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感恩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从旧约时代起,以色列人遇感谢神的事,便要献平安祭(利3:1);新约中保罗教导信徒要“凡事谢恩”(帖前5:18)。因此我们在每天的祷告中献上感谢,有时在教会内也举行感恩礼拜。但今天的感恩礼拜不是仅为信徒个人或家庭蒙福的事而感恩,我们聚集在一起,是为整个中国教会一同献上感谢。 刚才所读的经文,告诉我们献上感谢时要注意  相似文献   

2.
晓望 《天风》2005,(4):16-17
上海基督教两会于2005年3月11目,在上海国际礼拜堂举行上 海基督教世界妇女公祷日崇拜,来自全市教会超过500多位姊 妹参加了礼拜。 上海教会的姊妹们藉着赞美、祈祷、证道等一系列礼拜活动,表达 上海基督徒热爱世界和平、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心愿。同时,藉着礼拜 提醒广大基督徒继续作光作盐、荣神益人、爱国爱教,信仰的生命在社会 中为主发光。  相似文献   

3.
骆玫玲 《天风》2013,(3):15-15
慎终追远是中国文化的美好传承,基督徒因着对祖先的纪念与崇敬,并且用心举办清明敬祖礼拜,反而能成为基督徒表明信仰的时机,不只消除家人对基督徒不烧香就是不孝的误解,也得着传扬基督信仰的大好机会。  相似文献   

4.
季剑虹 《天风》2002,(4):26-28
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是中国教会团结广大基督徒联合走爱国爱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的圣经依据,是全体教牧同工事奉的目标和方向。“在金陵成长”让我们看到一位金陵人在金陵的成长过程,见证金陵的发展。“在主日礼拜的事奉”谈谈如何管理主日礼拜:“权利、义务与遵纪守法”阐明了公民在享受信仰自由的同时。应该履行遵纪守法的义务:教会书坊介绍一位仆人的信仰之路。华东神学院参加上海市学生联合会感触颇深。愿意在继承、开拓、创新中发展。本版编辑:王荣伟  相似文献   

5.
李华 《天风》2011,(2):43-44
一项关于自杀的统计报告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甚至基督徒中也偶尔会发生自杀的个案。可否为自杀的基督徒举行丧事礼拜,涉及到基督信仰关于自杀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杨国忠 《天风》2005,(10):22-22
2005年9月26日福建省基督教两会、福建神学院联合在福州大饭店举行了庆祝“郑玉桂牧师九秩华诞大寿感恩礼拜”和“郑玉桂牧师九秩华诞座谈会”,来自全省各地教会和党政有关部门领导500多人参加了感恩礼拜和座谈会。感恩礼拜和座谈会由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岳清华同工主持。  相似文献   

7.
涂智进 《天风》2009,(9):F0002-F0002
本刊讯:2009年8月16日是世界和平祈祷主日,山东神学院,济南市、潍坊市、青岛市教会,浙江杭州城北堂,四川成都双流丰收教会,泸州江阳区基督教礼拜堂,湖北省基督教两会圣米迦勒堂等各地的基督徒在礼拜时同心为世界和平祈祷,为建国60周年感恩,为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祝福。会众祷告时情真意切,场面感人。祝愿世间充满温暖,变成爱的乐园。  相似文献   

8.
邵立良 《天风》2017,(1):40-41
新的一年来临了,有基督徒认为传统春节有很多活动带有迷信色彩,基督徒应当注重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和元旦新年,而非传统春节。的确,基督徒当怀着虔诚、敬拜和感恩的心对待这些基督教传统节日,感恩上帝的恩典和拯救。但春节作为中国最重大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之一,基督徒不应该排斥,而应当融入和吸收。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沃土,但传统节日中确实有一些不合基督教信仰传统的迷信活动,对此我们应当破除迷信,融入文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个全国性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三个面向:基督徒的规模和格局、基督徒的人口及社会分层特征、基督徒的社会心态。分析显示,2010年基督徒占我国成年总人口的比例大致在1.9%至2.2%之间,相对应推算全国基督徒总规模为2568万至2936万人。基督教在我国汉族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佛教的第二大宗教。与佛教徒相比,基督徒的活动更为绵密、组织化程度更高、信众对宗教信仰的重视程度也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基督教在我国已经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在信徒特征上,基督徒的女性比例很高、年龄结构偏老、居住在农村的信徒相对多。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基督徒的个人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不仅低于无信仰群体,也在各宗教中排名最低或几乎最低。尽管如此,基督徒平均的信任度、公平感、幸福感、精神健康程度与无信仰群体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在社会底层,基督徒的社会心态比无信仰群体更积极。  相似文献   

