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个人的自由只有在共同体中才是可能的,乃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的三个核心命题。这三个命题构成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内容和内在逻辑:自由是人的类本质,但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分离,只有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消除异化劳动,从而实现个人自由。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个人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发掘马克思丰富的个人发展理论,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人及个人发展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认为个人是现实的个人,即在社会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个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个体发展、类发展两个层面。以往我们讲人的发展,大多是在类发展的意义上,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凡谈到人的发展的地方,都不是泛泛…  相似文献   

3.
一定意义上,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熵"可以作为表征新世界观的哲学范畴。在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中存在着以"熵"为标志值的有序和无序状态,"熵"定律决定了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总是自发地趋向于大,因此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必须自为地通过认同和共识打破封闭性,从外界"摄取自由能量",使其中的"熵"由高向低转化。这种自为性以"生命的第一本能"形式体现出来,更以"人的类特性"形式体现出来。人文精神作为关于生命过程的社会意识积淀,在本质上就是对于自由的不断追求。体现人文精神时代特征的社会价值观念,只有通过认同和共识,以提高主体行为有序性和有效性的方式,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即便如此,社会价值观念融入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时,其"熵"值也应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内。这就要求用人文精神时代特征作为"原则",对认同和共识进行批判,以调整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有序与无序之间的态势,把握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熵"值中的"度"。  相似文献   

4.
诸卫东 《心理学探新》1990,(2):29-29,28
人类虽然有共同的心理活动,但是具体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却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个人独特的色彩和风格,从而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是个性。个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的特性。我认为,人的个性对一个人职业的选择起着很  相似文献   

5.
1 日常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是每个人无时不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然而,它又是最少引起人们的反思,最少吸引理性探究目光的领域,是被视作理所当然的、给定的和自在的王国。日常生活是日常的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各种各样旨在维持个体生存的活动的总称。日常活动区别于自觉的类的活动(社会活动),它的功能是个体的再生产;而政治、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的类活动的功能则是社会的再生产。然而,日常生活(个体再生产)又构成类生活(社会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换言之,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断再生产出个体自身,而且以此为基础,塑造自已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狄旺 《法音》2012,(5):28-29
概括来说,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是个人与他人的组合。从社会学来看,社会是由具有相同目标的个体组成。因此,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中的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因此,作为社会的成员,个人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以此来达到他们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的统一,并且在不同的具体情境中,人的这三重属性的表现重心是有所不同的,于是同样的价值客体对于价值主体而言便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适应性——类相适性、群体相适性与个体相适性.价值具有类适应性就意味着普世价值的存在,但是存在普世价值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价值都是普世的,因为有些价值只具有群体适应性或个体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制度下的邪恶现象有两种表述方式,即“根本的邪恶”和“平庸的邪恶”。前者的根本特征表现为破坏了人类发展和和进步的概念,致力于把人变成多余的人的事业,以及消灭了人的法律人格、道德人格以及作为个体的人;后者的特征体现为无思想和肤浅性。阿伦特为思考极权主义专制制度下邪恶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个人应该担负何种道德责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从而为建立一种以思想为核心的个人责任伦理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在开始讨论个性的本质之前,有必要廓清几个相近或有关的概念,这就是个性与人、个性与个人、个性与人性、个性与人的本质。 哲学研究的个性特指人的个性,确切地说是人类的个性。如果把个性看成个体独特性,或者与他事物相区分的差异性,恐怕可以说任何人和事物都会有这种“个性”。如,“一棵树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个体道德、群体道德与类道德三种道德样态中,类道德体现了人类实践行为的整体性,它蕴含着人与自然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双重伦理规定,既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关怀意识,又体现了当代人对后代人的责任品质,它以一种整体性的道德品格促进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工作幸福感是个体工作目标和潜能充分实现的心理感受及愉悦体验, 是一个需要组织和个人持久努力和投资的动态过程, 包括工作投入、心流体验、工作旺盛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情感等宽泛的结构。有必要从暂时、个体和单元三个水平对工作幸福感进行研究。随着研究方法的进展, 工作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个体差异和个体内波动结合的趋势。工作幸福感多水平动态形成机制模型整合了组织和工作环境因素、个人特征以及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体现了工作幸福感的动态特征, 解释了人类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工作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外溢?交叉动态模型解释了幸福感在不同生活领域的外溢以及在工作团队成员或家庭配偶之间的传递, 有助于推动工作幸福感不同测量水平的效应研究。未来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工作幸福感的动态因果模型, 探讨不同水平的工作幸福感对绩效的影响机制, 更多地研究心流体验、心理旺盛感、高兴和自豪等工作幸福感指标, 加强对工作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个人奋斗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奋斗作为个人目标概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特定的、与情境目标有关的人格意向结构,指的是个体通过日常行为所努力达成的特性生活目标。根据目标理论的层次结构,个人奋斗及类似概念被统称为人格中的“中层”目标单元。文章选取Emmons的个人奋斗理论,从个人奋斗的基本概念及其测评开始,论述其与幸福感、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并简要评述了几种不同的个人目标理论,呈现了一种与传统特质理论不同的人格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集体与个人     
在集体中还能谈得上个性吗?在集体化的社会里个人还能保得住自己吗? 要回答这个经常带着忧虑心情提出来的问题,必须先对个人与集体的对立关系加以说明。人永远既是个人又是集体,人总是一个集体里的个人。个人是由于他的人类社会才成为个人,而人类社会则由于个人力量才成为人类社会。既不能有孤立的整体——我们称之为共同体(Gemeinschaft)、社会(Gesellschaft)、集体(Kollektiv)——,也不能有孤立的个人。因为人既不会作为一个单纯的机能,消失于一个蚂蚁国、一个不留下任何历史而永远重复出现并且自身完满了的整体之中,也不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在世  相似文献   

