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的时间观奠基于"进化的观念",主张"这一个现在里面便有无穷时间空间的影子"。他以"进化""不朽""经济""闲暇"等为关键词,强调时间造就生命。胡适坚信个人改造社会,通过"不朽"强调所有作为个体存在的"小我"在历史进程中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他追求高效有用的"经济"时间,特别鼓励年轻人自主地规划、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以塑造"健全的个人",并提倡通过输入"少年血性"以求"中国再生"。胡适以科学理性为根基理解时间,尝试为"无量平常人"的生命寻找方向与意义,更凸显了个体时间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李启明  陈志霞 《心理科学》2016,39(5):1216-1222
基于代际传递的视角,入户配对调查了439户亲子被试,构建并检验了物质主义对双元孝道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1)亲子的物质主义都显著负向预测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2)物质主义存在较强的代际传递效应,且父母物质主义以子女物质主义为中介变量间接负向预测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3)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较强的代际传递效应,子女物质主义在其中起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但父母物质主义的调节效应未达显著水平。据此结果,揭示亲子的物质主义对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的多重负面影响路径,这对学校和家庭的孝道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代际传递的视角,入户配对调查了439户亲子被试,构建并检验了物质主义对双元孝道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1)亲子的物质主义都显著负向预测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2)物质主义存在较强的代际传递效应,且父母物质主义以子女物质主义为中介变量间接负向预测子女的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3)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较强的代际传递效应,但子女物质主义在其中起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父母物质主义的调节效应未达显著水平。据此结果,揭示亲子的物质主义对权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的多重负面影响路径,这对学校和家庭的孝道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灵魂不朽是宗教非常重要的观念,与此观念相关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关于轮回的学说,在伊斯兰教思想史上,伊朗的思想家毛拉·萨德拉对轮回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以"本质性运动"为基础的灵魂学说否定轮回观念,主张灵魂返回说。  相似文献   

5.
儒家孝道与仁义礼智四德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仁是孝悌的本体根据,孝悌是行仁的工夫起点,克尽孝道不能违反普遍的礼法规范和社会公义,以义事亲的大孝观念要求道德主体具备健全的是非判断的智慧。孝与仁、义、礼、智的内在统一表明,理解并提倡正确的孝道观念不仅有助于家庭和睦,而且有助于仁爱之情的培养以及社会公德和正义风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艺术自律与介入的关系,亦即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核心。阿多诺认为任何艺术都具有二重性,即自律性和社会性;自律艺术也具有二重性,即兼具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然而,艺术要真正发挥社会批判作用,就必须是自律的,即艺术自律是艺术介入社会的前提。阿多诺提倡艺术自律,批判艺术介入。他认为具有整一性的审美形式是艺术介入社会的最佳中介。阿多诺这种艺术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实践"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更好地结合社群主义与儒家思想塑造现代权利观念,必须首先为儒家权利观念的存在辩护。当然,儒家权利观念有其独特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等级性与伦理性两个方面。虽然儒家权利观念有别于社群主义权利观所具有的平等性、普遍性和政治性,但却不能由此就对其加以否定。有鉴于社群主义与儒家思想之间既有契合之处,也有内在分歧,而且对当前社会所遇到的现代性危机而言,儒家学说有助于从本质上对其进行剖析和反思,所以权利观念的现代化构造不妨采取"儒家思想为体、社群主义为用"的基本模式,从而实现对社群主义与儒家思想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8.
净明道依据天人感应原理,认为孝道感应意味着人心与天心的契合。心性论视域下的孝道感应,由"元气"贯通人心与天道,并藉此而作用于天地。元气因人心"内营"而引发,孝道感应的关键转向人的主体性。净明道以"天心"印证"人心"所产生的孝道感应效果,并用"公心"强调心性的普遍存在。通过观念的层累建构,净明道形成了"天人合心"的孝道感应理论。  相似文献   

9.
正现在,极简主义是个流行词,但是正如"真爱"与"闲暇"一样,被提到的次数越多似乎表明它们越稀少。这时,我们也许可以找几个榜样学学,看看能不能依葫芦画瓢,收一点"刻鹄不成尚类鹜"之功。孔子是提倡极简主义的老祖宗,他曾经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实际生活中他是不是一个极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传统性及现代性、人格特质与双元孝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心理传统性及现代性、特质移情、权威主义人格与双元孝道之间的关系,426名大学生完成了心理传统性与现代性量表、特质移情量表、权威主义人格量表、孝道信念量表。结果显示:1)心理现代性、特质移情对互惠性孝道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显著,特质移情在心理现代性与互惠性孝道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2)心理传统性、权威主义人格对权威性孝道直接的效应及间接效应显著,权威主义人格在心理传统性与权威性孝道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一哲  王恒 《学海》2012,(4):79-84
自以赛亚·伯林提倡价值多元主义并将其与自由主义结合之后,价值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便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伯林认为价值多元主义自然地证成自由的重要性;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坚持中立性原则,仍然遵循二者结合的思路。但格雷、凯克斯等人发现了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相容性,甚至主张多元主义必然否定自由主义。笔者认为,"多元主义反对自由主义"虽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而如果以一种更现实的眼光看待二者的关系,不难发现自由主义是维护多元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叶秀山 《世界哲学》2015,(2):5-12,160
本文围绕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否定"概念,首先探讨了这个概念作为逻辑范畴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的演进史,肯定了黑格尔通过将"否定"引入"存在论一本体论"从而完成德国古典哲学对传统形式逻辑的改造工作。其次,由于黑格尔的"精神"的能动性,"精神"促使"理性"达到自我认识,最终使得"理性"成为有序、合理的"意义世界"的创造者。最后,本文指出,"否定"的"精神"在哲学上不是斯多亚主义,不是怀疑主义,也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存在主义一实在主义",因为"精神"通过"理性"开创了一个新世界。同时,"精神"的持续"否定"意味着我们可以确信一个更好的"未来"世界必将到来。在这个意义上,"否定"的"精神"又是一种"未来主义"。  相似文献   