10.
陈永涛 《天风》2003,(5):38-41
导论: 在中国教会的神学思考中,基督论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基督论与广大信徒的信仰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但影响到基督徒对教会论和救恩论的思考,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基督徒对世界,对非基督徒的看法。也就是说,不但影响到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的态度,也影响到基督徒的现实生活态度。 今天大多数中国基督徒仍旧接受由传教士所带来的“传统的”或“教义的”基督论。这个基督论建立在“尼西亚信经”和“查尔西敦信经”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督论在思想史和教义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对今天中国的基督徒来说,这个基督论,似乎很难充分帮助中国教  相似文献   

11.
闻道 《天风》2009,(4):25-25
基督教历来强调信心,在圣经里,在基督徒生活中,“信心”二字对每一个基督徒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圣经所提信心伟人有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约瑟、摩西等(参来11:),对基督徒而言,面对“信心”二字常常是信仰操练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论点摘编     
爱国是基督徒的世间使命王怀茂在《中国天主教》2003年第3期撰写题为《爱国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也是基督徒的世间使命》的文章。文中谈到,爱国是人类公认的道德准则,对基督徒而言,爱国与爱教是统一的,是基督徒“爱德”的重要表现。爱国不但是遵循“上主”的意志和“诫命”,更是基督徒必须的道德修持和在世间“积德立功”的最具体的表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基督徒最基本的爱国,更是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听从“天命”的高尚道德修持和纯正的信仰表现;爱教首先要从爱自己的祖国、民族和社会这个根基开始。因此任何教会…  相似文献   

13.
许瓈 《天风》2003,(1):38-38
我出生于一个基督徒家庭,外祖父、母亲都是虔诚的基督徒…… 在母亲的指引下,我开始跟她参加主日礼拜。尽管那时我还很小,有关基督教信仰的知识还知之甚少,但圣殿的肃静与辉煌,摇曳的烛光,优美的圣诗,每周调换的鲜花以及各类殿堂内的装饰,给我留下了深刻又难忘的印象。教会真不愧是一座指引着众人前进的金灯台。每逢  相似文献   

14.
黄金斌 《天风》2003,(11):27-27
对于基督徒来说,“洗礼”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那是每个基督徒都有的经历。虽然外在的形式上有些许的差别(如点水、浸礼等),但其精意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除了效法主耶稣在约旦河中受水洗,并在众人面前宣告自己的信仰之外,更重  相似文献   

15.
杨联涛 《天风》2001,(1):20-21
她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热心的基督徒,从小沐浴在上帝和父母的慈爱之中,并不知道忧愁和难过,也没有过大起大落的生活经历。由于父母都是基督徒,自然,她也对于信仰多少有了些认识,也成了一个比较顺服的信徒。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了自己的生活,有了家庭,有了丈夫。开始,她也带着丈夫去礼拜,慢慢  相似文献   

16.
《天风》1996,(2)
各地教会举行敬老礼拜 去年11月,全国各地许多教会纷纷用一个主日进行了敬老感恩礼拜。不少教会已经是连年多次举办,使年老的弟兄姊妹心情喜悦,感受到来自主里的平安和福乐。在敬老感恩礼拜上,传道人传讲圣经有关尊老、孝敬父母的信息,勉励年轻信徒身体力行;也有青年弟兄姊妹作如何服侍好家中或邻居中老人的美好见证;更有年老弟兄姊妹的热情洋溢的赞美和感恩,他们说,主的爱真是感受不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三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18.
李亮光 《天风》2014,(7):46-47
最近看到几篇关于“智商、情商、灵商”的文章,作为基督徒,颇感兴趣.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灵”的概念?圣经强调人是“有灵”的活人(参创2∶7),基督徒是不是一群“高灵商”的人?这里的“灵商”与我们信仰中常说的“属灵智慧”是不是一个概念范畴,有什么异同?在信仰层面遐想这些问题,也是一种有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良牧 《天风》2009,(7):63-63
问:我是一个从小信主的基督徒,结婚多年.我对丈夫常好言相劝,但他至今还不肯信主.问题是他非但自己不信,还常常逼迫我的信仰,甚至不许我去礼拜.这件事令我十分痛苦,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张远来 《天风》2016,(1):33-35
正有的教会传统认为自杀的基督徒不能得救,故不能为自杀的基督徒举行安息礼拜。但在现实的处理中,教会往往会很为难,这一方面是出于对死者的同情;另一方面,拒绝死者家属希望为死者举行安息礼拜的请求,不啻于给他们的悲痛雪上加霜。我们到底该不该为自杀的基督徒举行追思礼?不妨让我们从神学和基督教伦理角度出发,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