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如来"和"藏"义的词义研究是印顺的如来藏思想的基础。印顺认为,"如来"一词最初是"仭tman"的异名,但由佛教摄入缘起空义;而"藏"义以"依止义"为核心,是佛教缘起因果的一种表述。  相似文献   

2.
法藏位居中古时期中国佛教法师翘楚之列,其作品显现出他独到的世界观,将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融合在一起。本文重点讨论法藏的佛教阐释、因果理论以及出自法界缘起论的六相圆融说。首先说明法藏信奉的含融观是如何促使他对佛教进行判释,之后概述了四种不同的因果理论,以论证法藏信奉的华严宗——佛教中最具包容特征的宗派,是怎样激起他对法界缘起说的兴趣,紧接着说明这一缘起理论又是如何激励他用分体关系讲解六相,并评价了现存观点,以证明分体关系的合理性。这为简要比较法藏和笛卡尔、斯宾诺莎以及莱布尼兹在分体关系方面的见解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3.
佛教哲学是佛教独有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佛教徒进行修持以期解脱的理论依据,也是佛教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石。深入研究佛教哲学与佛教医学的有机联系,必将促进哲学研究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一佛教哲学博大精深,其中,与佛教医学密切相关的有“四谛”、“缘起性空”“四大增损”、“五大归纳法”等内容。“四谛”是佛教的基本内容:四谛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四谛所依据的哲学理论是“缘起性空”“缘起”,亦名缘生,是“因缘生起”的略称。缘,意为关系或条件,所谓缘起,即诸法由缘而起。也即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相似文献   

4.
人间佛教代表了20世纪以来中国佛教界提出的适应新时代的佛教发展理念。那么,人间佛教理念的内涵是否舍于佛陀之本怀呢?基于《杂阿含经》的人间佛教思想探讨,尝试从原始佛教的角度探究释迦牟尼佛对于世间与出世间关系的看法。原始佛教中诸多关于“苦”、“无常”、“出离”的法义,并不意味着是对人生的消极理解,相反的,其背后反映的恰恰是对生命觉悟、解脱、幸福的追求。世间与出世间本质上是从有漏与无漏、缠缚与解脱而言。所以世间与出世间本质上是“流转”与“解脱”的不同,并不是在世间外另有一个出世间。  相似文献   

5.
佛教果报理论与伦理观念的总原则是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 ,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而《聊斋志异》叙述得最多的就是善恶之业 ,果报不爽 ,在劫难逃的故事。概言之 ,作者不仅借助佛教善恶报应的因果理论来宣说一定的纲常伦理观念 ,而且也借助佛教的因果规律来展开情节 ,塑造人物 ,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 ,使之更合乎情理。从而使人们通过阅读这些故事 ,更加明确遵守纲常伦理的重要性 ,增强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自觉修善积德 ,防恶止非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 ,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因果学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华严宗的因果说则别具特色。本文在简要梳理佛教思想史上的各种因果学说的基础上,指出了华严宗因果学说的思想史背景和所面对的义理问题。与一般常见的华严因地果地说的研究不同,本文指出华严因果说的核心在于"六义说",并剖析了"六义"的内涵与意义。法藏等人运用"六义说"对此前的各种因果理论进行扬弃,奠定了华严学法界缘起、重重无尽说的哲学理论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剖析"六义"是解读华严义学的一把钥匙。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华严学与唯识学因果学说的异同,间接回应了近代《起信论》论争中涉及因果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崇俭戒奢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内涵。加强道风建设,倡导崇俭戒奢,是新时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推动我国宗教健康传承的必然要求。下面从因果理论与惜福观念、缘起理论与无我思想、清规戒律、感恩与报恩思想、菩萨思想与奉献精神五个方面,试对佛教崇俭戒奢的思想观念及其实践进行探析。第一,因果理论与惜福观念。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6)
<正>佛教依真、俗二谛度化众生。所谓真谛,即世界的本质,诸法之实相,诸佛所证悟开示的"诸法无我""缘起性空"之理;所谓俗谛,即世俗人公认的世间真理,或说自然与社会等现象界的规律、法则。世间法是缘起的,佛教承认其合理性的同时,认为俗谛是相对性真理,处于烦恼、生死之中,而要解脱生死,成就佛果,就必须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彻底打破我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哲学和佛教哲学具有一定的相似处。海德格尔哲学把存在解释为显隐二重性。存在是"使……显现",但是自身不显现。存在只能以间接的方式例如此在的领会、时间、语言、历史等来显现。缘起性空是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是显现,性空是不显现的。本文重点分析了小乘佛教的十二缘起论、大乘中观宗和如来藏系的缘起性空论。最后,本文对两者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海德格尔哲学和佛教哲学的相似性只是术语上的,两者在实质性的性质和目的方面是不同的。佛教是一种人生哲学,追求的是人生的完善和幸福。海德格尔哲学则是一种政治历史文化哲学,其目的是克服现代性的弊端,为欧洲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宣隆佛 《法音》2004,(11):42-47
一、“缘起”“无自性”“空”外教靠全能的神来救助自己,“信即得救”,而佛教重视自力修为,不靠外力恩赐,追求的是“智慧得解脱”。此所以佛教深邃的理论与外教迥异。佛教理论的基础是缘起论,佛经中对“缘起”的解释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  相似文献   