14.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依据社会和个体的关系作出的一种道德分类。社会道德也称群体道德 ,指社会实际的道德状况。个体道德也称个人道德 ,指个人实际所具有的道德或品行。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 ;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 ;同时还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社会道德是由每个人的个体道德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没有不包含个人、与个人道德不相关联的社会道德。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有机体中的一分子 ,没有脱离社会、与社会道德毫不相关的个体道德。现实生活中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许多问题 ,既有历史留给我们需要进一步解读的问题 ,…  相似文献   

15.
王硕 《美与时代》2014,(1):88-88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洋溢情感,对以男性文化为主的艺术标准产生思考并提出意见。其中的社会问题和内心感觉早已混杂为—体,这种经验牵扯涉及到性、社会和政治,不仅仅只是一种个人体验。所以,身体作为女性的载体是特殊的“符号”,是体验的重要部分。身体作用于艺术家个体的同时,也反作用于自我认识和内在价值的体现,充当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关系的中介。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重要的思想传统之一,浪漫主义所蕴含的超越性、理想性与整体性的酵素,对马克思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马克思把人看作有生命的类的存在物,人应当将自身作为普遍的、自由的、无限的类来对待,从自身产生出内在的丰富性。这与浪漫主义有着某种一致性,但与浪漫主义者将个体置身现实之外完全不同的是,马克思直面现实,主张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仅仅依靠审美的教养是远远不够的,人要立足现实并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马克思弥补了浪漫精神中有关现实性的缺失,并提出了改变的途径和方式。因此,应在更广阔的视域中体现出马克思思想的超越性与理想性,才能呈现马克思哲学完整的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17.
人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人的心理因素也必然渗透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作为社会的人,其心理因素在科技发展中有着重大影响。探讨社会心理因素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带有综合性,边缘性特点的研究课题,需要由心理学、科学学和自然辩证法等理论工作者进行协同研研。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个体心理因素、团体心理因素和环境心理因素,试作一个粗浅的阐述。一、个体心理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个体心理虽然属于个人的心理,但它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受社会因素的支  相似文献   

18.
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s)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群体区别正确反映的类属信仰.类属性思维比我们一般假想的更为复杂.首先,我们在本论文中探讨了在立体性的类属性思维EPA理论框架之下的多维度,即类属性思维的三维度:评估、激活和准确度.同时还特别讨论了类属性思维与具体集体共识的表征特点的图腾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其次,对于作为人类信仰一部分的类属性思维准确性莫衷一是的研究,我们进行了全面综述,并且本文还仔细考查文化类属性思维,个体类属性思维,个体与群体的判断,准确性评判的标准,和原分析的数据等等,同时进一步表明类属性思维和客观现实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最后,我们指出类属性思维对解释群体和民族的区别非常重要,特别是人的感知的实质性寓于实在的客观群体本身(“感知的同一性”).我们认为,类属性思维的过程,对于高度的实体性和感知的实质性的群体来说,具有深刻影响,况且群体或部落(民族)的图腾也是其群体或民族的实体性的外在表现.尽管我们不可能解决同类属性思维的过程有关的所有争论,但我们所强调的观点是:类属性思维是人类相互影响和生存的有效类属性识别.  相似文献   

19.
诚信之德培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既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诚信之德的培育机制主要在于内化,其必然性是由人的本质所内定的,体现为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外部道德调控、培育个体道德的接受机制和加强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类"观念之所指,按形式可分为个体型对象"类"和关系型对象"类";按性质则可分为感性"类"和价值性"类"。《荀子》的个体型对象"类",包括感性个体"类"和价值性个体"类",其中体现的是儒家在实践领域应然的"宜"、"义"即善、义务、正当等"应然"特点,而非认知意义上的客观性或事实性,不是以对象的共同固有客观属性为根据的"类",其感性与价值性不分,统一于价值性。由于从价值而非固有性质来认识和规定对象,《荀子》的个体型对象"类",其根本性质不是认知性而是价值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