朴初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问题,是最近思想文化界讨论的"热门"论题。传统文化的讨论,又是这"热门"之中的兴奋点。对于这次讨论,我了解不够,考虑也不太成熟。但我认为,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  相似文献   

19.
陈星桥 《法音》2015,(6):18-23
佛教是中国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桥梁,也是与世界各国佛教徒友好交流的精神纽带。因此,中国佛教走出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软实力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4月12日至13日,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与深圳弘法寺联合主办的"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特别安排了"‘中国佛教走出去’战略"这一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就此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当月19日至21日在京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学诚法师代表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中,要求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并首次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国佛教走出去”:国家宗教事务局王作安局长则在会上指出:“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要鼓励有条件的佛教团体和名山大寺,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开展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交流,增进不同信仰的沟通与互鉴,丰富和拓展文化交流内涵”。这表明,“中国佛教走出去”已成为政界、教界、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空宗和有宗的侧重点和言教的安立都有不同,实际上,缘生法幻有非真、真胜义离言绝相,对于两派来说都是共通的。"印度佛教自部派佛教以来,尤其是大乘佛教,重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众生的本原和成佛的根据等问题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本体论学说。"(方立天《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而对于关注人生的佛教来说,本体论的旨归就在于说明净化人心的可能性。以下举空宗、有宗(唯识宗)的观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