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伦理叙事实现情感共鸣,是古今中外普遍认同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伦理叙事发挥德育功能的根本原因在于,言说者以经验世界的范例激发了听讲者的情感共鸣。但是,伦理叙事激发情感共鸣的机理需要科学的揭示:为什么事实叙述可以激起主体之间的情感性反应和价值性回应。伦理叙事是在情景创设这一场域下,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引导,促进生命主体形成内在的伦理体验。伦理叙事产生情感共鸣的机理是:"塑形""传神""会意"的三维联动,即由情景创设形成情感共鸣之场域共振,叙事者的价值引导回应主体情感共鸣的内隐诉求,主体间隙的内在伦理体验形成情感共鸣的主观检视。  相似文献   

2.
运用叙事医学和叙事心理疗法理念,在生命依托、生命陪伴、生命慰籍、情感沟通、生命照护、生命相依、生命回忆、生命守望、生命传递、生命告别等环节的案例赏析,凸显共情、双重倾听、外化、改写、解构、见证、回塑、重写、仪式、升华等方法和效能。并提出伦理视野下的叙事医学和叙事心理疗法本土化,有助于医患之间的良好互动,走向自由王国;叙事实践是患者得到尊重,医者得以价值体现的双赢途径;拥有穿越苦难体验的叙事能力有益于医疗服务主体的心理成长,是高风险高付出后的自我修复和升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沉重的肉身》以小品文集的形式展示了作者对于个体自由伦理的关切及叙事伦理的思考。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中的叙事伦理问题研究从叙事伦理的视域出发,对该书中的可能生活及个体生命感觉的强调进行论述,阐释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可能生活是一种多变性的存在,而个体生命感觉的强调是一种积极性的建构。而叙事伦理的一系列因素对于叙述者以及接受者都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叙述方式、自我视角与自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新建  朱艳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58-1863
叙事取向的自我研究认为, 个体在叙述人生故事与回忆自传体记忆的过程中建构与发展自我。新近研究探讨了影响叙事的因素及其对于自我发展的意义, 相关结果显示, 一致性积极叙事、叙事模式、人格特质等与人生故事和自我发展程度存在一致性关系; 一系列实验结果也证明, 回忆自传体记忆时采用的不同视角和不同人称会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身体生理等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应用研究结论进行临床干预, 开展脑神经活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未来的工作是扩大叙事材料, 更深入探讨影响因素, 如叙事方式和自我视角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传体叙事中的自我欺骗是一种从个体内角度理解的自我欺骗,是无人际压力情况下个体自我建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认同策略。这种自我欺骗发生在自传体叙事过程中,个体通过叙事语言拉开"新我"和"旧我"的叙事距离,建立新的目标追求并实现,最终构建新的叙事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在维持正性自我概念的动机驱动下,采用有偏差的信息加工方式叙述自我故事,满足情绪体验与情绪评价一致性的需要,进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引发自我改变。未来研究可以探讨自传体叙事中自我欺骗在临床中的行为表现与治疗策略,考察其认知神经机制,并探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自我欺骗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结合《只有医生知道》这一"医生叙事"的具体案例,探析了叙事医学的叙事特征。研究发现,叙事医学的叙事特征体现为以下几点:独特性使得患者和医生开始有意识地专注个体,包括自我与对方,发掘个体的生命意义,弥补医学对普遍性和可复制性的追求所冲淡的对独特性和创造性的认识;主体间性或互文性说明亲密的医患关系产生于话语中,是基于医生和患者之间分享的复杂文本;叙事医学的伦理性使受众通过阅读知晓如何处理、维护好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7.
关注叙事医学,必须廓清其学科建构的特质与历史逻辑,从叙事医学创始人丽塔·卡伦的精神发育入手探究叙事医学的创生路径,如何从文学叙事到医学叙事,从叙事疗法到叙事医学,探究了生命书写理论的模式与方法、意义,通过对叙事医学五大特性(时间性、独特性、因果/偶然性、主体间性、伦理性)的分析揭示出工具(实用)的叙事疗法朝着价值(理性)的叙事医学逼近的精神蜕变历程。  相似文献   

8.
在伦理生活中,人们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形成伦理叙事。生命和生活本身是伦理叙事的起点,有价值和意义的生命和生活则是伦理叙事想要达到的目的,而连接起点和目的的桥梁则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构建起来的各种伦理训诫。伦理叙事基于人性表现为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儒家通过集体叙事表现出内省自觉、群体本位、追求礼教和追求和谐的伦理精神,通过个体叙事表现出追求人格完满的伦理精神,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叙事,凝聚出了独特的中国伦理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文艺的叙事伦理,不是传统的伦理学,也不是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观.但文艺的叙事无疑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所以,重视电影等艺术的叙事伦理建构,在当下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当电影制作者把叙事伦理作为电影创造的一个自律性追求的时候,对于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的建构将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方 《宗教学研究》2007,2(2):99-104
出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延州妇人”故事,影响广泛、久远,特别是被不断改写后记载于宋、元两代三种佛教历史著作之中。这一事实,无论是作为宗教事件、文学事件还是文化事件都是极不寻常的。本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者身份等角度,通过对“延州妇人”这则故事在叙事中的时间、结构、人物、情节、结局和寓意等方面的变化、文学叙事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历史叙事及其所处文化背景的分析来讨论叙事身份、叙事话语的潜在目的与意识形态关系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体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身体性(生命性)与文化性的融合统一。体育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生命伦理的主体形态中,体育是人身体自由的表现形式,是自我存在的行为展示,是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是生命意义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身体的自由是通过生命的积极活动对外在的与内在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束缚的克服而得以展开和实现的。从生命伦理的视角来看,体育包含了人的生理自在、生物自知、生存自我、生活自觉与存在自由的不同层面,它们构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底层到高端的递进提升的紧密结构。人作为体育的主体,其生命伦理价值的维系主要体现在生理自在的身体属性、生物自知的存在基础、生存自我的本性解释、生活自觉的文化关怀和生命自由的本质实现中。  相似文献   

