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问题,不仅是伦理学说史上多所论及的问题,关系到对道德的本质、功能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理解;而且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关系到对人的价值、社会进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近几年我国伦理学界关于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伦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中透示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伦理学研究的客观要求。当然,对于其中表现出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则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加以综合的分析和评判。本文就此略陈己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发展,提高了人对自然、社会的主体地位。世间许多原来的“自在之物”,现在成了“为我之物”。研究主体、主体性,研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利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扬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要不要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的自主性、自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实际上就是主观性,是人作为某种活动的主体发挥出来的功能、影响、作用等等。被打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烙印的东西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很窄,它适用于人和人类社会、人的一切认识及人化自然,但不适用于非人化自然。它不是一个本体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和实践相结合,和客体性相结合,和目的性相结合的主体性;也是个人主体性和集体主体性的结合。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探讨主体性的基本理论;全面把握主体性同哲学其他热点的关系,切实研究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主体、主体性及其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主体性问题,近些年来理论界展开了较为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问题涉及到认识论和历史观两个方面,争论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人们在实践问题上的分歧。要使这个问题的探讨取得新的进展,不论从哪个方面展开,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基础深入地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将认识论和历史观两个方面的探讨统一起来,才可望得到科学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讨论主体问题时,往往容易把主体、主体性和主观这三个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混淆起来,为了更好地探讨主体理论,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是一个实体范畴,是一种物质性的感性存在物。作为主体的人,他具有自然性,他要依赖于身外的自然和身内的自然才能得以自身的生命存在,主体不仅具有自然性,更重要的在于具有社会性和能动创造性。主  相似文献   

7.
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体能动性问题。怎样理解认识中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是理解认识主体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1 要弄清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问题,首先必须对能动性作出科学的理解。 一般地说,强调主体的作用并非始于近代。早在古代,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就提出过有关思想,如柏拉图将精神性的理念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和存在根据。然而,只是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主体的作用才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强调。那么,强调主体(在近代哲学家那里往往就是“精神”)的地位和作用能否一概地视为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呢?  相似文献   

8.
关于主体、主体结构和主体功能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因此,要正确理解主体性,首先就要正确把握主体这个范畴。主体,作为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范畴,其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秘作用者。在哲学史上,从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意义来理解主体是自康德开始的。自康德到黑格尔,所有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都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有道德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感性活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近年来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重视,成为热点之一。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一方面反映出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新的时代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于发挥人的潜能素质的更高要求。因此,在理论上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七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同《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座谈会,邀请在京部分伦理学工作者讨论道德的主体性问题。与会者20余人。座谈会首先回顾了近一年伦理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的情况,并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和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的课程(1980-1981)提要.福柯毕生都在探讨主体如何进入真理游戏之中这个一以贯之的论题.创造主体性历史的方式,除了强制性实践在癫狂者与非癫狂者、病人与健康者、犯人与守法者之间作出的二分法,除了经验科学向活着的、讲着话的和劳动着的主体提供其位置以外,本文提出了第三种途径:自身的关切、自身的技术、自身对自身的管制.  相似文献   

12.
1991年4月26日,《人文杂志》编辑部召集西安地区40多位专家、学者讨论主体性问题。这次会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的,会议讨论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主体性问题争论的焦点和实质 有的同志在会上发言指出,目前,主体性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界定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规定主体性,忽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强调主观性的方面,把主体性等同于主观性。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肯定主体性。其二,主体性等于主观性,由此否定主体性,不同意过多地强调主体性。其三,从实践的角度,从对象性关系的角度,从主体对客体的掌握和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来理解主体性,这是国内的主流。其四,在与主体性相关的问题上发生争论:a.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与“原则同格”是什么关系;b.现代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定理与认识中的主体性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应如何理解“主体”范畴?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回答主体是什么.我认为,对“主体”范畴的理解需要着眼于两个层面:1.“主体”首先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对象性关系即相互对待、相互依存、互为中介、共生并存的关系,关系的双方在语义和逻辑上构成一种互释互约的解释学循环.因此,对象性关系不具有时间性的发生学意义.主体与客体之间典型地体现着这样一种关系,它们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两极.由此决定了那种尚未进入主体视野、不构成主体活动指向对象的客观实在,并不具有客体的规定和意义;同样,主体也不是由客体单向地“派生”出来的.主客体的生成,不过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已.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虽然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从总体上说来,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展开,无疑是我们哲学上的一大收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考虑哲学原理教材体系改革的时候,我们自然不应忽视这一方面的现实,而应以科学的、积极建设性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充分的总结和反映。因此,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框架和逻辑进程中准确、完整、深刻地把握住主体性问题的实质,从而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及其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我们思考的真正重点。由于确曾出现过盲目夸大或片面渲染“主体性”概念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简单地怀疑、否定或贬低“主体性原则”的倾向,我们这样提出问题也就更有必要了。片面夸大或简单怀疑,这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理论根源,就是都未认真弄清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尤其是未弄清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有的科学涵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仅举下列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有几点想法,想提出来。它只是自己对于怎样去研究这一问题的想法、态度,还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不过,我希望这些问题的讨论,也会有助于对传统文化本身的讨论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有关,既关系到哲学对象、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又关系到认识论的问题。苏联哲学界,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开始注意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我们所了解的苏联的一些研究情况,概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带有显著特征的创作潮流,具有变革性的意义。从文学主体性的角度来观照,新写实小说的出现表明了主体性由畸形高扬到退隐的转变。这是对此前文学潮流弊病的反拨,但也表现出其内在的缺陷。作家应该如何面对新写实小说主体性退隐导致的批判精神缺失等问题,是此后的文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被认定为“实践唯物论”,对于这一认定,经过学界返“本”开新的深入研究,今天大概已无多少疑义。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人们在理解“实践唯物论”的哲学意蕴时,更多的是从形而上学即本体论方面着眼的,至于在人学的、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方面贯彻实践唯物  相似文献   

19.
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日益扩张、确证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无限威力;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也把充分发掘人的主体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哲学界关于主体性的探讨便应运而生,成为时下议论的热点之一。人们就主体性的含义,它的发展阶段、它与人性的关系等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把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哲学物质观和主体性的关系问题研讨会综述武才娃为了纪念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85周年,进一步推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研究,北京市哲学会与列宁哲学研究会、全国认识论研究会、北京市高校哲学教学研究会于1994年5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