11.
佛学从缘起法则出发,阐明业力因果,强调善恶有报、业唯心造,对宿命论等不符合缘起法则的“异论”邪见,进行了破斥批判。《增一阿含经》说世间有三种邪见,信之者即使德行无亏,也必然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这三种邪见是:一、认为人的苦乐贵贱等际遇纯粹由前定的宿命论;二、认为人的命运都由神的安排之神意论;三、认为人的命运纯由机会运气决定的机运论。《杂阿含经》卷三载佛驳斥这三种外道之说为邪见。此类邪见,佛典中归之于“邪因论”。──其所认决定人命运的原因,是错误的、片面的、不正确的。据佛经讲,此类邪见,是当时印度…  相似文献   

12.
傣医学的哲学基础多源于佛教哲学,其因果联系观就是基于佛教的缘起论观点建立起来的。傣医将此观点广泛用于对人体生命的认识,用以解释生命的产生,解释生理、病理,用于病因学及指导诊断、用药,还用于指导养生,是傣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佛教经东汉三国的孕育,至西晋时已趋兴盛,佛教徒参与斋会、超度法会、福会,与世间名士交往、施展治病等神通,西行求法,蔬食;而地狱、轮回、因果业报、净土、观音等信仰也开始流行,首批沙弥尼更于这时出现。凡此可见,是时佛教的活动已趋多样化,西晋乃中国佛教踏入兴盛的前奏时代。  相似文献   

14.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5.
佛教画藏     
君冈 《佛教文化》1995,(3):49-53
《佛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事。 佛教讲因果,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 佛教认为一般人都离不开轮回之道,只有成了佛才 能超出轮回。那么,释迦牟尼佛怎么也有前生之事呢? 这里要给读者说明一下。在佛经中释迦牟尼成佛之 前还是菩萨,仍脱离不了轮回。因此才有佛的前生 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是寓言、童话,长期流行在印度民 间,内容生动,寓意深长。作为一种寓言可以通过说 因果,讲轮回明白善恶的真理。正如佛经所说:“  相似文献   

16.
对于佛教“涅槃”说,其内部的各个派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涅槃”说。其中,尤以大乘中观学派的“涅槃”说而独树一帜。中观学派以“缘起性空”为出发点,提出了以“实相为涅槃”的“涅槃”说。其于强调(涅槃的)“实际”同“世间际”的毫无差别、二者均为“性空”(无自性)且不可执著的同时,亦将涅槃之理想境界的追求立足于对世间事物之实相及其空性的把握和体悟上。而于“空”的理解则离不开“二谛”之“观”。因此,若从世间际到实际是为通向“涅槃”之必由之路的话,那么,“二谛”之“观”则可谓是该“必由之路”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7.
继今年第4期发表了倪维泉居士《轮回转世并非迷信》之后,本期刊登的佛日居士《轮回说与心灵说》一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世人对佛教轮回说的种种怀疑和责难.因果轮回说是佛教缘起学说在说明众生生命如何轮转不息的具体运用.如果从佛学中抽去因果轮回的思想,那么,佛学的种种施设就与一般思想学说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们觉得,要达到人心的净化,依正的庄严,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安宁,需从人心上着手,树立因果轮回的思想,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出世间是佛教的终极追求,它不是指离开人生社会躲入深山古寺的空间意义,而是透彻地把握世间的实际性质,去除杂染增长清净而至于圆满境地,即世间本身而获得出世间的意义,其具体过程即进入、改革、进善、发达、觉悟人生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缘起论是佛教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它阐述了佛教对于生命的构成和本质的看法,由此,佛教建立了消除我、法二执而回归生命本原的解脱之道。在佛教历史上,缘起论经历了业感  相似文献   

20.
佛教认为整个宇宙人生都是因缘结合的缘起现象,宇宙人生和缘起现象的真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就要从缘起的现象上作出判断。因此,佛教十分重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进而形成了缘起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