12.
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技术和治疗设备,对危重病情实施有效的干预,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命质量。作为重要的临床伦理内容之一,ICU治疗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在维持生命尊严、生命质量与争取短暂的生存期之间的选择;家属屈于传统观念、社会压力与理智的两难;ICU治疗技术、管理与人性化医疗的矛盾;医院创收与资源浪费的冲突。清楚认识ICU治疗中的伦理问题对完善重症医学伦理规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善于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这种叙事视角主要包括以故事中的人物的口吻叙事,以诗人的口吻讲述和以自传色彩的"我"叙述故事.有时,尽管诗人的叙事视角不是十分明确,但还是有一个隐含的诗人叙事者.狄金森诗歌的叙事视角有时还以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相结合叙事的形式以及以第三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口吻叙事.在这些情况下,诗人一般采用的是戏剧对话的叙事方式.狄金森丰富的叙事视角充分展现了她在诗歌叙事方面的卓越才能.  相似文献   

14.
叙事语言是叙事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而模糊限制语则是医患叙事中常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医患叙事中的模糊限制语的运用与医疗的本质和特性具有直接的统一性,是医学模糊性、医疗不确定性的客观反映。正是基于表达医学、医疗这一特性的需要,模糊限制语发挥着维持医疗科学性、医患和谐性与人文性的社会功能,即在特定情境中表现为增强医患话语表达的精确性、科学性,表达医患之间礼貌、关怀的人文性以及实现医患自我保护的功利性等。恰当运用模糊限制语对实现医疗活动顺利进行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自我"是基于"自然"的同一性与整体性的生命存在。而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自然自我"的干预和颠覆导致了纯粹"自然自我"的消逝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并由此引发"自我"的分裂。对生命伦理而言,重新弘扬"自我"的主体性,致力于"自我"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乃是重拾"自我"生命尊严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公共危机背景下,涌现出大量个体叙事。从叙事学、叙事医学、医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视角出发,对个体叙事特征进行梳理:叙事者身份与被叙维度的多元化,对疫情体验不确定性的回应,叙事命题的情感价值,人性基本需要与现实构成的矛盾等。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个体叙事作品的传播增强了医学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些作品彰显的价值观也与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相契合。开放、包容,充满反思精神的叙事行为与路径,有助于人们于灾难降临时寻找生命意义,创建身份归属。  相似文献   

17.
在叙事医学语境下,以医生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非虚构疾病自传叙事作品出版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当医生成为病人,医生关于疾病的生命医学视角不得不与疾痛的个人视角合并,产生某种张力,激发他们寻求疾病书写这一媒介来反思医生职业和医患关系。"生过病的医生"可以类比为荣格的"受伤的治愈者"。"受过伤的故事讲述者"更能"病吾病以及人之病",他们比没有生过病的医生更容易与病人达到共情状态,更能将自己的患病经历化为协助病人战胜疾病的精神力量。因而,生过病的医生所撰写的疾病自传叙事可视为一种"元病理叙事"。  相似文献   

18.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自我"是基于"自然"的同一性与整体性的生命存在.而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对"自然自我"的干预和颠覆导致了纯粹"自然自我"的消逝和"精神自我"的绝望,并由此引发"自我"的分裂.对生命伦理而言,重新弘扬"自我"的主体性,致力于"自我"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乃是重拾"自我"生命尊严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教育伦理的理念之思,并非一种脱离具体主体性人格和现实情景的抽象玄思,而是有着具体的所指,是基于对教育实践活动之自我纯粹性境界的道德理性诉求与伦理价值期许。面对来自技术、市场和资本等的冲击,现代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始终面临着不仅仅基本伦理观念层面的道德困惑与冲突,而且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内部,同样面临着基本伦理价值观念生态(有机)观念的恢复与重建的伦理使命。着眼教育的本质,现代社会的教育伦理观念的建构以及实践展开,必须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结合变动了、变革着的当代世界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教育现实,着眼并始终贯彻"教育是通向人类美好生活的通途"之一崇高的教育价值理想,着眼健康生命与健全人格养成,以创制、引领新的文明形态的气度,创建具有典范性、超越性的优良的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现代教育伦理文化的高度,切实推定以灵动的整全性生命、丰盈性的精神世界以及健康高尚人格的养成为基本伦理价值追求的"美好生活"本位的现代教育伦理建构以及相应的高远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运用卢曼系统论原理;将医疗、法律、政治等作为分析对象对生命伦理的法律政策问题进行探讨;把生命伦理问题与政治法律系统置于系统论中进行阐释;通过生命伦理、法、政策系统关联性;找出生命伦理与政治、法律系统的切合点;为生命伦理的法政策论题可持续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