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问题,不仅是伦理学说史上多所论及的问题,关系到对道德的本质、功能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理解;而且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关系到对人的价值、社会进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近几年我国伦理学界关于道德主体和道德主体性问题的争论,对我国伦理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从中透示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伦理学研究的客观要求。当然,对于其中表现出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则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加以综合的分析和评判。本文就此略陈己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发展,提高了人对自然、社会的主体地位。世间许多原来的“自在之物”,现在成了“为我之物”。研究主体、主体性,研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利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发扬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要不要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人在自觉活动中的自主性、自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实际上就是主观性,是人作为某种活动的主体发挥出来的功能、影响、作用等等。被打上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烙印的东西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适用范围很窄,它适用于人和人类社会、人的一切认识及人化自然,但不适用于非人化自然。它不是一个本体论原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和实践相结合,和客体性相结合,和目的性相结合的主体性;也是个人主体性和集体主体性的结合。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探讨主体性的基本理论;全面把握主体性同哲学其他热点的关系,切实研究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6.
7.
认识的主体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主体能动性问题。怎样理解认识中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是理解认识主体性问题的关键所在。 1 要弄清怎样在认识中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问题,首先必须对能动性作出科学的理解。 一般地说,强调主体的作用并非始于近代。早在古代,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就提出过有关思想,如柏拉图将精神性的理念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和存在根据。然而,只是在近代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主体的作用才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强调。那么,强调主体(在近代哲学家那里往往就是“精神”)的地位和作用能否一概地视为强调主体的能动性呢? 相似文献
8.
关于主体、主体结构和主体功能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因此,要正确理解主体性,首先就要正确把握主体这个范畴。主体,作为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范畴,其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秘作用者。在哲学史上,从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意义来理解主体是自康德开始的。自康德到黑格尔,所有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都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有道德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感性活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991年4月26日,《人文杂志》编辑部召集西安地区40多位专家、学者讨论主体性问题。这次会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的,会议讨论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主体性问题争论的焦点和实质 有的同志在会上发言指出,目前,主体性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原则的界定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规定主体性,忽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强调主观性的方面,把主体性等同于主观性。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肯定主体性。其二,主体性等于主观性,由此否定主体性,不同意过多地强调主体性。其三,从实践的角度,从对象性关系的角度,从主体对客体的掌握和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来理解主体性,这是国内的主流。其四,在与主体性相关的问题上发生争论:a.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与“原则同格”是什么关系;b.现代物理学中的测不准定理与认识中的主体性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应如何理解“主体”范畴?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在于回答主体是什么.我认为,对“主体”范畴的理解需要着眼于两个层面:1.“主体”首先是一个对象性范畴,只有在对象性关系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规定.对象性关系即相互对待、相互依存、互为中介、共生并存的关系,关系的双方在语义和逻辑上构成一种互释互约的解释学循环.因此,对象性关系不具有时间性的发生学意义.主体与客体之间典型地体现着这样一种关系,它们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两极.由此决定了那种尚未进入主体视野、不构成主体活动指向对象的客观实在,并不具有客体的规定和意义;同样,主体也不是由客体单向地“派生”出来的.主客体的生成,不过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已.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虽然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从总体上说来,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展开,无疑是我们哲学上的一大收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考虑哲学原理教材体系改革的时候,我们自然不应忽视这一方面的现实,而应以科学的、积极建设性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充分的总结和反映。因此,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框架和逻辑进程中准确、完整、深刻地把握住主体性问题的实质,从而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及其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我们思考的真正重点。由于确曾出现过盲目夸大或片面渲染“主体性”概念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简单地怀疑、否定或贬低“主体性原则”的倾向,我们这样提出问题也就更有必要了。片面夸大或简单怀疑,这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理论根源,就是都未认真弄清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尤其是未弄清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有的科学涵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仅举下列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有几点想法,想提出来。它只是自己对于怎样去研究这一问题的想法、态度,还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不过,我希望这些问题的讨论,也会有助于对传统文化本身的讨论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有关,既关系到哲学对象、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又关系到认识论的问题。苏联哲学界,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开始注意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我们所了解的苏联的一些研究情况,概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哲学物质观和主体性的关系问题研讨会综述武才娃为了纪念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85周年,进一步推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研究,北京市哲学会与列宁哲学研究会、全国认识论研究会、北京市高校哲学教学研究会于1994年5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联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