13.
逻辑原子主义把寻求确定性知识作为自己的目标。尽管逻辑原子主义最终没能实现这个目标,但它的理论却给后来的哲学发展特别是逻辑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哲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一、逻辑原子主义在哲学上的继承和发展英国传统经验论是逻辑原子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传统经验论把探讨人类认识的确定性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力图从明白无误的材料、无法否定和怀疑的起点开始进行哲学思考。洛克把这一起点看作“简单的感性观念”,认为简单观念是认识的终极材料:人们的认识从简单观念开始,对简单观念进行结合、比较、分离而形成一般观念,进而达…  相似文献   

14.
1、发生学的方法:胡适的理解(1919年) 1919年2月,胡适出版了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两个月后,他在论述杜威实用主义的"实验主义"(1919年4月<新青年>第6卷第4号)一文中,对发生学的方法(the genetic method)作了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语系中,"孝"和"孝道"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孝道既是私德,更是公德,其践行主要依恃政治官僚和学术精英的共同推动。尽管今天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比古代社会已经有了根本性的不同,然而作为"道",孝不应该被轻易放弃和否定,它仍然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关于人际和生命意义的崭新思考,也能够履行其他的社会职能。如何理解古今之间的孝道和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是时代的命题,我们应该有所回应和关心。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中,宗教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与它相关所形成的冲突是许多冲突中的一部分。胡适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中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与宗教的冲突中也扮演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胡适不相信任何宗教派别中的“超验绝对”和宗教引致人类至善的承诺,他虽然没有专门写一部拒斥宗教的书,但在他的著论中,基本上前后一贯地强调了对宗教的拒绝和反对。那么,胡适没有成为任一教派的信徒,拒绝“超验”性“神”的存在,否定宗教体验的价值,其基础何在呢?或者说,是什么东西支持他走向无神论,使他远离“超验领域”而一去不…  相似文献   

17.
在东西文化和思想的语境之下,非常自觉地抵制形而上学的胡适,由于以"自然"为宇宙和万物的存在及其何以如此的最后根据,他实际上又建立了一种形而上学──即"自然主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同样,胡适以"自然"为中心来构建他的科学认知理性(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技术实践理性(改造和利用一切自然),以人的"自然"为中心来建立伦理和道德价值。这些又构成了胡适科学技术上的自然主义和伦理上的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8.
郭武 《宗教学研究》2004,3(1):24-32
本文结合"孝道"在唐代的发展情况,就胡慧超对"孝道"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作者以为:隋及唐初由许逊族裔把持的西山游帷观之衰微并不意味着许逊崇拜"已到了生死关头",因为胡慧超等非许氏族裔的"孝道"成员并未放弃对许逊崇拜的推动,而是利用其实力和影响将许逊崇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胡氏的贡献有如下几点:一是复兴了西山游帷观这一"孝道"的活动中心;二是促使许逊的形象朝着一教之祖大大迈进;三是为"孝道"在唐代获得官方的承认创造了条件;四是在"孝道"中开创了一种重视以文传教的风气;五是培养出了一些著名的"孝道"弟子.  相似文献   

19.
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是英语国家近三十年成长起来的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道德思潮,汇聚了当代西方反理论主义、社群主义等多种批判性思潮为一体,力图从道德情感主义的进路回应规范伦理重建和启蒙筹划问题,拒斥传统道德哲学的规则主义倾向。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主要以女性关怀伦理学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内容代表,它们在理论上注重经验描述的方法,在价值观上主张"关怀/关心"地行动优先于抽象的道德规则,对"他者"的责任意识优先于对"个体"的权利意识,这些内容主张反映了当代西方在道德理念上的进步。"移情"是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它被当代道德情感论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当代道德情感论者注重追求道德行为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受益,以及由此对道德行为者产生的实际心理感受的伦理精神。"移情"的提倡也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孕育出一种"移情的文明"之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20.
这本书是我近些年来研究胡适有关思想文化的文章的结集。“思想文化”在书名中被拆成两节:“胡适思想”和“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很好理解,无须多说; 而“胡适思想”的解题则需要费些笔墨。 50年代我们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千军万马,口诛笔伐, 几千万文字进入历史档案。但对“胡适思想”的诠释,仍没有多少头绪与条理。然而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批倒胡适就必须批臭其“思想”,否定胡适就意味着把“胡适思想”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胡适”与他的“思想”正是接连一体、血肉不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